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吳橋雜技文化自其發展以來,就廣泛地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加之吳橋人們的勤勞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吳橋雜技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不僅在當地嶄露頭角,而且逐步開始名揚世界,成為世界聞名的東方藝術明珠,馬術、翻跟頭、變戲法、耍劍、倒立等一系列的絕活讓人贊嘆不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吳橋雜技文化的發展卻大不如從前,從前家家都會的雜技如今正面臨著學員招收困難的尷尬局面,如何保護并發展好這種寶貴的文化遺產,成為了當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本文主要通過闡述吳橋雜技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的經歷,分析吳橋雜技文化中出現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措施,關于吳橋雜技文化的意見僅供參考。
關鍵詞:吳橋雜技;文化;變化;發展
一、吳橋雜技文化的由來
1.吳橋雜技與吳橋地域的聯系
吳橋是一個有著28萬人口的小縣,僅僅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卻養育了一大批雜技名人。據縣志記載,吳橋位于古黃河下游,地勢較低,城南多為赤地而城北則易發生澇災,汪洋一片,且越往東北,土地越貧瘠,因此每到秋季收成都不盡如人意,一年的辛苦勞作卻無法保證日常的生活,對土地漸漸失望的吳橋人民為了謀生,只得另辟蹊徑,轉而追求其他的生存方法。幸而在遠古時期,雜技的種子就已經在吳橋傳播開來,雜技便成為了吳橋人民獨一無二的選擇,農忙過后,吳橋人民就開始外出賣藝,憑借這點微薄的補貼養家糊口。舞刀弄劍、馬術、翻跟頭、倒立、變戲法……吳橋雜技形式越來越豐富,技術越來越精湛,直到今天,吳橋雜技在這片土地上依然生生不息,并且不斷發展。
2.吳橋雜技與吳橋人文的聯系
被窮困所壓迫的吳橋人民,不得不將雜技作為養家糊口的生存手段,再加上沿著京杭大運河,便利的交通為吳橋人民提供了良好的賣藝之地,也使得他們更加辛苦地練習技藝,通常,在農閑的時候為了給家里節省糧食或貼補家用,全村的人大部分都會出去賣藝,頗有些“十室九空”的韻味。此外,吳橋隸屬滄州——著名的武術之鄉,自古就沿襲了滄州的尚武之風,受此文化環境的影響,吳橋人民素來喜歡對人家展示自身的雜技本領,傳播和發展吳橋雜技,并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
二、吳橋雜技的歷史
1.吳橋雜技的發展與昌盛
為適應社會文化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吳橋雜技應運而生,周代以后,馬戲的興起和口技的出現使得中國的雜技初見端倪,到了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打開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之門,雜技作為一種文化的交流,充當著漢朝與各國交流的工具。宋代至明清時期,雜技逐漸的在民間傳播開來并逐步定型,明清時期的雜技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雜技表演相差無幾,吳橋雜技也是在明清時期走向了繁榮,甚至在吳橋與寧津的交界地——黃鎮開展了歷時一個月的“黃鎮九月廟會”,專供雜技藝人們做行業交流,這為吳橋的雜技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清末,吳橋雜技大規模發展,打開國門走向了世界,當時的吳橋雜技水平高超,不僅代表了中國雜技水平還豐富了世界雜技的發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慕名而來。建國以后,為了延續雜技文化,“吳橋縣群眾藝術聯合會”成立,吳橋的雜技事業如日中天,發展迅速,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職業和半職業雜技藝人。
2.吳橋雜技的成就
吳橋雜技之所以能從最初的耍把式賣藝到后來成為中國雜技藝術史上的佼佼者, 都歸功于吳橋藝人敢于創新,善于學習的精神,不僅豐富了雜技的藝術形式,還使吳橋的雜技水平不斷上漲,使得吳橋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雜技之鄉”,吳橋也被稱為是神奇的土地,吸引了無數國內外的友人、社會名流和新聞人士前來拜訪和欣賞,甚至還引起了黨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將雜技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進一步發展,同時作為文化遺產大力宣揚,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眼花繚亂的樣式和精湛的技藝,使無數觀眾嘆為觀止,這一切都使得吳橋雜技成為當之無愧的東方藝術明珠。
三、吳橋雜技文化的剖析與介紹
1.吳橋雜技成名的原因
吳橋雜技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歷史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生活氣息非常深厚,雜技活動的規矩、形式以及習俗等都與吳橋息息相關,不僅種類多樣,而且道具簡單易見,多半為家庭常見的鍋碗瓢盆,群眾基礎雄厚,家家都練,老少皆宜,一些簡單的雜耍對十幾歲的小孩子都不在話下,信手拈來,吳橋雜技不僅成為一種娛樂活動,甚至會被當作傳家寶一樣代代相傳,而且在雜耍的過程之中,吳橋人民不斷的擴充雜技內容,積極向外地的雜技學習,借鑒他們優秀的表演形式,甚至向外國雜技取經,以此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文化個性。多才多藝的吳橋人民不僅在吳橋表演雜技,還將這些特殊的文化形式傳遞到其他地區,從偏遠山區到繁華都市,從國內到國外,都遍布著吳橋人民辛勤的足跡,正是因為吳橋人民地不斷追求與無私分享,才使得吳橋雜技走出家門,走向世界,并在中國雜技中脫穎而出。
2.吳橋雜技文化的藝術特色
