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明
摘 要:本導制作為對提高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的一種有益補充形式,在本科人才培養方面有一定的價值,但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本文從我國當前導師在本導師制實施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進而針對這些挑戰積極探尋對策。
關鍵詞:本導制;挑戰;對策
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礎和主體,在本科教育中實行導生制(以下簡稱本導制)是當前大學生管理體制、育人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也是實現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保證。
一、導師制的源起
從高等教育史來看,“導師制”這一概念的提出有很長的歷史。
(一)導師制的源起
14世紀,英國教育學家就提出了“導師制”的這一概念。17世紀,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導師制。1869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在哈佛大學推行本科生選課制。1872年就開始實施學分制,并很快帶動美國其他高校實行選課制和學分制。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高校在19世紀末開始仿效美國高校實施學分制,并進一步將原本用于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制推廣到本科生的培養中。20世紀上半葉,美國部分高校為改進選修制,也采用了導師制,并首先在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瓦薩學院等校實行。1937年,英國學者Michael Linsday受聘于我國的燕京大學,并在燕京大學推行牛津大學式的導師制,當時國內其他高校相繼效仿。1938年,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時,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
二、本導制的內涵特征
所謂本科生導師制,就是高等學校以制定的形式要求專業教師負責一定數量的本科生進行學習、研究及發展方面的指導。本導制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素質教育的一種運行機制,也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一種運行機制。它的宗旨在于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方面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辦學水平。關于導師制的內涵特征,即可用四句話來概括,即“平等的師生關系,互動的教育形態,綜合的素質教育,共進的發展目標”。
三、我國的教師在本導制中面臨的挑戰
同英美一些著名的大學采用本導制相比,我國實施本導制的時間并不長。我國本導制實施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與國外的高校迥然不同。在推廣的過程中,它仍然是不規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的,至今存在以下幾種挑戰:
(一)導師的定位不明確
各院系導師的工作職責截然不同,一些院系的導師主要從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有較大的幫助,但從工作內容上講,與“兩課”、輔導員工作相重疊,有時甚至形成沖突。一些院系的導師主要負責學生管理,在學生生活管理方面起到較大作用,但導師的作用發揮有限,對專業學習的指導相差太遠。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個:其一,導師制職責確定不清晰;其二,個別教師“導”得盲目,其根源在于導師對工作職責和內容不了解,對“導什么、怎么導”認識模糊;其三,各院系缺乏對導師的專業培訓。
(二)師生比例失調,指導時間難以保證
實行導師制要求有“和諧”的師生比,這樣導師和學生之間才能充分交流,師生間更容易建立起親切、平等、自由的和諧關系,從而有利于導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引導,學生也才有機會更深刻地了解各專業,做出合適地選擇。但是由于高校生師比例不協調,我國許多采用全院導師制或年級導師制的學校配備的導師與學生的比例往往都在1:10以上,而且高校大多數本科生導師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學和科研任務,還要帶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另外有些高校聘請外校的教授作為導師,在這些情況下,導師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時間比較短,學生與導師交流的機會往往得不到保障,進而使得導師制這種制度變成一種形式化的規范,沒有產生導師與學生期待的效果。
(三)師生雙方都存在思想上的轉變問題
無論是學校各級領導、普通教師還是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的重要性都存的認識上的不足。高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中等教育階段受到老師直接干預較多,學生們自主支配的時間比較少,他們到大學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自由支配時間較多的大學學習和生活。導師制必然要求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導師依據學生的熱情、興趣來指導學生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大學生活。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作為近些年才發展起來的培養制度,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思想上導師和學生都亟待轉變的問題。
(四)缺乏完整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它是能夠使學生和導師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導向,因此高校建立一套科學的考核制度也是全面實施導師制的關鍵。高校如果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導師的選派程序和規則,導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都得不到明確,進而也無法評價導師在進行本科學生的教育和指導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也會導致導師和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慢慢“消退”。從目前的高校來看,缺乏激勵機制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四、推進本科生導師制的對策
(一)對導師的科學“合理定位”是本導制健康發展的前提
對導師的科學合理定位是一個帶有基礎性和前提性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本導制”的健康發展和有序運行。實施“本導制”實際情況看,對導師的科學合理的定位必須正確處理如下關系:(1)“本導制”與學分制的關系(2)本科生導師與班主任、輔導員的關系(3)本科生導師與任課教師、研究生導師的關系。
(二)轉變學生觀念,拉近導師與學生的關系
從一些高校對本科生導師制的調查中發現,在導師和學生的關系中,希望導師“既要關心學習,也要關心思想與生活”的高達98.4%,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導師成為自己的良師益友。但事實上師生間“有事聯系,無事不聯系”的比例均較高(學生49.5%;教師54.5%);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導師和學生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不利于師生間的互動。導師制要有效實施并可持續傳承下去,是學生和老師共同的事情。學校在實行導師制前,應對學生和導師預先進行導師制闡釋,使雙方都明晰導師制的宗旨、意圖、清楚自己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在學習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動。endprint
(三)拓寬導師和學生的“溝通”渠道
在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各院系的教育管理者都希望盡最大可能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平臺和機會,同時,學生對導師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兩者之間需求的“溝通”的不順造成了一些執行和操作上的問題。例如,在選擇導師階段,院校雖然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由于學生對導師的不了解,因此所以報名的導師集中在非常知名或為本科生上課的導師上,造成學生方面沒有找到合適的導師;反過來造成導師們可能遇到“過冷”或“過熱”的情形。對于這一情形,院校該為學生提供院內所有老師的電子版的個人信息的詳細介紹,包括研究方向、科研課題、近年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并在院校內布置“文化墻”,配上每位老師的照片、簡介和個人座右銘,方便學生直觀、快速、詳細地了解每位導師。導師也通過學生遞交的導師意向表向導師詳細的“描述”自己的基本信息。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
高校應以行政為龍頭,人事處、學工處、教務處聯合起來成立導師制協商小組,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激勵機制,指導和監督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運行。把導師的工作與報酬、職稱評聘或職務晉升“合理”地結合起來。導師在受聘期間,應享受導師津貼,導師工作應按指導學生的數量和質量直接計入教學工作量,同教學工作量一樣享受校內津貼等福利政策。對于成績突出的導師應在年度評優、在職進修、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傾斜。學生的表現要與課外創新學分、三好測評、獎學金評定、入黨、免試研究生等掛鉤,充分調動導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五、結語
本科生導師制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創造了一個新的溝通與交流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它也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涉及到課堂教學以外的領域,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師生互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任何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在認識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想辦法采取各種措施,使本導制有序地進行。
參考文獻:
[1]劉月秀,譚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2]胡守華.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5月.
[3]王麗萍,楊博涵,袁云崗. 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4]王偉,辛柯.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困境與發展思路[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5]羅國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來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綜述[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6]張金萍,周游 成功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幾個關鍵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8期.
[7]丁林.高校深入推進本科生導師制的三個關鍵問題[J].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8]羅國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來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綜述[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9]白健.建立本科生導師制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03年第1期.
[10]劉儒德,唐澈.本科生導師制的問題與建議--基于對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的調查,高等理科教育[J].2011年第6期.
[11]郭欣欣.本科生導師制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5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