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和遼寧省兩個資源型老工業基地由于存在路徑依賴及其鎖定效應的影響,制造業發展相對緩慢。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二者均面臨著老工業基地改造、經濟結構調整、制造業轉型升級等前所未有的挑戰。通過對山西省和遼寧省兩個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歷史演進的梳理,認為制造業振興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地區資源優勢日益凸顯,制造業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但也存在制造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將振興制造業等同于重新振興傳統產業等現實問題。因此,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制造業聚集區,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激勵作用是今后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振興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山西省;遼寧省;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12-0079-05
收稿日期:2014-08-14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12.013.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10-30 16:32:5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CGL006);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2M520643);科技部軟科學研究課題(2013GXS5B17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資助(N130214002)和2013年度東北大學博士后基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志元(1979-),男,山西介休人,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
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工業基地是—個群體概念,是指在一國長期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在某一個或某幾個工業部門發展較早、較為成熟、已形成一定規模,對國民經濟曾具有輻射帶動作用和重要影響的地區或城市。工業化進展的階段不同,工業基地在形成時間上也就有所不同。老工業基地是指早期出于國防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通過“一五”、“二五”、“三線”建設,逐步形成以煤炭、鋼鐵產業為主體的重化工業集聚區,曾對地區或全國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和貢獻,而在新時期呈現出相對衰退的工業集聚區域,屬于一種非均衡的趕超式工業化發展模式。本文選取山西省和遼寧省這兩個資源比較豐富但發展相對緩慢的省份作為老工業基地的代表,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山西省和遼寧省兩個資源型老工業基地的演進歷程、振興路徑及其發展成效,提出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振興制造業的戰略思考。
一、山西和遼寧資源型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演進
山西省和遼寧省作為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其演變歷程大體分為五個階段,即初步形成階段、曲折發展階段、體制轉軌階段、結構調整階段以及發展振興階段。[1]二者在體制建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都處于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的關鍵時期。
(一)初步形成
早在1936年,太原已有現代工業化工廠37個,涉及機械制造業等7個產業。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由于我國在建國初期選擇了計劃經濟體制,于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在建國初期得到了積極貫徹,煤炭工業著重建設了東北、華北的煤炭基地,山西和遼寧老工業基地初步形成。“一五”計劃時期的 156項重點項目中在山西太原有11項,涉及電力、鋼鐵、化工等產業。山西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重點培育了一批機械制造、煤化工、電力企業,逐步形成以太原、大同、陽泉為中心的工業城市,為山西省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老工業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重點項目在遼寧有24項,涉及鋼鐵工業、有色金屬、煤炭、電力、石油、機械和國防軍事工業,較早確立了遼寧工業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曲折發展階段
“二五”計劃結束前夕,中央及時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并頒布“工業七十條”,推動了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初步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國家進行國防工業戰略布局調整,在山西建設了一批“大三線”和“小三線”軍工企業,逐步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煤炭、機械制造、冶金化工、軍工為支撐的產業格局,成為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老工業基地發展受到了嚴重挫折,但在逆境中一些大型企業(如鞍鋼)還是取得了積極進展。
(三)體制轉軌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至20世紀90年代,老工業基地拉開了體制轉軌的序幕,由原有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軌。在這一階段,國家從能源需求和山西發展實際,提出“盡快把山西建成強大能源基地”的設想,1983年編制《1981年-2000年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綜合建設規劃》時,提出建設“能源重化工基地”,[2]在《六五計劃( 1981- 1985)》中啟動了以山西為中心的煤炭重化工基地經濟區的規劃,既包括經濟發展,亦包含國土開發整治,進一步強化了山西老工業基地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在這一時期,遼寧老工業基地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南方省份相比,由于適應市場能力較差,產業創新能力弱,經濟發展陷入了停滯狀態,在全國的地位不斷下滑,正經歷著體制轉軌的陣痛。
