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杰
摘 要: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教師職業倦怠除了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和營造良好的學校人文氛圍,還需要教師個人的自我調整。
關鍵詞:職業倦怠;策略
職業倦怠是美國心理學家費登伯格 (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職業心理學》雜志上首次提出。他認為,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體力、精力和能力上都無法應付外界的要求而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是個體厭倦和畏懼工作任務的一種心理反應。研究表明,職業倦怠容易發生在與人打交道的行業中,由于教師職業是一種典型的助人行業,因此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教師個人、職業因素和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下面就我個人觀點談談克服教師職業倦怠的策略:
1 要擺正自己的心態
我們心里都清楚,教師的工作競爭壓力、行業評價管理體制以及社會期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些又不是我們個人的人力所能為的。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那么就改變自己吧!面對壓力,心態很重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心境。因此,要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關鍵還是在于教師個人的努力。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賣雨傘的;二女婿則靠賣草帽為生。一到天晴,老太太就唉聲嘆氣,說:“大女婿的雨傘不好賣,大女兒的日子不好過了。”可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了二女兒:“又沒人買草帽了。”所以,無論晴天還是雨天,她總是不開心。一位鄰居覺得好笑,便對她說:“下雨天你想想大女兒的傘好賣了,晴天你就去想二女兒的草帽生意不錯,這樣想,你不就天天高興了嗎?”老太太聽了鄰居的話,天天臉上都有了笑容。有時困擾我們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教學生活,看似枯燥乏味,簡單重復。這枯燥的背后是有樂趣的,簡單的背后也有著許多的變化。世界上沒有兩條同樣的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們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們每一天都在變化。看到學生學業進步了,思想轉變了,心理問題解決了,我們會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欣慰。我們要學會體驗過程的快樂,化平淡為神奇,用心感悟教學生活。認識到教師勞動的收獲。是精神產品的收獲,是個短期無法看見效益的收獲。認識到這一點,你就能細細體會成功的快樂。
2 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學會理性妥協
教師職業倦怠表面上看是由于重復,而深層原因其實是焦慮和煩躁。人,不可能沒有欲望,但欲望過高就可能出現問題。要學會對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做出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適當降低成就欲和期望值,從而使自己擺脫沉重的失落,難解的怨氣,無名的惆悵。退一步海闊天空。世界上總有些說不清道不明或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了緩解心理壓力,使自己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我們不妨學會理性妥協。教學成績不可能人人都第一,民主選票不可能人人都最多。教師干的是良心話,人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凡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不要太在意個人一時的得失。
建立合理的專業期望對預防職業倦怠是很有必要的。作為教師應了解到自己事業的可能性與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強調專業的自主性與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大責任,應承認自己也是一個平凡的人,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不要因為自己的現狀與預期目標相差太大而產生理想的幻滅。只有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所在,才能使教師消除那些事業上的迷思,做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古書上的圣賢。
3 學會放松自己,找到緩解壓力的方法
放松是指身體或精神由緊張狀態轉向松弛狀態的過程,當感到壓力不斷時,持續數分鐘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時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散步、做操、洗熱水澡、聽音樂,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換個發型,或給肌膚補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還可以學習放松訓練技術來應付壓力),在一旦出現焦慮性的心理障礙或抑郁性心理障礙時,不妨想辦法休假幾天,外出旅游,親近自然。新鮮的空氣,悅目的景色、鳥蟲的鳴叫,將把心頭的陰翌一掃而光。
當受到壓力威脅時,不妨與家人親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討論目前壓力的情境,在他們的幫助下確立更現實的目標,以便對壓力的情境進行重新的審視,一些消極情感如憤怒、恐懼、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發泄,這對舒緩壓力和緊張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情況嚴重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來爭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4 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
孔子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又說“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雖然我們不可能人人成為名師,就像練書法的人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書法家一樣,但勤練字總比不練要好。讀書可以擺脫煩惱,忘記憂愁。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讀書學習不僅僅意味著獲取人類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更重要的是獲取個體發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種手段。重新學習會從中享受讀書的樂趣,以沖淡工作的煩惱,緩解競爭的壓力。深邃的哲理、多樣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給教師帶來的不僅是心靈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變化,而且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和魅力。
——“別因太多的忙碌冷漠了溫柔,別因太多的追求淹滅了享受。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無限風光,就在心靈深處。停停你匆匆的腳步,勿忘生活的賜福。”
總之,教師的職業倦怠心理對個人、對教育教學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保持對學生的熱情和愛心,對教師是一個挑戰。作為21世紀合格的教師,我們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響學生,要認真對待、努力克服職業倦怠。
[參考文獻]
[1]郭恩霖.試析新時期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原因及其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8).
[2]莫冬麗.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研究[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2011(06).
[3]楊鳳云.芻議教師職業倦怠[J].教育與職業.2009(21).
[4]焦煒,程容.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探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5]植鳳英,楊衛星.從心理契約角度看教師職業倦怠[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2).
[6]劉永興,張敏.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05 (Z1).
[7]李家年.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探討[J].廣西社會科學.2003(10).
[8]梁芹生.教師職業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評論.2003(04).
[9]李江霞.國外教師職業倦怠理論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科學.2003 (01).
[10]曾玲娟,伍新春.國外職業倦怠研究概說[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11]徐雋.職業倦怠:教師積極教育行為的障礙[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