黃江 田銀萍
摘 要:如何通過“文化”引領高職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通過“五元文化”,圍繞“四大主題”,借助“六大措施”,積極探索高職學生文化育人的新路,扎實推進高職學生發展、增值,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培育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3-0260-02
一、高職學生面臨文化缺失的危險
隨著社會進步,當代高職生正面臨著國外資本主義文化意識的滲透,特別是西方歐美文化和日韓潮流文化。例如,有許多高職生喜歡看韓劇,把韓式服裝、發型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過洋節日,如“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等,對傳統的“中秋節”、“春節”、“七夕”、“端午”、“重陽節”關注甚少。這些外來文化的侵入,對高職生的價值觀導向造成了干擾,有些高職生甚至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信賴,致使政治敏銳性不強,政治責任感缺乏。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的富強,許多高職生把金錢當作人生觀、價值觀的衡量標準,以自我為中心,重眼前而忽視長遠利益、重個人而忽視集體利益。如,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大,國家獎助學金發放的比重和金額不斷提高,一些學生為了得到不菲的數額,違背道德,隱瞞家庭真實情況,提出申請。嚴重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觀念侵蝕著學生。
網絡已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們習慣使用網絡去感受和認知事物。在網絡世界中,色情網站、暴力行為等不良信息的出現使學生的信仰嚴重缺失,對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也造成一定的影響。
綜上分析,高職學生具有以下不可忽視的問題:思想早熟前衛,但內心幼稚脆弱。他們在網絡、電視等媒介中接受了大量的社會信息,對當今社會游戲規則的過早了解,使他們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與老練,但部分高職生存在自卑心理,他們總認為自己是因高考失利而進入高職院校的,地位比其他學生低,心理上的自卑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最后安于現狀,停滯不前。第二,性格張揚多變,但精神空虛浮躁。高職學生大多動手能力強,具有外向型心理特征和多樣的性格特征,他們不喜歡被定義、不喜歡被約束、不喜歡被干涉,但在理論學習方面,空虛浮躁。第三就是學習接受能力強,但基礎薄弱缺乏恒心。縱觀近幾年的招生分數線,不少高職院校的不少專業僅為200分。從學生的生源看,大部分為高中生,但也有一部分為中專生。中專生在入學前并沒有受過全面的、系統的高中文化知識傳授,文化底子相對更加薄弱。結果導致其學習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高。
二、高職學生發展增值的良方
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如何讓高職學生從底子薄、心理差、自信弱中走出困境,實現發展,成長成為高技能專門人才,是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所有教育工作者長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他們通過無數次的研討和分析,認為文化育人是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
人們常說,最差的教育是人管人,其次是用制度約束人,最高境界則是用文化塑造人、鼓舞人。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和“化人”,也即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將自然狀態加以“人化”;然后用其經驗和成果來“化人”,培育高職文化就是人化,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就是化人。學校好比釀酒坊,用文化“釀”出人才,有好糟就能釀出好酒,“好糟”是大學的文化,“好酒”就是創新人才。高職教育如何突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模式,變成文化育人的模式,由以前的學生事務管理員變成大學文化生產者,校園活動策劃者,教育思想實踐者,優秀人才培養者。培育大學文化,進行文化傳承,吸引學生參與,影響改變學生,引領成長成才,發揮大學文化影響力,制造大學文化生產力,通過培育大學文化,探索文化育人路徑,培養優秀創新人才。
三、文化育人路徑的實現
1.打造五元文化,提升校園人文精神
“五元文化”,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代表的先進文化;以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增強競爭意識、提升創新能力等為重點的職業文化;以孔子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以銅仁地區周逸群、曠繼勛等革命烈士和賀龍、關向應等革命前輩,開展革命活動留下的物質和精神遺產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絢麗多姿的“梵天凈土、桃源銅仁”人文生態文化為代表的黔東文化。這五大文化,以良好的人文氛圍的培養為價值取向,含有豐富的人文要素,是銅仁職院學子的精神財富,是進行學生人文教育、塑造學生人文精神的絕好材料。通過十多年的傳播、宣傳、征文、演講和學習的教育實踐,在用先進的文化引導人,用良好的職業文化塑造人,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感悟人,用激情澎湃的紅色文化鼓舞人,用敦厚樸實的黔東文化熏陶人方面真正起到了應有作用。