(四)結構調整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源型老工業基地由于受路徑依賴的消極影響,導致制造業產業競爭力下降,山西在建設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基礎上,由于對資源能源的過度依賴,發展方式粗放,豐裕資源優勢非但沒有成為工業化的“福音”,反而成為經濟發展的“詛咒”,產業結構不合理這一頑疾制約了山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1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 774.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9.7∶51.4∶38.9,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為5 033.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8∶48.6∶40.6,都是以第二產業為主。伴隨著結構調整,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深層矛盾開始顯現,諸如國有企業效益虧損、下崗人員日益增多、財政包袱特沉等問題集中出現,遼寧制定了“結構調整、外向牽動、科教興省”三大戰略,強調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為動力,開展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改造。endprint
(五)振興發展階段
近年來,山西省通過實現煤礦企業兼并重組以及煤炭產業升級,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化工、機械為四大支柱的工業化體系,并逐步提出資源型地區轉型跨越發展思路。2004年8月山西省首次提出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戰略構想,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12年,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29.63億元,成為繼煤炭、冶金產業之后拉動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三大動力。2003年10月,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從政策、資金和項目上給予大力支持,發揮了巨大的政策效應和投資效應,及時扭轉了一度出現的相對衰退的“東北現象”,遼寧作為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整體競爭力已實現較快提升。
二、山西和遼寧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振興成效及問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國家實施一系列區域振興戰略的推動下,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發展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展。但長期以來,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振興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國有工業企業改制不徹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出現了諸如“山西問題”、“東北現象”等典型難題長期制約著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健康發展。
(一)地區資源優勢日益凸顯
山西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120多種,是中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和老工業基地,具備了發展工業的得天獨厚條件。2009年9月23日,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山西省突出“建設全國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業基地”,在《山西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快太原都市圈發展,構建“一核一圈三群”為主體的城鎮化格局,優化生產力布局,加快推進工業新型化,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構建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基礎。2010年,山西規模以上重工業比重高達94.6%,中部其他五省均在66%~72%之間,山西重工業比重畸高。因此,山西省需要以裝備制造業為突破口,實現產業鏈條逐步向兩端延伸,打破煤老大“一枝獨秀”的現狀,形成產業結構梯度轉移的科學發展模式。2010年12月1日,“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全國第一個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題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遼寧屬于一個沿海省份,通過對沈陽鐵西老工業區成功實施“東搬西建”的改造戰略,創建新型生態工業區, 2010年4月,沈陽經濟區(遼寧中部城市群)以國家發改委批復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必將大大提升遼寧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競爭力,從而帶動整個東北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的發展振興。
(二)制造業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振興資源型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是實現制造業創新。2009年,山西省制造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僅為1%,而遼寧省制造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為5.22%,增長勢頭迅猛,[3]從2013年的統計數據看,山西和遼寧兩省產業結構屬于“二、三、一”結構,且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50%以上,這說明工業仍然是兩省經濟發展的支柱(見表1),而且第二產業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特征不斷加深,同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增長較快。因此,兩省都需要推動制造業產業集群化發展,逐步形成有利于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山西省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過對煤炭進行深加工,形成了主要以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為支柱產業的能源重化工工業體系,裝備制造業成為山西省第五大支柱產業,“能源重、化工輕,采冶重、制造輕,生產重、服務輕,材料重、加工輕”,這是山西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集中表現。[4]山西省依托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大同齒輪集團公司等具有明顯優勢的企業,推進太鋼、潞安、西山煤電、安泰等制造業產業集群正在形成。遼寧被譽為“共和國的裝備部”,沈陽建成了鐵西裝備制造業、大東汽車工業、渾南高新產業三大聚集區,初步形成了制造業產業集群。2011年遼寧省通過抓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進企業入駐、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制造業產業集群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