吳橋雜技在千年的發展變化之中,逐漸形成了與其他地域風格不同的具有吳橋特色的藝術風格,因為吳橋雜技起源于吳橋,所以其表演形式和規矩排場等與吳橋的歷史是分不開的。由于地勢低洼,收成不好,迫于窮困的壓力,吳橋人民走向了以雜技為主的賣藝生涯,其所表演的雜技都是繼承了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因而具有很強的繼承性,直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吳橋雜技,有很多依然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著當時的雜技形式。吳橋的雜技因為來自民間,來自窮困人民生活的農村,所以具有著很強的鄉土風味,雜技內容是吳橋人民耳熟能詳的,大部分都是來自日常的農村生活,在田野上,庭院里,到處都可以看到在練功的吳橋人民,甚至在放牧的時候,吳橋人民也會利用這些時間來練習雜技,比如在牛背上拿“大頂”,馴馬等等,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勤勞而樂觀的吳橋人民,在清貧的生活中怡然地享受著雜技帶來的樂趣,用富有智慧和藝術的頭腦,將雜技和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平常的農活里追求藝術的極限,將棒槌、瓶子等普通的工具利用起來,并且不斷發揮創造力,對雜技進行創新和發展,一些節目驚險奇美,難度較大,使觀眾驚嘆不已,不禁為吳橋人民高超的技術鼓掌。和吳橋人民一樣古樸的吳橋雜技,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并在雜技藝術的百花園中享譽盛名。endprint
3.吳橋雜技文化的選例介紹
吳橋雜技多種多樣,每一種雜技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吳橋人民智慧的結晶。就拿最普通的節目——蹬大缸來說,不單單是用蠻力就可以完成的表演。顧名思義,蹬大缸就是用腳瞪著200斤重的用來盛水的水缸,但是吳橋雜技卻對蹬大缸有著更高的要求,演員蹬的大缸內要坐一個人,缸上還要坐人,再蹬上一兩個大車輪,上面再坐人,幾百斤的重量全部壓在最底層的演員身上,但最底層的演員卻毫發無傷,這就是雜技的奇妙之處,能夠輕輕松松完成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使觀眾嘆為觀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再如吳橋雜技中膾炙人口的佳作——三仙歸洞,僅用一根筷子,3個球和2個碗,便可隨便將小球在兩個碗之內隨意變換,小球在雜技演員的手中仿佛有了魔力,來無影去無蹤,使人眼花繚亂摸不清它的真實去向,正是因為如此才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慕名觀看。吳橋的雜技項目還有很多,縮骨軟功、疊羅漢、耍大刀等無一不使觀眾深深的折服。
四、吳橋雜技文化的演變
1.吳橋雜技文化的現狀
時代在人們的推動下不停的變化著,隨著經濟與文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一起改變的,還有吳橋的雜技。近幾年的吳橋雜技同吳橋縣城一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吳橋縣城的街道越來越寬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生活方式也越來越現代化,可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吳橋雜技在街頭卻鮮有出沒。吳橋縣城建立了雜技藝術博物館,可與雜技相關的設施卻很少,唯一能夠喚醒當年鼎盛的雜技文化的,只有吳橋雜技大世界,這個占地面積約1000畝地的世界唯一的雜技主題公園,卻建立在與縣城隔國道相望的西北方向,提醒著人們吳橋雜技以往的恢弘歷史。冬季是吳橋縣最冷清的時候,大部分的雜技藝人都選擇去外地表演,因為這個時間,來吳橋觀賞雜技的人實在不多。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生活和娛樂方式,從前家家都會的雜技而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在庭院和街道上再也看不見表演雜技的“賣藝”行為,取而代之的是在公園和藝術舞臺上等特定的場所進行表演。雜技的表演人群也日益變得狹小起來,由原來的家家都會、老少皆宜變成了辦學招生,經濟在不斷的發展,生活在不斷的進步,可是吳橋的雜技文化似乎正在走著下坡路。讓人比較欣慰的是,吳橋在民間仍有一個雜技團體叫“華藝演出有限公司”,里面有近百名學生在練習傳統的雜技,并且其中優秀的學員還曾經參加過第13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并獲得銅獎。盡管雜技團體依然在繼續招生,但是生源卻依然緊張,多數的家長根本不把學雜技列為培養孩子的項目之一。如何改變吳橋雜技招生的尷尬局面和使吳橋雜技更高頻次的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娛樂和生活之中,成為目前吳橋雜技文化亟需解決的問題。
2.吳橋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
首先,經濟穩定的生活為吳橋雜技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文化市場的繁榮要求著吳橋雜技來滿足人們獨特的審美觀,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又使得從事雜技行業的人數驟減,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吳橋雜技,更需要大力的鼓勵和支持,政府更是要將吳橋雜技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為雜技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以期實現吳橋雜技的不斷創新與進步。其次,吳橋雜技文化與現代演藝事業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吳橋雜技文化可以促進現代演藝事業的發展,現代演藝事業又能傳播雜技文化,并且二者的有機結合,創造了更多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作品,使中國雜技的發展又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可形成雜技、演藝、旅游一體的產業鏈循環,促進吳橋縣的經濟發展。