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行并進”是張謇在中國教育轉型發展之初所提出的重要教育改革主張,分析其變革價值、傳承價值、實踐價值,有助于我們了解其產生的歷史背景、過程和作用,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精神實質,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之。
關鍵詞:張謇;知行并進;歷史價值
“知行并進”是張謇核心的教育理念,面對百年前的教育精粹,我們從歷史的視角剖析其存在的價值,有助于我們了解其產生的背景、過程和作用,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實質,這是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遺產的重要議題。
一、“知行并進”教育思想的變革價值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世界教育變革方興未艾和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形勢的推動下,中國科舉教育制度的變革暗潮洶涌,新學呼之欲出。教育實踐的變革必須以思想和理念的變革為先導,張謇作為新教育的先行者和領全國風氣之先的江蘇新教育運動的翹楚,登高吶喊:“良知之學,重在知行并進。居今之世,舍知行并進,尚安有所謂學務哉?”這一旗幟鮮明的主張,無疑吹響了教育變革的號角,它的意義在于:
1.對科舉教育制度進行堅決的否定??婆e教育制度在發展中其產生諸多弊端,例如,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都以科舉考試為歸宿,追求學而優則仕,熱衷于義理、詞章和考據,束縛于八股文,理論清談空疏、脫離實際等。這一陳腐的教育制度與中國亟待培養工商業新型人才的內在要求極不適應,也與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變革發展的趨勢相背離。因此,廢除科舉教育制度、興辦新學的主張此起彼伏。1905年,存在1300多年的科舉教育制度在中國壽終正寢。張謇在此時鮮明地倡導知行并進的教育理念,就是與科舉教育制度決裂,為開創新教育的嶄新局面而搖旗吶喊。
2.對先期開展的教育探索和實踐進行肯定。在傳統教育高壓統治的縫隙中,雖然由教會、洋務派、維新派和清政府改革派推動的教育革新涌現出許多可喜的創新舉措。例如,開始注重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專門人才,開設數、理、化、生物等科學課程,組織開展實驗、實習等新型課程教學。盡管這些新思想、新方式沒有普及,守舊勢力也時常進行阻撓,但是新教育的萌芽已經產生,并且迫切需要得到呵護和發揚。張謇在此時鮮明地倡導知行并進的教育理念,就是將艱難探索所取得的寶貴成果加以理論升華和宣導,極力彰顯知行并進的理論價值,為新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夯實思想理論基礎。
3.為各地教育變革指明發展的方向。當時,中國新教育改革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難能可貴的是,張謇在中國近代教育變革的開創初期,就一下子抓住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他此時鮮明地倡導知行并進的教育理念,提出改革的真知灼見,對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發展從起步階段就走上正確的軌道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知行并進”教育思想的傳承價值
傳承人類歷史發展的文明成果是我們取得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時常發生拋棄優良傳統的現象,科舉教育脫離實際、理論清談就是一例明證。張謇在中國教育轉型之時倡導知行并進教育思想,就是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承之作。它的理論來源主要有兩大進路,一是重新拾起老祖宗關于知行關系的寶貴思想財富,二是虛心吸收西方教育改革的先進成果。
中國歷史上歷來有倡導博聞、尚德、力行、篤實等文化傳統,張謇知行并進教育理念繼承了中國歷史上德藝兼備、知行結合、知行并進的思想,契合近代經世致用思潮的進步潮流,是將中國傳統智慧在現實中的再運用(學者已有論述,此處恕不贅述)。
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的推動下,西方不斷產生沖破經院哲學束縛、培養個性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的教育變革要求。例如,洛克強調經驗的作用和個性發展,認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知識歸根到底導源于經驗?!苯逃康脑谟谂囵B“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 “我承認到國外去旅行是有很大的利益的?!?/p>
盧梭主張遵循自然本性和有用的教育,認為“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 “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我們訓練了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考的人,為了造就這個人,我們還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把他教育成和藹與通情達理的人,也就是說,用情感來使他的理性臻于完善?!?“你的學生學習地圖,我的學生制作地圖。這是你的學生有知識和我的學生無知識的區別?!?/p>
裴斯塔洛齊提出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發展兒童天賦能力,體育與勞動教育結合,主張“眼睛要看,耳朵要聽,腳要走路,手要抓物”,“使功課勞作合一,提倡職業訓練,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實際生產量的最好的途徑”,“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僅是泛泛地增加知識”。
洛克、盧梭和裴斯塔洛齊等教育思想在歐美國產生巨大反響。十九世紀以來,歐美教育改革風起云涌。如德國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運動”,“強調教育的最高任務在于增進人類現世的幸福,培養掌握實際知識的健康樂觀的人?!薄霸诮虒W方法上,廢除體罰和死記硬背,采用實物的直觀的教學?!泵绹谑攀兰o七十年代提出“4H”的口號,培養“手(Hand)、頭腦(Head)、心靈(Heart)和健康(Health)?!?918年提出中等教育的七大目標,“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做家庭的有價值成員、具有就業能力、勝任公民職責、會用閑暇時間和有良好道德品質?!倍磐M一步發展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是生長”,“教育即是生活”,“社會即學校”,“從做中學”,讓兒童在活動中自己去取得經驗。英國新大學運動“重視科學、數學與商業科目。”師范教育中推行“見習生制度””。法國加強實科教學的改革,“其課程除了加強數理和天文、化學之外,增設商業算術、商業地理、簿記、工業發明史及工業法規等帶有職業訓練性質的課程?!比毡驹诿髦尉S新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頒布新學制,普及教育,發展實業教育和大學教學,注重外語、基礎科學教學,開展實習實驗教學,培養新型人才,成為借鑒、實踐西方教育改革的典范。endprint
19世紀末,歐美教育改革的主要思想概括為:注重現實的人的能力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首創精神;注重環境育人;注重與實際工作和生活相聯絡;注重手工勞動;注重發自內心的道德觀的養成;注重體操、游戲、旅行的教學形式;注重實科教學;注重公民教育和陶冶性格;注重學生自治。
張謇十分注重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經驗,向日本學習是張謇吸收西方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路徑,他于1903年東游日本,進行極為周詳的訪問,深入體驗日本新型教育生動的實踐,并且回國后大力推廣??梢?,知行并進教育理念是張謇對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持續探索的教育改革思想的集中的、中國式的概括。