(三)制造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世界許多資源型國家的發展實踐顯示, 自然稟賦與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由此形成所謂的“資源劫難”假說。[5]20世紀60年代以來,當我國長期處于趕超式、壓縮式的發展狀態時,新的發展趨勢正不斷顯現:一是服務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制造業、農業和礦業,在就業總量中的重要性不斷減小;二是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自動化時代的到來,瓦解了藍領和白領分類下的工作組織模式,這些新的趨勢徹底改變了長久以來確認為對于工業主義是必不可少的模式。[6]我國老工業基地實際上是重工業基地,產能擴張過快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資源利用為主導、以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為特征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給資源環境帶來難以修復的災難,導致了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其實質是資源代謝在時間、空間尺度上的滯留或耗竭,系統耦合在結構、功能關系上的破碎和板結,社會行為在經濟和生態管理上的沖突和失調。[7]而在國內遼寧和山西兩省也面臨著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人口紅利終結、成本持續上漲、內需不振以及不合理產業結構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持續等問題,已經成為遼寧和山西工業化進程中的共性制約因素。老工業基地在工業化、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高速增長等方面都會引發環境污染問題,導致老工業基地進入嚴重的“環境資源貧困與饑荒”時代,必須推動傳統發展模式實現轉型和以裝備業為主的資本密集程度更高的產業升級。[8]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正處于轉型跨越發展最為關鍵時期,需要推進高碳產業低碳發展,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園區。
(四)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振興不等于重新振興傳統產業endprint
伴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體制機制束縛、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老化等原因,老工業基地出現階段性經濟發展緩慢甚至衰退。隨著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持續實施,山西和遼寧兩省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山西省已成為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題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遼寧省將成為中國第四增長極的核心區域。但是,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飛速發展,傳統產業的發展空間和利潤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制度經濟學提出,制度變遷如同技術演進一樣,存在著“路徑依賴”。“人們過去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9]如果將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理解為重新振興傳統產業,將很難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作為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的重要連接體,產業結構是各類經濟投入的“資源轉換器”,對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影響。老工業基地的支柱產業多為資源型產業,經濟結構偏重而且產業單一,資源消耗大、環境成本高,迫切需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10]如2012年,山西工業首次出現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而傳統的煤炭產業利潤下降的態勢,說明老工業基地制造業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逐步顯現。
三、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振興的路徑選擇
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振興路徑,是在尊重自然規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產業結構演進規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制定的適合各省實際的不同發展道路。因此,需要通過改革增強實力,運用市場倒逼動力,推動機制創新激發老工業基地活力。
(一)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制造業聚集區
每個地區的發展都少不了核心城市的帶動與輻射,通過發揮核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快速發展,但畸形的城市化會導致城市化與工業化脫節,因此需要構建與工業化進程相協調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城市經濟區。山西老工業基地自身正處于加速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社會轉型時期,根據山西省“十二五”規劃建議,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加快推動太原都市圈的興起和率先發展,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太原對周邊地區的集聚輻射作用,早日建成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資源型經濟創新驅動城市。作為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唯一以“新型工業化”為主題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沈陽經濟區,通過破解東北老工業基地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難題,成功實現了鐵西區整體改造、沈西工業走廊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并將建設成為老工業基地體制機制創新先導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示范區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區。不斷推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新型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形成具有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的新型城市經濟區。
