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鴿子
摘 要:電影《鐵皮鼓》是根據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說改編,這部小說是君特·格拉斯的驚世之作《但澤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影片忠實于原作荒誕、諷刺的基調,從主人公奧斯卡這樣一個既真實又夸張的孩子的視角來展現復雜的成人世界和丑陋動蕩的社會現實,通過陰雨、象征的手法來達到回顧歷史、反思現狀、勾勒未來的目的。
關鍵詞:鐵皮鼓;尖叫;荒誕;納粹;反抗
電影《鐵皮鼓》采取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從主人公奧斯卡的角度出發來構造整個情節。故事是從四條裙子開始的,在下著陰雨的但澤郊外,年輕的外祖母安娜正在烤著土豆,一個逃避追兵的青年請求外祖母收留他,外祖母就掀起裙子讓他躲到裙下,但是他居然當著追捕的士兵,在安娜的裙下和她發生了關系,并有了奧斯卡的母親艾格尼絲。即使是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青年還能順利便行人類的本性,電影在一開始就把讀者帶入了一個有悖常情的世界。而奧斯卡這個人物的塑造也融入了太多的東西,以至于充滿了傳奇色彩。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從奧斯卡的角度來描寫了自己的出生情景,當他從母親的身體里出來,迎面的60瓦的燈泡,從倒視的視角中看到的一個倒立的世界,以及兩個男人陌生的臉龐讓他想再次回到母親的子宮里,這或許是因為呈現在他眼前的這個世界與他自己想象、勾畫的世界大相徑庭。直到他聽到了母親說等到他三歲的時候會送給他一個鐵皮鼓時才勾起了他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絲欲望。而在三歲的時候,他也終于有了一只紅白相間的鐵皮鼓(這樣的顏色搭配是波蘭國旗的配色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他總是不停地敲著,來顯示他的心聲,可是大人們并不關注他的表達,他們依舊過著荒淫奢靡的生活,小奧斯卡在桌子地下看到舅舅對母親的猥褻,是那樣的赤裸、丑惡,然而在桌子上面,在眾人面前,他們還是道貌岸然。奧斯卡企圖躲進外祖母的四條裙子下,以躲避這個荒誕的世界,但是遭到了拒絕。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奧斯卡的父親幫他測量身高,并在墻上做上了標記,三年來他的身高不斷地上升,并告訴奧斯卡再過幾年他就可以長得像大人一樣的高了,當時奧斯卡反應是冷漠、甚至是恐懼的,因為他懼怕進入成人世界,他不想長大,他厭惡父母長輩們的世界,他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童年。在無可逃避的情況下,他選擇了從陡直的樓梯上摔下去,從此停止生長。這樣的行為只有兩種人可以做出來,一類是有著驚人勇氣的人,另一類便是像奧斯卡這樣仍舊單純、幼稚的孩子。奧斯卡以這樣的方式表達了對成人世界的反抗,試圖為自己保留一塊有別于外面的黑暗社會的純凈之地,要知道雖然他的身體停止了生長,但是成人世界卻不會因此而停止它的丑惡,而且奧斯卡的思想也并沒有停止成長,他有著超越成人的成熟靈魂,有著超過成人的三倍的智慧,他卻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這就注定了奧斯卡將作為讀者的代表,成為了一雙旁觀的眼睛,在自己的角落、世界里看盡世事變遷。因為鐵皮鼓的存在讓他愿意留在這個世界,當身邊的人無法忍受他的鐵皮鼓所造成的吵鬧并要從他手中奪走鐵皮鼓時,他選擇了人生的第一次反抗,發出了刺耳的尖叫,而且這樣的尖叫聲足以震碎周圍的一切玻璃,這樣以后便再也沒有人敢來搶奪他的鐵皮鼓了。而“尖叫”也成了他的秘密武器,濃縮了他生命力的迸發,是他獨特的抗議的“話語”,鐵皮鼓其實可以看作是奧斯卡的另一種形式的尖叫,這些聲響中幾乎凝聚了奧斯卡的所有情緒,包括他的快樂、天真、憂傷、恐懼。