2.實施文化頂層設計,建立“四項主題”育人制度
十年寒窗苦,銅仁職院教育工作者通過多次座談、研討和課題研究,最終確立四項主題育人頂層設計。
第一,熱愛生命教育。該校始終把學生安全放在首位,每年開設《做一棵高貴的葦草》系列講座;開展防火防災演練。并設立安全專項獎,對全年無事故的班級進行獎勵。自2010年以來,銅仁職院沒有發生一起責任安全事故。且在三年內,有幾個學生得了重病。校領導帶頭捐款,職工慷慨相助,充分體現了全校師生的大愛精神和對生命關愛的拳拳之情。
第二,艱苦奮斗教育,弘揚黔東紅色文化。艱苦奮斗精神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積淀下來的不朽精神。為搞好該項教育活動,銅仁職院開展了“每天節約1元錢,每次節約一滴水”、“吃農家飯、干農家活”、“勤工儉學”、“校園創業”等活動,培養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三,勵志成才教育,點綴學生高素質的職業文化。針對高職學生的情況,銅仁職院的勵志教育工作從心理疏導和克服生活困難著手,排解學生思想和心理的很多障礙。對生活貧困學生,不是施以簡單的資金資助,而是給他們提供解決困難的辦法。
第四,感恩教育。感親恩,通過給父母寫封信、為父母生日祝福、與父母說說心里話等活動表達對父母和親人的感激;感師恩,開展與老師談一次心,美化講臺,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感友恩,開展“與你同行”、“今天我值日”等活動,培育學生互幫互學互進的良好風尚;感黨恩,獲獎、助、貸的學生帶頭做不少于七天的義務工,組織學生到社區服務,用奉獻報答黨恩,用知識回報社會。同時自2011年以來,開展了勵志林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3.強化輔導員隊伍建設,培養一線文化育人隊伍
自2007年以來,銅仁職院先后引進碩士學位專職輔導員近80名,他們在實踐中學、在學習中服務,通過先進班集體評選、年度輔導員評選、十佳輔導員評選、輔導員宣誓、輔導員導師制等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目前該校的學工隊伍正從一個思想灌輸者和教育管理者轉變為一個文化產品制造商,文化服務提供商,文化活動運營商,他們團結、敬業、無私、公正、勤奮、樸實、創新、善思,其人格魅力和氣質風度正吸引著學生,受到了學生的推崇。
4.實施校園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銅仁職院每年3至5月舉辦“長征火炬節”,5至6月開展“技能展示節”,9至12月為“傳統文化藝術節”,11月份舉行寢室文化節,寓文化育人于“四節”活動中。
第一,長征火炬節——傳遞紅色文化精神。“長征火炬節”期間,舉辦大型的啟動儀式、黨團員宣誓、紅歌演唱、紅劇展播等系列活動,覆蓋全體學生,開展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教育,培養愛黨愛國的深厚情懷。校外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市內舉辦的大型活動,如組織數千名學生參加銅仁萬人紅歌會。
第二,技能展示節——突出職業文化教育。“技能展示節”是銅仁職院檢驗學生專業技能、展示職業形象、學習規范操作的重要載體。學校有專項經費支持,學生人人有項目,個個都參與。近幾年來,該校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得了多項獎項,他們也在活動中切身體會到了職業的價值。
第三,傳統文化藝術節——渲染人文教育。“傳統文化藝術節”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文化沙龍、讀書活動、校園論壇、辯論賽、歌手大賽、道德講壇等活動各具特色。
第四,寢室文化節——營造和諧氛圍。寢室文化節開展了寢室美化、樓層乒乓賽等系列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另一方面,通過公民道德建設月和心理健康活動月的“二月”活動,奉獻校園生活,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心理修養。其中“5.25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效果好。
5.探索文化育人新媒介,開啟文化育人新手段
新媒體與我校校園的親密接觸,正在日益改變著我校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校學生工作者在校黨委的統一組織和號召下,充分利用流行的QQ、微博、飛信、MSN等交互軟件實現師生的跨時空、海量、即時、互動交流。
6.美化校園建設,打造校園環境育人
校訓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銅仁職院一直高度重視校訓、校徽、校歌及校史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它們在塑造大學精神、培育愛校情感、激勵學生成長、溝通師生感情方面的紐帶、載體作用。校園充滿傳統文化和技術文化氣息,樓舍、場館、路道文化命名,“格物樓”、“致知樓”、“逸群廣場”、“寅亮廳”睹物思人,格物致知,勵志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