(二)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當前,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主導產業仍然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微笑型曲線”的中低端,需要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有機融合推進制造業產業鏈升級。據美、日、韓等國的經驗,當人均GDP大于4 750美元,R&D占GDP的比重超過2%時,屬于創造技術階段,仍處于以使用技術和改造技術為主的階段。[11]2012年《工業化藍皮書》認為,遼寧處于工業化后期的前半階段,與全國的工業化水平相當,山西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前半階段,工業化進程相對滯后。2011年山西省人均GDP為4 796美元,正處于由改造技術向創造技術過渡階段,需要加大“創造技術”的R&D投入推動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產業技術創新,通過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有機融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動資源型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近年來,山西省全面實施轉型跨越發展戰略,通過政策推動、創新驅動、項目帶動等措施,助推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先進裝備制造業異軍突起。如太鋼以“打造數字太鋼”為目標,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在線質量管控系統的實踐經驗,不斷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2011年遼寧省人均GDP接近8 000美元,已經突破了以使用技術和改造技術為主的階段,進入了以“創造技術”為主的新的發展階段,正在實現通過科技創新支撐逐步擺脫老工業基地傳統路徑依賴的束縛,通過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有機融合,實現以智能制造引領傳統裝備制造業轉型發展。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振興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的同時,要注重發展接續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綜合配套,實施清潔生產,建立生態工業園,實現從“工業區”到“生態區”的重要變化,走出老工業區生態建設新路。制造業不同行業應以能源結構的優化,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為重點,可從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出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制造業低碳化發展。[12]進一步將區域發展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技術升級改造、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等一系列戰略措施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聯動戰略,利用區域接力形成梯度推進,促進資源型老工業基地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三)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激勵作用
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發達國家實體經濟回歸,將使我國資源型地區制造業面臨競爭更為激烈的外部環境,迫切要求政府引導老工業基地制造業實現轉型發展。深化政府規制改革,避免出現政府對國有經濟的“過度性”規制,而對民營經濟的“歧視性”規制。在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內在需求與實現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的外在壓力下,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職能的行為邊界調整要適應地區經濟發展戰略要求。如山西省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讓山西的煤礦資源變成公平交易的商品,確立合理的資源交易價格,地方政府需要摒棄那種“挖出來就是寶”的煤思維與煤文化,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建立透明、責任、法治和監督的政府激勵約束模式,在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同時,要用好用足用活國家綜合整改試驗區的配套政策。政府作用主要體現在營造發展環境,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劃,建立礦產資源產權與收益分配機制、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資源財富轉化機制、綠色創新激勵機制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機制,形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運作格局,通過制度創新、產業規制與政府監管等手段,破解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制造業轉型所面臨的諸多發展難題。[13]政府需要從政策、財政、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中開展行為邊界調整和職能轉換,實施“先行先試”的老工業基地改造戰略,充分發揮宏觀規劃與微觀指導相結合的作用,整合政府行為、企業行為與公眾行為,推動資源型老工業基地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endprint
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振興應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制造業振興發展需要在相互比較中取長補短,在相互借鑒中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從歷史走向未來——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發展軌跡[J]. 遼寧經濟,2003(7):6-9.
[2] 劉曄.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能源基地和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9(6):51-53.
[3] 周民良.區域創新、結構調整與中國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J].學習與實踐,2011(8):31-43.
[4] 侯普光.山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探討[J]. 中國國情國力,2012(2):56-57.
[5] 王云.“資源劫難”假說的實證檢驗及政策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08(1):40-45.
[6] [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業的可能性——經濟學話語批判[M].王翼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3-15.
[7] 王如松.資源、環境與產業轉型的復合生態管理[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2):125-132.
[8] 張德四,胡曉軍.關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環境保護問題[J].理論探索,2006(4):115-117.
[9] [美]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 陳郁,等,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1-2.
[10] 盧建明.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現實路徑——基于山西省與中部及周邊省份的比較分析[J].理論探索,2011(3):88-90.
[11] 郭志儀,楊琦瑋.中國制造業區域創新模式的比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50-53.
[12] 唐德才,仲鳳霞,沈子琦.我國制造業低碳經濟發展狀況評價分析[J].商業研究,2013(5):198-203.
[13] 張復明.資源型區域面臨的發展難題及其破解思路[J].中國軟科學,2011(6):1-9.
