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云嘯
“房鬧”,鬧了誰的心
文/李云嘯
近幾年來,房價節節攀升的勢頭似有所遏制,不想因房價下跌而導致業主“暴力維權”的事件卻相繼在一些地方上演,屢見不鮮。于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名詞應運而生,那便是“房鬧”。
“房鬧”,咋看之下是業主與開發商之間因民事經濟糾紛而導致的群體性事件,市場的問題大可交由市場自行解決。但事實上,“房鬧”背后的利益博弈角逐相關方卻絕不是兩方那么簡單,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政府。一方面,業主希望通過采取過激手段,擴大事態社會影響,從而迫使政府介入,以實現自身訴求;另一方面,開發商因飽受“房鬧”之苦,也轉而向政府求救。近日,溫州市房地產行業協會、溫州市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就聯合發出倡議書,表達對“房鬧”現象的堅決抵制態度,并懇請當地政府干涉。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房鬧”事件中,作為國家象征的各級政府已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指向。由此可見,政府在應對“房鬧”時的態度是問題能否得以解決的核心。筆者認為,正因如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才更應謹慎處之,不應貿然“站隊”,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類處理。
首先,要維護商業合同的嚴肅性,維護市場交易秩序。部分開發商在預售階段承諾的項目配套在實際交付時出現較大變化,有履行合同的瑕疵,這是典型的缺乏誠信與契約精神的表現。契約作為市場交易的核心,是維持正常交易秩序,保障市場經濟良性運轉的基本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短期來看,處理此類問題必須訴諸法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而從長期來看,只有不斷完善體制機制的建設,才能逐步優化市場發育狀況和社會信用環境。目前來看,我國在國家信用體系建設方面也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黨的十八大已明確提出了“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四位一體的全方位布局方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2013年《征信業管理條例》的正式頒布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征信業無法可依的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社會信用法已被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研究論證項目,若能通過法律層面加以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將為市場秩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可建議或組織購房者與開發商協商解決糾紛。法治社會固然要有司法的權威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必須由司法壟斷所有的糾紛解決。一方面,政府可積極組織人民調解與法院訴訟調解,在法治的框架下,更為柔性地處理糾紛,既降低了當事人在解決糾紛中所花費的各類成本,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節約社會資源,緩解因審判數量的日趨增多而給法院帶來的壓力,發揮調解在促進社會安定平和方面獨到的優勢。另一方面,還應建立非訴訟調解機制,逐步構建以司法判決為主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來化解各類社會矛盾,使得我國的社會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最后,必須堅決制止“房鬧”者的無理取鬧。“房鬧”作為購房者心中得以立即伸張正義的唯一方式,正逐步邁向暴力、有組織性方向發展,對于此類公然綁架公共安全與秩序來實現自我訴求的行為,政府必須當機立斷予以制止,對于情節嚴重的,還應移交司法機關,依法懲處。而從長遠來看,在法治社會推進過程中,“房鬧”暴力維權行為的出現,也必將引起社會各方對法制化維權的關注。在當前形勢下,應進一步加強法律對公民合法權利的保護,完善法律對民眾的權利維護與利益表達的規則修訂,使得公民維權的集體表達權得到有力保障,從而使得人們放棄“暴力維權”的思維模式,走上理性表達之路。
總的來說,如果僅僅依靠對“房鬧”打砸者進行治安處罰,對違規經營者批評教育,那么“房鬧”這一頑疾依舊無法真正被根除。我國目前尚處于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任何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風險和問題都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相關的立法工作要以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為基本點,緊跟社會關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在對相關問題的處理,我們強調政府的介入要注重依法治理與剛柔并濟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機制體制建設,嚴格依法行政、加強行政監督,從而穩步推進法治政府、法治國家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