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
(2014年7月)
■7月2日,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召開紀念建黨93周年暨“兩優一先”經驗交流座談會。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出席會議并講話。
■7月2日,市人大城建環保委赴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調研,聽取本市城市網格化管理工作推進情況的匯報。
■7月3日、10日、17日,市人大內司委赴普陀區法院、市律師協會、虹口區公安局涼城新村派出所開展修改后刑訴法、民訴法貫徹情況監督調研,聽取了有關情況匯報,并進行座談交流。
■7月3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出席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長三角一體化”專題調研座談會,聽取市發改委等有關政府部門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情況的介紹,并座談交流。
■7月4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聽取人事代表工委關于本市實施代表法辦法和代表議案、代表書面意見的規定修訂情況的匯報,并就進一步做好有關法規修訂工作提出意見要求。
■7月9日,市人大城建環保委赴閔行區調研渣土管理工作,實地查看了鑫藝程渣土中轉碼頭和虹源盛世國際文化城地下工程渣土出土情況,并聽取了區政府及相關部門關于渣土管理情況的匯報。
■7月10日,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和《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修訂草案)》解讀會。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參加。
■7月10日,市人大外事委赴長寧區調研涉外非政府組織管理工作,聽取區人大和區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工作介紹并座談交流。
■7月14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參加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專題調研座談會,聽取綠地集團等企業在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工作中的成功經驗、遇到的瓶頸和困難的匯報,以及解決問題的建議。
■7月17日,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召開學習傳達十屆市委六次全會精神大會。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主持并講話。
■7月17日,市人大城建環保委赴浦東暗訪城市管理頑癥治理情況,現場查看了張江路紫薇路、益江路、三林路靈巖南路、上南路永泰路及上南路昌里路等處的亂設攤情況和金科路地鐵站外車輛非法營運的狀況,實地了解城鄉結合部地區城市頑癥治理工作的實際進展。
■7月18日,市人大內司委赴上海迪士尼項目暨國際旅游度假區考察調研工程建設領域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情況,并赴市委政法委調研上海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情況。
■7月22日至25日,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十四次會議。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于本市2014年上半年工作情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2013年市本級決算及2014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2013年度市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審查和批準了2014年市本級預算調整方案、2013年市本級決算;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檢察院關于反貪污賄賂工作情況的報告。會議還聽取和審議了《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修訂草案)》、《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表決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草案)》、《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上海市建筑市場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關于修改《上海市防汛條例》的決定(草案)。
北京
全程網絡直播控煙條例審議
近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草案)》,并通過千龍網對大會發言進行全程網絡直播,增加會議公開性和透明度。會上,15位委員、列席代表結合草案內容圍繞嚴防“二手煙”侵害非煙民、引導未成年人遠離煙草、強化對婦女兒童的保護、推進“無煙校”創建工作、調整禁煙場所范圍、規范個人自律義務等話題進言獻策。廣受社會關注的《控煙條例》被提上北京市地方立法日程已有3年。2011年,市人大常委會對控煙進行立法調研,并公開征求意見,有9成網友贊同進一步擴大控煙范圍。預計9月份,條例草案將提交市人大常委會進行二審,并將在明年正式施行。
深圳
出臺人大立法工作意見
深圳市委近日正式出臺《關于進一步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主導作用的意見》,通過一系列立法機制的創新,建立“人大主導,多方參與”的特區立法新機制。針對“部門利益法制化”的問題,《意見》提出要建立完善法規集中起草制度,由深圳市政府提出議案、確定采用集中起草形式的,由深圳市政府法制辦統一組織起草;深圳市政府之外的其他主體提出的議案,確定采用集中起草形式的,可以由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專門機構組織起草。這種集中起草制度在全國來說都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探索。在創新完善法規實施和監督機制方面,《意見》要求法規實施部門每年要向市人大常委會書面報告上一年度法規實施情況,防止法規“立而不用”、“脫離實際”。《意見》還提出建立立法專家庫,專家庫組成人員具有廣泛代表性。這也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舉措。
福州
連續三年開展民生專題詢問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近日就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加快舊屋區改造開展專題詢問。委員們對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體育、計生、社會保障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向相關市直部門提出問題。據悉,這是福州市人大常委會連續第三年開展民生專題詢問,該項工作已進入常態化。
