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岳
摘 要:先秦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化的第一個時期。社會處于重大轉型,極不穩定的狀態,這恰恰又是文化發展和變化的最佳時期。音樂也在這時期隨著其他文化的發展與滲透而得到提升。隨著不同階級的各家學派思潮興起,他們對音樂的各種問題、現象、作用展開了社會性的辯論。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儒”、“墨”、“道”三家,他們的辨論形成了先秦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思想。文章通過對先秦時期音樂思想的淺析,闡明了他們對當今音樂文化、思想的影響,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隱憂。
關鍵詞:先秦時期音樂思想;影響;隱憂
先秦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化的第一個時期,是經歷了奴隸制社會從鼎盛到衰落,并逐漸過度到封建社會的一個時期。在音樂文化上也經歷了以“禮”為中心由發展到衰落的過程。隨著“禮崩樂壞”局面的出現,“無物不在禮”的一元文化被生動的、活潑的多元文化所代替,音樂也逐漸突破“禮”的束縛而發展,由原來的“古樂”轉向“新樂”——(亦稱“俗樂”)。由于新時期的知識份子和各種理性文化學派興起,使得音樂也隨著哲學、文化的發展與滲透得到提升,音樂美學思想便由萌芽趨于成熟。
一、先秦時期的音樂思想
1.以“禮”為先的儒家音樂思想
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是孔子,他積極提倡音樂,并把音樂作為“六藝”之一加以傳授,他注意到音樂對人能夠產生精神上的影響,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他以“禮”的尺度作為行動的準則,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因此“樂”仍必須服從“禮”。這種思想實際上是沿襲西周的禮樂制度。
2.“非樂”主義的墨家音樂思想
與儒家音樂思想相對立的音樂思想家墨子是一位卓越的哲學家,他的著作包含深刻的哲理。墨子反對一切享樂主義,他著名的“非樂”觀點就恰好與儒家觀點對立。在勞動人民生存都談不上的情況下又怎么能享受其生活?自西周以來器樂發展到70多種,曾按制造材料性質分,就有“八音”的說法,這些樂器的建造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無疑增加了勞動者的負擔。他反對統治階級作樂享受的奢侈生活,所以他認為音樂不但于“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無補,反而會導致“其樂越繁者,其治愈寡”的亂世局面。
3.“清凈無為”的道家音樂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墨家反對音樂外,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也是“反對音樂”的。道家的音樂美學觀點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和“清凈”、“無為”的哲學理論基礎上的。老子主張“修真養性”,反對聲、色、味的人生三大“欲”,認為“五色令人目眩,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于是提出“大音希聲”的觀點。“道”是道家學派認為的終極目標和最后歸宿,“無為”就是要求進入“無所作為、無知無欲”的狀態以達到“道”的最終目的。
二、先秦音樂思想對近現代音樂的影響
儒家、墨家、道家的音樂思想觀點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誰好誰壞。因為他們是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文化發展及人們哲學性的思考而形成的,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今天來說有其重要意義。儒家以“禮”為尺度,要求藝術既要有內容又要有形式,二者和諧統一才能使藝術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這為后世音樂藝術的發展提出了目標也提高了要求。
“清凈無為”的道家也并非反對音樂,而是將音樂藝術的追求提升到更高的品位上,在思想、審美方面打開一個更大的空間。在音樂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無論器樂、聲樂、理論各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審美的觀念、理念更是百花齊放。從19世紀德彪西、拉威爾等人的印象主義作品,到20世紀約翰·凱奇的《4分33秒》、譚盾的《地圖》等,更是將音樂回歸了自然,這也印證了老子的“大音希聲”。
三、當今音樂創作的隱憂
當然,我們在肯定今天的音樂文化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它存在的一些隱憂。
1.功利意識沖擊著創新意識
功利性,是當下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于都講“功”講“利”,所以音樂發展到今天多少有點失去平衡。功利來自何處?我想,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政治性、娛樂性、商業性、復古性等等。音樂是藝術,需要創造和革新,不能有太多的束縛,創造者需要純粹的思想和足夠的空間,只有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方能像集內心高尚外表修美于一體的君子那樣立身于世。
2.俗、繁、雜現象阻礙音樂品質的提升
在音樂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音樂的多元化催生出了很多“作品”。當然,作品的品質如何我們尚不評論,但作品的量之大、內容之雜、品位之低讓人瞠目結舌。快餐音樂、商業音樂充斥整個社會,而音樂藝術的等級和標準越來越模糊。因此,今天的音樂需要“冷靜”,需要去偽存真提升品質。創造者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在多元化的今天吸取養分,通過創造性、藝術性的思維實現音樂藝術與時代的完美結合。
先秦音樂文化只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時期,這些音樂思想、審美觀點都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通過對先秦時期音樂思想的淺析與對比,在音樂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音樂藝術的價值取向、審美的境界,應該重新審視與整理。音樂文化需要發展,需要有時代特征與獨特魅力。希望我們的音樂創造者能夠以一定的等級和標準創造出更多的能經受時代考驗的音樂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趙后起《中國音樂小史》[M].遼海出版社 2001年.
[3]王曉平《中國審美文化導論》[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7年.
[4]《論語》——孔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