影片中呈現出病態的人物不僅是大人的世界,就連本該天真單純的小孩所表現出來的也不由得讓人感到悲哀。為了揭示這些人性的復雜、殘酷,影片似乎要挑戰人的試聽極限,這樣的觀片過程不是輕松的享受,而是深刻的烙印,讓人不得不思考蘊藏于人性中不為察覺的惡。奧斯卡和幾個小孩一起玩耍,孩子們殘忍地將蛤蟆和蜥蜴放入沸水中煮熬,并向鍋里撒尿,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幾個男孩子一起按住了奧斯卡,一個差不多大的女孩子竟然一勺勺的將他們所以為的“湯”灌給奧斯卡喝,問他味道怎么樣。而此刻,旁邊站著一位成人,他正在剝著獸皮,當著這些孩子露出獸物血淋淋的肉,默然的看著這群孩子們的“游戲”。而這一切其實都是對戰爭背景下病態社會現狀的間接反映。
其實對二戰的反思可能沒有比德國人再深刻的了,奧斯卡生活在但澤,德意志人聚居的朗富爾區拉貝斯路小市民的天地,本來是很安詳的一片土地。影片中第一次對納粹的描寫是伴著小奧斯卡的第二次尖叫而出現的,聰明的奧斯卡從納粹隊伍前大搖大擺地掠過,幾個敲鑼打鼓的納粹士兵在奧斯卡以及他的小鐵皮鼓面前就顯得笨拙可笑。此外,導演還運用了“大場面”,通過對真實情景的渲染,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放大,以營造出具有批判諷刺色彩的場景。比如對草坪上納粹集會以及代表講話場景的描寫,將軍樂隊的納粹進行曲與奧斯卡偷偷敲響的《藍色的多瑙河》相混雜并最終由后者取代、覆蓋,草坪上的人們都隨著他的節奏興高采烈地轉著華爾茲的圈子,只剩下臺上的軍官和混雜在人群中的檢閱部隊的那名納粹官員莫名其妙的看著眼前的這一切。這樣的場景揭示的是德意志的人民從瘋狂的追捧到冷靜反思的過程,更表達了導演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呼喚這一大主旨的升華。
對于愛情,奧斯卡的愛情有兩次,第一次是母親死后瑪麗亞的到來,因為瑪麗亞,他對男女之愛有了第一次憧憬。可是瑪麗亞并不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她生氣的時候會罵奧斯卡是“古怪的蟲類”,他和奧斯卡的父親也有關系,從小的時候奧斯卡就被象征著法西斯力量的父親控制著,瑪麗亞懷了奧斯卡的孩子,卻成為了奧斯卡父親的妻子。當他的第一段感情以悲劇結束之后,他在馬戲團中遇到了和自己一樣的畸形人貝布拉,他向奧斯卡描繪了外面的世界,他的善良、誠懇使得奧斯卡的眼中第一次閃爍著渴望的眼神。于是他跟著貝布拉去了前線為德國軍隊表演,雖然這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但是這段時光對于奧斯卡來說卻是極為快樂的,他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他不再被身邊的人忽視,他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成為了別人的焦點,并在那里遇到了他的第二份愛情。羅斯塔也是馬戲團的,他們擁有同樣的身材,在這一點上他們的結合便沒有了“大人”的虛榮、嘲謔、趨炎和險惡,奧斯卡真正的感受到了被愛。可是羅斯塔卻在一次空襲中喪命,這對于奧斯卡來說又是一次沉痛的打擊。不久,因為戰事原因他又不得不回到家鄉,此時瑪麗亞已經生下了一個男孩,奧斯卡知道那是自己的兒子,他像當初自己的父母一樣也送給了自己的孩子一個嶄新的鐵皮鼓。當蘇聯軍隊占領了但澤,奧斯卡的父親是強烈的希特勒擁護者,當蘇聯人來了的時候,他焚燒了幾乎所有的納粹遺物,卻遺漏了一枚納粹勛章,并因此而死亡。在父親的葬禮上,奧斯卡扔掉了跟隨他十七年的鐵皮鼓,當他的兒子用石頭擊中他倒入父親墓地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我是一個孤兒了,我要長大”,這樣的愿望成真了,奧斯卡感到了自己的身體在不斷成長。這樣的安排或許是希望奧斯卡能夠成為真正的反抗者,真正的勇士,而不是一味的躲在自己臆想的狹小世界里,僅靠著“尖叫”、“鐵皮鼓”這樣的軟弱武器來對抗社會的丑惡與病態,導演對奧斯卡所要面對的未來是寄托了一定的希望的。影片最后又回到了祖母烤土豆的場景,依舊充滿了凄涼之感,但是在畫面的左邊有一條鐵路,蜿蜒的通向了未知的遠方……
總的來說,《鐵皮鼓》這部電影以它獨特的視角、新穎的結構、錯綜復雜的情節向人們再現了二戰時期的社會狀況,通過各種隱喻諷刺了戰爭的殘酷性,表達了創作者對戰爭的指責以及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