所以,目前政府對吳橋雜技文化是持支持的態度,希望它能夠繼續發揚下去,為演藝事業的發展帶來繁榮。最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使吳橋雜技的發展必須毫無懸念的進行下去,城市的進步包括文化的進步,文化的進步離不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因此,吳橋雜技在新的時代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并且在不斷的擴充知名度,沉默的雜技文化必須再次走到群眾面前,以更加成熟的姿態為群眾帶來美的享受,這些目標的實現,要求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必須把雜技文化作為重點發展對象。
3.對吳橋雜技文化的希冀
吳橋雜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較為成熟的藝術形式,但是時代在進步,雜技也需要不斷地進步,因此,吳橋雜技在今天,更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同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優秀技藝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內容和提升文化內涵,繼續在世界雜技舞臺上大放光彩。今天的吳橋,不僅成立了雜技學校用于專門培訓雜技學員,還建立了世界上唯一一個雜技主題公園,雜技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在推動吳橋雜技文化發展的同時,當地的政府還應該把雜技文化同旅游業、影視業等其他相關產業結合起來,形成一個互惠互利的整體,共同為吳橋的經濟發展做貢獻。
五、吳橋雜技文化的未來發展
1.雜技文化的傳承
傳統雜技文化與現代雜技文化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沒有傳統雜技文化,就沒有今天的雜技文化,吳橋雜技也是根據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雜技文化演變而成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練,如今的雜技文化已經退去了傳統雜技的青澀和粗糙,取而代之的是愈加成熟和高超的技藝,種類繁多的雜技項目和高難度的肢體動作相結合,一遍又一遍的刷新著藝術的極限。人們對于雜技的觀念也開始有所轉變,不再是滿足于最開始的小打小鬧,獲得微薄的補貼,而是將雜技作為一種藝術,在傳承傳統雜技的基礎之上,開發新的雜技藝術形式,且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大大提升了雜技的藝術地位,也滿足了觀眾的多重口味,符合了觀眾的審美要求。經過傳承和創新過后的現代雜技,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也更甚從前,更好地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2.關于吳橋雜技更好發展的建議
(1)吳橋雜技要想重新走向輝煌,必須要發展壯大雜技團體組織,積極開展雜技學校,培養優秀的雜技藝人,使吳橋雜技后繼有人,并不斷地使雜技團體走向專業化,在繼承吳橋雜技的同時,不斷地進行開拓創新,借鑒和吸收其他雜技的精華,并與現代藝術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吳橋雜技的新的表演形式。使吳橋雜技不僅在當地繁榮起來,更是要逐步走向全中國乃至世界,重塑吳橋文化往日的輝煌。
(2)將吳橋雜技文化與當地的其他產業結合起來,如影視行業和旅游行業,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帶動的高效產業鏈,比如,經過吳橋雜技和影視文化的融合而創造出的大型雜技表演節目,既體現了藝人們高超的雜技水平,同時又富于視覺美,故而獲得了較大的成功,此外,為傳承和發揚雜技文化而建立的吳橋雜技大世界,已經成為吳橋知名的旅游景點,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契機。
(3)加大資金投入,不斷進行創新,在傳承傳統雜技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優秀的雜技文化,豐富由吳橋雜技文化派生出的一系列產業的發展,除旅游業之外,還可考慮在吳橋雜技大世界周邊建立游樂場、飯店等進行一系列投資,使游客在觀賞吳橋雜技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到一條龍服務,既發展了經濟又方便了人們的出行。
六、結語
吳橋雜技從出現到繁榮,凝聚著吳橋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幾千年來,吳橋雜技不斷地追求美,創造美,既體現了吳橋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享受,也體現了藝術的創造性和無限性,它不僅是吳橋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來豐富著吳橋人民的生活,充當著吳橋人民與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而面對吳橋雜技文化發展的現狀,我們必須采取措施阻止吳橋雜技發展的持續降溫,使吳橋雜技文化重新回歸舞臺,延續以前的輝煌,繼續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大放光彩,向世界人民展示著無窮的魅力和奇跡。
參考文獻:
[1]吳橋雜技大世界www.v.ku6.com.
[2]邊發吉、周大明《雜技概論》2007年10月142~154.
[3]楊雙印,馮國麗《吳橋雜技》2010年1月119~124.
[4]雜技與魔術雜志2010年第五期.
作者簡介:武春霞(1978-10),單位:河北省黨史研究室,職位:主任科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