The Paths of Revitalizing Old Industrial Ba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Shanxi and Liaoning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 Shanxi and Liaoning,has been relatively slow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effect.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oth of them are faced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such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we think that the effect of the revitalizing their manufacture industries mainly reflects on their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es cluster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However,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s simply considered equivalenc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to buil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realize the depth fus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o play the effect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ully,could be the path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ation;Shanxi province;Liaoning province;manufacture industries
(責任編輯:張改蘭)endprint
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振興應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制造業振興發展需要在相互比較中取長補短,在相互借鑒中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從歷史走向未來——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發展軌跡[J]. 遼寧經濟,2003(7):6-9.
[2] 劉曄.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能源基地和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9(6):51-53.
[3] 周民良.區域創新、結構調整與中國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J].學習與實踐,2011(8):31-43.
[4] 侯普光.山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探討[J]. 中國國情國力,2012(2):56-57.
[5] 王云.“資源劫難”假說的實證檢驗及政策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08(1):40-45.
[6] [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業的可能性——經濟學話語批判[M].王翼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3-15.
[7] 王如松.資源、環境與產業轉型的復合生態管理[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2):125-132.
[8] 張德四,胡曉軍.關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環境保護問題[J].理論探索,2006(4):115-117.
[9] [美]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 陳郁,等,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1-2.
[10] 盧建明.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現實路徑——基于山西省與中部及周邊省份的比較分析[J].理論探索,2011(3):88-90.
[11] 郭志儀,楊琦瑋.中國制造業區域創新模式的比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50-53.
[12] 唐德才,仲鳳霞,沈子琦.我國制造業低碳經濟發展狀況評價分析[J].商業研究,2013(5):198-203.
[13] 張復明.資源型區域面臨的發展難題及其破解思路[J].中國軟科學,2011(6):1-9.
The Paths of Revitalizing Old Industrial Ba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Shanxi and Liaoning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 Shanxi and Liaoning,has been relatively slow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effect.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oth of them are faced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such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we think that the effect of the revitalizing their manufacture industries mainly reflects on their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es cluster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However,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s simply considered equivalenc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to buil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realize the depth fus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o play the effect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ully,could be the path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ation;Shanxi province;Liaoning province;manufacture industries
(責任編輯:張改蘭)endprint
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振興應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制造業振興發展需要在相互比較中取長補短,在相互借鑒中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從歷史走向未來——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發展軌跡[J]. 遼寧經濟,2003(7):6-9.
[2] 劉曄.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能源基地和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9(6):51-53.
[3] 周民良.區域創新、結構調整與中國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J].學習與實踐,2011(8):31-43.
[4] 侯普光.山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探討[J]. 中國國情國力,2012(2):56-57.
[5] 王云.“資源劫難”假說的實證檢驗及政策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08(1):40-45.
[6] [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業的可能性——經濟學話語批判[M].王翼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3-15.
[7] 王如松.資源、環境與產業轉型的復合生態管理[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2):125-132.
[8] 張德四,胡曉軍.關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環境保護問題[J].理論探索,2006(4):115-117.
[9] [美]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 陳郁,等,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1-2.
[10] 盧建明.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現實路徑——基于山西省與中部及周邊省份的比較分析[J].理論探索,2011(3):88-90.
[11] 郭志儀,楊琦瑋.中國制造業區域創新模式的比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50-53.
[12] 唐德才,仲鳳霞,沈子琦.我國制造業低碳經濟發展狀況評價分析[J].商業研究,2013(5):198-203.
[13] 張復明.資源型區域面臨的發展難題及其破解思路[J].中國軟科學,2011(6):1-9.
The Paths of Revitalizing Old Industrial Ba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Shanxi and Liaoning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 Shanxi and Liaoning,has been relatively slow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effect.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oth of them are faced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such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we think that the effect of the revitalizing their manufacture industries mainly reflects on their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es cluster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However,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s simply considered equivalenc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to buil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realize the depth fus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o play the effect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ully,could be the path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ation;Shanxi province;Liaoning province;manufacture industries
(責任編輯:張改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