詢問會上,有委員就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新一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如何落實,向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提問。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正在醞釀中,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緩解入園難是下一步工作的指導思想。針對委員提出的市民感覺免費開放的公共體育設施較少的問題,市體育局承諾將盡快出臺大型體育場館相關收費標準和配套政策,做好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同時督促各縣(市)區盡快出臺相應的免費、低收費標準。
(2014年7月)
國內
7月1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4版負面清單出爐。相比于2013版負面清單,新版負面清單瘦身26.8%,針對外商的特別管理措施由原先的190條調整為139條,減少了51條。
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并發表重要講話。
7月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明確到2020年建成體制比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場監管體系。
7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宣布,在中央企業啟動4項改革試點,分別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董事會授權試點、向央企派駐紀檢組試點。這標志著國企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新一輪國企改革拉開大幕。
7月16日,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同比增長7.4%。
7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開啟公車改革的大幕。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并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7月29日,鑒于周永康涉嫌嚴重違紀,中共中央決定,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其立案審查。
7月3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這標志著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
國際
7月1日,日本政府召開臨時內閣會議,正式決定修改憲法解釋,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為日本自衛隊在海外行使武力開辟道路。
7月3日至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3日,習近平同韓國總統樸槿惠舉行會談。4日,習近平在首爾大學發表題為《共創中韓合作未來同襄亞洲振興繁榮》的主題演講。
7月6日至8日,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默克爾。
7月9日,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致辭。
7月15日至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赴巴西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并對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主席此次拉美之行取得豐碩成果。
7月26日,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發表69周年。《波茨坦公告》連同1943年中、美、英發表的《開羅宣言》等國際法律文件,構成了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釣魚島的國際法基礎。
2014年第12期《求是》
法治思維及其養成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養成法治思維,既需要國家和社會由外而內地推動,更需要我們由內而外地自覺培養。一是要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我們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二是樹立對法治的信仰。要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圣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三是提高法治素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辦事。越是問題復雜,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四是堅守法治底線。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是養成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對法治的堅守,不能停留在對誓詞的背誦上,而是在一次次對法治有益而對自己可能有不利后果的選擇中養成厲行法治的決心和意志。
2014年7月18日《新京報》
簡政放權,管好“放”還得管好“接”
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權,是民眾呼聲較高的簡政放權改革。但隨著下放權力的增多,下面怎么“接”確實成了新問題。放權終極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給民眾提供便利,如果審批權只是從上往下倒了手,民眾辦事還是要折騰,這樣的改革顯然不徹底。放權絕不是一放了之,有時需要“放了手,扶一程”。一項審批權從上往下轉移,應該提前考慮到地方的配套制度、人員素質、乃至硬件設備等,和下放的審批權是否相匹配,如果存在不足,就得盡快協調解決。此外,盡可能地還權于民、還權于社會,就能化解“接不住”的問題。放掉的權,同樣不能換著花樣收回來。對那些還舍不得放權,或者通過一些社會組織代管的“假放權”,要加大問責力度。說到做到,方能使改革更有公信和效力。
2014年7月23日《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應樹立條件性思維
所謂條件性思維,就是說政治體制改革不能盲目推進,推進的整體步驟、速度及相關改革措施的出臺,都應該考慮相應的支持條件是否具備與成熟。如果缺乏相應條件,有些改革措施就難以推行,因為即使推行也無法有效落實;或者不宜推行,因為推行的后果往往難以設想。用通俗的語言表示,就是政治體制改革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實際上,不僅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需要相應的條件支持,中國民主政治的穩定成熟同樣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基礎。具體而言,政治體制改革的有效推進需要相對持續有效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的相對合理化、一定的國家制度體系建設與相應的國家治理能力三個方面。當然,這三個方面因素和政治體制改革本身也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的關系,也正是在這樣一種相互的作用與促進中,中國的改革得以整體推進與全面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