三、“知行并進”教育思想的實踐價值
張謇積極參與維新派教育改革活動,后退居江蘇和南通,以興辦實業為基礎,開展新教育的實踐,創造了比較完整的“知行并進”教育的實踐模式。
1.德智行藝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方針和理念上,張謇指出:“德行必兼藝而重,而藝尤非德行不行”,“首重道德,次則學術?!睂τ谛滦腿瞬诺呐囵B,張謇倡導立德為先,注重道德、知識、身心、技術的全面發展。
2.學求致用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教育目標上,張謇指出:“一、注重學生道德、思想,以養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學生身體之健康,以養成勤勉耐勞之習慣。三、教授海河工程上必須之學理技術,注重實地練習,以養成切實應用之智識?!睆堝栏淖円酝囵B士人的要求,強化健全的實踐人格的養成,注重從思想道德修養,身心健康和勤勉耐勞習慣等素質培育,工作崗位實際所需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培訓等方面培養合格的勞動者,他所期待的的理想目標是:“望有能以學為用,為地方后勁者”,“將來畢業后,為農者必蘄為良農,為工者必蘄為良工,為商者必蘄為良商”。
3.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發展戰略。在辦什么樣的教育問題上,張謇指出:“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教育尤其宜有變動,不過必當顧及本地的需要。例如在南通講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適合南通的?!碧岢皩崢I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緊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謀篇布局。
4.應知應行的教學內容。在教育內容上,張謇指出:“夫世界今日之競爭,農工商業之競爭也。農工商業之競爭,學問之競爭,實踐責任合群閱歷能力之競爭也。皆我學生應知應行之事也?!睆堝辣局鴳獞械脑瓌t開設課程,把某行業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品德、知識、技能、管理和經驗統統納入教學之中,服務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發展。
5.教學做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學習之道上,張謇指出:“學問兼理論與閱歷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踐履,正求學問補不足之法?!边@一著名論斷道出了修煉學問的精深之道,即邊理論研究邊實踐踐履。他認為:“將欲行之,必先習之,有課本之學習,必應有實地之經驗。”張謇在辦學過程中大力貫徹這一理念,不惜重金購置設備,興建操作室、實驗室、農場、實習工場等教學設施,開辦棉紡織廠、銀行等經營實體,建立博物苑、氣象臺等機構,組織學生開展教學練習、實驗活、實習等活動;要求農校的教師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去采集土壤和昆蟲標本,了解作物栽培情況,要求水利學校的教師帶領學生到江河中進行實地勘測……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鼓勵學生“修學旅行”、 參與博覽會、留學,使學生拓展視野,了解社會;組織學生開展自治活動,參與校園自我管理、社團活動、植樹造林、勞動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
6.政校企合作的辦學體制機制。在辦學機制上,張謇認為:“實業、教育二事,有至親至密之關系”,主張“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睆堝罉O力推動校企緊密合作,他所創辦的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就是企業辦學校的成功典范。他在學校辦企業方面也作了有益嘗試,“1915年夏天,他以教職員工為主要股東,籌資700元,購買了提花織機,在學校附近,開辦起床單廠。”“產品除了本地和附近地區銷售,還遠銷上海。1917年,學校又開辦了一個由40臺手工織機組成的織造室,生產布匹,銷路也很好?!睆堝狼笾朔剑骸岸嗉焦┎煜虑椋鍪雒髦I,即賜通飭各州縣遴選公正紳董,合志協謀,廣興實業、教育”,向社會呼吁:“冀得溝通商學兩界,借立中國真實自強之基礎?!逼谕⒄?、社會組織和學校聯合機構,協同開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7.開放辦學的國際視野。在辦學視野上,張謇指出:“有世界智識,而后可以知一國之地位;有全國智識,而后可以謀一部分之利益?!睆堝涝诮虒W設施、教材、師資隊伍等方面以國際的視野和先進標準切實開展教育的基本建設,在較短的時期實現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夙愿。
張謇在不長的時間內將當時歐美和日本盛行的新教育模式引人了偏居一隅的南通,并且在此基礎上,他又創辦吳淞商船學校、吳縣鐵路學校、吳淞水產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與黃炎培一道籌辦中華職業教育社和中華職業學校。他的新教育的成功實踐,不僅促進了南通教育的崛起,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2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79,252,140.
[2] 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6,192,173.
[3] 洛克.教育漫話[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188.
[4] 盧梭.愛彌兒——論教育[M].商務印書館,1978:7,214,280,282,222.
[5] 曹孚.外國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4-195.
[6] 王天一,夏之蓮,朱美玉.外國教育史(上冊)[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0,193,231,232,165,158,180.
[7] 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3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49.
[8] 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4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277,535,554,577,614, 439,456,70,614,103,183.
[9] 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5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52.
[10] 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6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376.
[11] 張廷棲,王觀龍.張謇創辦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的歷史貢獻[A].金城.張謇研究論稿[C].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329.
作者簡介:王飛(1966-),男,江蘇通州人,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社會科學部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學、張謇研究。
【課題項目】江蘇工院教育研究課題《張謇知行并進職教思想的內涵和實踐模式研究》(編號FYJY/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