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淑
摘 要:“國民性”這一概念是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后的產物,是西方舶來品,直到近代才由日本傳入中國。然而這個話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有識之士嚴復、梁啟超、魯迅、陳獨秀等人心中引發(fā)了從未有過的關于民族生存境遇的危機意識,并紛紛從主體層面進行了深度思考。
關鍵詞:近代中國;生存危機;國民性
中國國民問題的研究是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也是救亡與啟蒙發(fā)展史中需要加以精心描繪的時代論題。面對西方世界的勃勃生機和中國家園的羸弱殘破,國民性問題的凸顯逐漸成為近代中國社會仁人志士設計救國方略重點關注的話題,國民性的認知、批判以及改造、重塑成為近代中國救亡與啟蒙的時代主題之一。
一、近代國民性改造思潮興起的歷史原因
持續(xù)緊張的民族危機是國民性改造思潮興起并不斷發(fā)展的最深層次原因,它促使先進的知識分子由物質層面的現代化而逐漸摸索到國民性改造的精神層面,使他們對國民性改造的呼聲愈高,要求愈迫切,推動著國民性改造思想在目標模式、改革內容、方式、主體與對象等內容的不斷深人。
物質層面現代化的接連失敗,則是國民性改造思潮的直接動因。經濟、政治制度層面改革的失敗,迫使中國的有識之士轉換認識國情的視角,從國民本身的弱點來思考中國失敗的原因所在。
中西國民素質的巨大差異進一步加強了先進知識分子從事國民性改造的決心。特別是對嚴復、梁啟超等有過留洋經歷的思想家而言,中西國民素質的差距,直接刺激著他們脆弱的民族自尊心,外國人對客居的中國留學生的屈辱言行,更激發(fā)了他們改善中國國民形象、提高國民素質的強烈愿望。
當時旅居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國民性的分析、批判也在很大程度上啟發(fā)、推動了中國近代國民性改造思潮的產生和發(fā)展。一些長期生活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外交官以西方資本主義國民形象為標準,深刻分析、批判了中國人的國民性。這些西方學者的著作不僅在于能夠為中國國民的性格給予一種定位,更為重要的是,當長期閉鎖的國門突然被打開,天朝臣民在喪權辱國的痛楚中開眼看世界,其震驚足以讓先進的中國人獲得主動研究域外情形的動力,進而喚醒自我反思、自我認知的強烈欲望,展開對傳統國民性的批判和新型國民性重塑,也就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進中國人摸索中國救亡與啟蒙道路的時代主題。
二、近代國民性改造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最早使用“國民”這一概念的是康有為 ,但最先表達國民意識的是嚴復。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嚴復發(fā)表了《原強》、《救亡決論》等一系列文章,首先將國民的精神素質視為救亡興邦的根本。嚴復堅信中華民族終會有強大之時, 但強大必須建立在優(yōu)異的民族素質基礎之上。 但是目前的中國“民智已下矣,民德已衰矣,民力已困矣”。 因此他認為“民智、民力、民德”三者才是強國之本,其中“民智”尤為“最急” 。他對民智、民力、民德的強調,奠定了晚清啟蒙主義的基調,也是國民性改造思潮的前奏。但是在具體的改造方式上,他始終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學術改造和教育更新是他改造國民性的不二法門。
梁啟超繼承了嚴復由立人而立國的思想。其流亡日本后所主辦或參與的《清議報》、《新民叢報》,成為國民性批判思潮的重鎮(zhèn)。1901年,《清議報》連載梁啟超的長文《積弱溯源論》,從“理想”、“風俗”和“政術”三方面,分析了中國積弱的根源。他認為,愛國心的缺乏,是中國“積弱之最大根源” 。如果說《積弱溯源論》是梁啟超為中國的病所作的診斷,那么1902年《新民叢報》自創(chuàng)刊號開始連載的另一篇長文《新民說》,則是他針對中國之病開的藥方,簡言之,就是“新民”,即改造國民性。“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心政府,無新國家!” 順著這一思路,可以看到梁啟超后來倡導新小說的邏輯:新國,須先新民;新民,須先新風俗、道德;新風俗道德,須先新文學……文學最終擔當起改造文化、重塑國民靈魂的具體職責。梁啟超在“五四”時期游歷歐洲后,將社會改革的重心從國民性批判轉移到國民參政、立法等制度文化上,但這并不妨礙他十幾年前的國民性批判理論對“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學的影響。
梁啟超雖然提出了“用小說更新國民性”的思路,但他本人卻沒有太多小說家的天賦,真正貫徹梁啟超“小說救國”思想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郁達夫說:“要了解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 。魯迅被稱為“針貶民族性的國手”,他既有一篇篇如匕首的 “隨感錄”,又有反對封建禮教的戰(zhàn)斗檄文,也有振聾發(fā)聵的小說。一部《阿Q正傳》,就是他對國民病癥的一次大解剖、大示眾。阿Q的性格代表了近代國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病態(tài)——喪失了自尊和自信,用瞞和騙來掩飾并使自己安于落后與被奴役的現狀。看客心態(tài)也是中國國民性的一大頑癥和痼疾。魯迅在《阿Q正傳》、《祝?!?、《示眾》、《復仇》、《鏟共大觀》等作品中都刻畫了形形色色的看客的形象,把冷漠麻木、丑惡卑猥的看客心態(tài)當作國民性弱點的一個突出重點來揭露和批判。魯迅的雜文則更為直接地揭露和批判了自私虛偽、卑怯奴性、因循保守等國民劣根性,他自己也說,“中國的大眾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里了”。
陳獨秀受嚴復、梁啟超影響,在其思想早期,他主要是提倡通過引進西方的先進制度、文化來改造中國傳統國民的劣根性。例如陳獨秀在安徽俗話報上所宣傳的思想,以及其提出的對中國戲曲等惡俗的改造。辛亥革命失敗后,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很大一批知識分子都消沉了下來,正是在這悶的透不過氣來的黑暗王國里,最先是陳獨秀率先喊出了民主與科學的旗號,并領導了新文化運動。在陳獨秀看來,改造國民性,一要以“民主”觀念取代“民奴”意識,任何個人“各有自主之權,絕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 二要提倡科學,克服愚昧。三要發(fā)展教育,提高民智?!敖逃歉脑焐鐣淖詈笪ㄒ还ぞ摺?。
三、近代國民性改造思潮的評價與反思
近代改造國民性的思潮以一種自揭傷疤的勇氣回應了西方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雙重沖擊。無論這一思潮的價值關照在于“立國”還是“立人”,它客觀上開啟了中國人近代意義上的自我反省歷史。但是,國人的自我反省和解放遠沒有也不應該隨著改造國民性思潮的消退而結束。面對日益深化的全球化和利益多元化,中國將何以應對?中國人又將何以應對?改造國民性思潮也許不能給我們答案,卻能給予我們啟示。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改造國民性思潮在今日的中國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高原:《論近代中國改造國民性的社會思潮》,《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鄭云山:《辛亥前夕的國民性問題探討》,《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梁景和考證,康有為1898年呈光緒皇帝的《請開學校折》中,首先使用了“國民”這個概念。見梁景和《清末國民意識與參政意識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頁.
[4]《原強》,《嚴復集》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9頁.
[5]《原強》,《嚴復集》上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頁.
[6]《原強》,《嚴復集》上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頁.
[7]郭國燦:《中國人文精神的重建·約戊戌—五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頁.
[8]《飲冰室合集》第1冊,《飲冰室文集之三》,中華書局1936年影印版,第1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