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東濤
改革理論關鍵詞:人民性、持久性、系統性
文/鄒東濤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實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也一切為了人民。改革也是一樣。共產黨人發起和領導改革,也是為了人民,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和推進的。
黨的十八大習近平總書記接過這面改革的大旗,也一如既往堅持改革的人民性。這種人民性表現在改革不是某一政黨、某一群體的事情,而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偉大事業。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某一個政黨、某一個群體的利益,而是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改革的人民性:“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眾基礎。”
在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就群眾的住房建設作了系統講話,他指出,“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是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辦成一項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德政工程”,“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群眾住房問題。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改革為了人民,就必須從民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聽取與會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說:“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讓全社會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要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力做好改善民生工作,加大空氣污染防治力度,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關注民生是人民性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時時處處關懷著民生。這表明,總書記和人民心連心。同時也表明,中國共產黨永遠與人民心連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少場合談過,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就是說,改革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具有持久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巨大成就,改革釋放的能量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三十多年,同時也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這早已是世界共識。改革初期出生的人,都逐步跨入中年了,但大家都感覺到改革的任務遠遠沒有完成,好像是越改事情越多,愈改愈難。“改革沒有完成時”,其實正表明了改革的艱巨性。
充分認識了改革的持久性和艱巨性,就必須下定決心將改革進行到底。一個個短期性、眼前性問題的不斷解決,就完成了長期性的艱巨任務。改革的長期性、艱巨性與持久性是有機統一的,“艱巨性”是由“任重”和“道遠”構成的。改革比抗日戰爭的時間還要長、還要持久,是因為改革的任務非常艱巨,而且矛盾更加錯綜復雜。一個任務完成了,又會生出新的任務來。
改革,有時候是無奈之舉,不改不行,不改就解決不了問題。為了發展,為了人民幸福和社會福祉,就有了“倒逼式改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許多改革都是倒逼出來的,“倒逼式改革”是涉險灘改革,是“啃硬骨頭”改革,是打攻堅戰的改革。正是這些改革,不斷把社會推向前進,不斷把人民送上富裕幸福之路。
習近平改革理論更顯著的特點是其系統性,這個系統性首先體現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由他親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冠名“全面”,表明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就是從過去三十多年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向包含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體制等的全方位、整體化的系統改革。
《決定》是我國首次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書。《決定》中“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總目標,這也是整個《決定》的“火炬”,在這個“火炬”輝映下的“六個緊緊圍繞”,確立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以及黨的建設制度上的改革方向,勾畫了中國共產黨正確把握未來中國改革方向的路線圖。
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決定》指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為此首先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點地位,全面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改革中的歷史使命和重要擔當,深刻表明了新的歷史時期改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以建立完善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體制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確保三大目標的實現,即“促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促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這個基礎上,《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改革就是解決矛盾、解決問題,但問題和矛盾又會不斷產生。改革就在問題、矛盾不斷解決中深化。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應對這些矛盾和挑戰,必須居安思危、再接再厲,以奮發有為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問題→解決→新問題→再解決……這就是改革的路徑和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