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內涵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涉及到高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藝術,是校際間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其根本在于提高整體辦學水平,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內涵式發展必將成為未來地方高校發展的主導方式。文章從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必要性和迫切性入手,通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比較,對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主要內容、現實依據、戰略重點和發展路徑等進行探討,旨在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學質量,促進地方高校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校;教育質量;內涵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對高等教育的任務要求非常明確,我們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道路,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更加深入地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障礙;更加自覺地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促進公平為取向,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更加扎實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面提高高校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是教育大國,但還不是教育強國,也不是高等教育強國,這是一個基本判斷。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人才培養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差距;學科專業結構與區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的要求有差距;高校自主辦學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與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等。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發展不夠科學,要害是質量不高。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必須以改革創新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堅定不移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一、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基本內涵
簡單地說,內涵式發展就是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是指通過挖掘現有學校的潛力, 優化教育結構, 提高學校內部效率和質量來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模式, 具體而言, 是指高校以自我為發展主體, 按照“穩定規模, 優化結構, 提高質量, 講求效益”的方針, 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為重心, 以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為基本目標, 通過目標定位、體制機制變革、資源合理配置、品牌構建等手段加強內涵建設,提升創新能力, 經由自我積累、核心裂變、由內而外的途徑, 推動高校的有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加強內涵建設,龍頭在學科建設,基礎在人才培養、關鍵在科學研究,核心在師資隊伍。在學科建設內涵提升上,應按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整合優勢,打造品牌”的建設思路,實行“改老、保特、揚優、支重、融合、創新”的建設策略,結合自身積淀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引進和培養一批拔尖的學科帥才,努力創建卓越的學科文化,凝練出一批特色鮮明、具有發展潛力的優勢學科和學科群,產生一批標志性研究成果。在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上,要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和評價模式,造就一支高水平教學團隊,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引導學生步入學術殿堂,把他們培養成為滿足經濟社會期望的高素質有用之才。在科學研究內涵提升上,緊緊圍繞區域社會發展需求和科技應用前沿重大問題,優化研究結構,努力打造“學科+團隊”科研創新機制,發揮科研實體的凝聚、拉動、表率和品牌作用,改變“單打獨斗”的科研方式,開展廣泛協作,真正提升科研能力和學科建設水平。在師資建設內涵提升上,應立足培養、著眼提高、擇優引進、合理使用、科學考核的建設方針,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既要造就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教學大師,也要建立合理的學科梯隊,形成一支協作創新、錯落有致、梯隊井然的師資隊伍。
二、地方高校實施內涵式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
(一)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迫切要求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
高校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高校優勝劣汰已成必然。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快速推進,國內高校紛紛制定和實施競爭戰略,新建本科院校持續增加,國內外教育市場對生源的爭奪日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誰的意識更超前,誰的意志更堅定,誰的動作更快捷,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占據先機,取得主動。我們必須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全面準確地分析和判斷形勢,抓住發展機遇,主動超前運作,搶抓發展機遇,做到未雨綢繆;我們必須把發展目標定的更長遠,工作標準定的更高,不斷為自己提出問題,查找不足,尋求出路;我們必須積極應對挑戰,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實施戰略轉移,集中精力抓內涵建設,快速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
(二)順應全球強化高等教育質量的新浪潮,迫切要求我國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各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新世紀以來,歐美掀起了新一輪提高教育質量的浪潮。從歐洲的“博洛尼亞進程”到美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動計劃,都反映出老牌高等教育強國的努力新方向。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大國對高等教育引領創新發展的期盼更加緊迫。其共同做法是,注重人才培養與時代變化的全方位適應,注重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有兩個現象值得重視:一是歐美國家把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確立為提高質量的重要努力方向,樹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質量觀,更加關注那些不能成為科學家的孩子。二是一些亞洲國家強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創建高水平的教育基地。這兩種現象反映,在新一輪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浪潮中,各國都選擇了自身的發展重點,各急所需,各補所短。我們必須立足實際,明確戰略思路,加快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趕超步伐。
(三)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征,迫切要求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進入 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呈現新特征,高等教育理念與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比如,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絡技術廣泛應用,使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時空局限,資金、技術、人才流動頻繁,要求高等教育資源跨部門、跨區域、跨國界開放共享。又如,新的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學研究的領域,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加速,區域化、集群化、網絡化創新模式不斷涌現,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組織模式進行改革。再如,知識創造爆發性增長,科研成果轉化周期縮短,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教育正在從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延伸,要求高等教育提供靈活便捷和個性化的教育服務。這些新趨勢為提高質量帶來了后發優勢,能不能抓住機遇,加快改革,決定著我們能不能實現教育質量的新跨越。endprint
三、地方高校實施內涵式發展戰略途徑
高等教育向內涵式發展轉變,面臨從思想觀念到體制機制的種種障礙,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觸及深層次矛盾就難見成效。要樹立強烈的改革意識,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會改的畏難情緒,摒棄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維,突出重點,攻堅克難,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邁出更大步伐。
(一)優化教學質量, 培植內涵式發展戰略之基點。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引導高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大學不在規模大小、歷史長短,關鍵要有特色。每一類型、每一地區的大學都有其發展空間,都能夠以特色構筑核心實力,辦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質化現象沒有根本解決,重要原因在于分類不清、定位不準、缺乏特點。
1.強化學科專業建設
高校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會遇到兩個根本性問題,那就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大學”和“如何建設這樣的大學”的問題,我們只有認識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學校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大學” 是發展定位問題,它是一個關系到學校科學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怎樣建設這樣的大學”是解決發展思路問題。因此,加強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的一項根本性建設,是學校改革和發展的龍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的關鍵,是衡量學校辦學層次、學術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根本著力點。
2.服從辦學定位
地方高校辦學定位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近期目標是,建設學科專業結構合理、部分學科專業具有鮮明特色,辦學實力和水平明顯提升;遠期目標是,建設現代化、開放式、特色鮮明的高校。學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通過幾年或幾代人的努力去實現。因此,我們的學科建設工作也必須根據學校定位從全局去思考,解決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學校定位、發展目標的關系,使學校辦出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特色來。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萬事人為本”,“興衰成敗皆在人”。胡錦濤同志曾指出:“人才資源開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的作用。”具體到地方高校來說,學校的事情能不能辦好,能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關鍵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有一流的人才,才能辦成一流的學校。 “名師出高徒”,師資隊伍建設得好壞,是決定學生培養質量的決定性因素。要將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集中體現在學科上,要堅持黨管人才,重點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的工作。加快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內在積極性,營造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用人環境。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加快建設現代大學制度
高校是規模龐大的社會組織,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一個復雜系統。要理清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思路,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為提高質量提供持續和穩定的保障。一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我國基本國情和高等教育辦學宗旨所決定的,體現了黨的領導和遵循教育規律的協調統一。這一體制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前提,決不能動搖。要正確協調好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系,處理好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關系,把握好黨委書記和校長的角色定位,健全黨政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依法落實黨委職責和校長職權,使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彰顯出來。二要切實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規律辦學。擴大自主權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高校必須形成比較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權力監督機制,具備用好自主權的條件、能力和品格,這就要求政府放權與高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同步進行。同時,要健全放權之后的評估和外部監督機制。三要加快章程建設,推進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師生權利、組織框架、決策機制、學術管理和民主管理機制等內容,構建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科學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學校的體制和氛圍。四要擴大社會參與,建立學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總結推廣高校組建理事會或董事會的有益經驗,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加強國際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
一所大學的開放程度如何,深刻影響著辦學水平和發展空間。當今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重要趨勢。建設高水平大學,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臺上謀劃未來,把提高國際化水平作為質量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長點,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一要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取得了積極進展,要堅持立足國情、高端引領,積極借鑒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利用國外優質資源,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對經濟社會發展緊缺的專業和課程要選準選好,加大引進力度。二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許多世界一流大學都聘任外籍教師,這是一種學術互補,也是一種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師引進項目和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牽引,引進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有條件的各高校可結合實際完善管理,相應地增加外語授課和外籍教師比例。三要加強留學生工作。去年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首次突破29萬,來華留學生總數和我國政府獎學金生人數都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新高,要實施好留學中國計劃,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同時,選派一流學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機構,師從一流導師,加快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四要把人文交流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人文交流是新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戰略領域。我國已經構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機制,剛剛啟動中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效應。高校要從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出發,發揮優勢,把人文交流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要講好“中國故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務機制,使學生通過到海外學習和實習,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環境中工作的能力,成為中外友好的民間使者。要提高國際漢語教育質量,與外國高校合作辦好孔子學院,使之成為綜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臺。
參考文獻:
[1]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J],2012(10):1-5.
[2]傅明星.地方普通高校內涵式發展述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4):79-84.
[3]夏建軍.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編輯之友,2012(09):40-42.
作者簡介:趙華(1973-1),女,民族:漢,籍貫:河北宣化,工作單位:河北北方學院,職稱:講師,學位: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13年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 (SD132002)
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4SH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