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調研扶貧工作時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指示,為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基本遵循。咸豐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堅持以“產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為抓手,緊緊扭住“精準扶貧”這個關鍵,全力推動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2013年,全縣減少貧困人口1.91萬人,完成年度脫貧目標的16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3.5%。
一、著力完善機制,明晰精準扶貧路徑
咸豐縣下大力氣破除扶貧工作體制機制障礙,出臺《咸豐縣瞄準特殊困難對象實施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咸豐縣農村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確保了扶貧工作方向明、思路清。
一是分類識別精準摸底。按照《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識別標準》,對全縣貧困人口逐村逐戶調查摸底,把貧困人口、特殊困難對象、貧困村準確鎖定到每一個戶頭、每一個人頭、每一個村頭,將14.02萬貧困人口分為三大類:特殊貧困對象約1.2萬人屬于生存困難型,比較貧困對象約3.1萬人屬于生活困難型,一般貧困對象約10萬人屬于發展困難型,并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地一策、一戶一策”原則,逐類研究幫扶措施,為每家每戶找準脫貧方向。
二是多方聯動精準施策。實行縣級領導精準掛點機制,嚴格落實“1321”幫扶制度,36 名縣級領導分別聯系貧困村和貧困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判扶貧形勢,統籌工作開展;實行部門聯動精準幫扶機制,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萬”活動東風,從全縣178個部門單位組派263個工作隊,采取“一個工作隊幫扶一個行政村”的方式,為貧困村投入資金500余萬元,救助貧困戶5496人;實行社會參與精準幫扶機制,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廣泛凝聚了精準扶貧工作合力。2013年,全縣共整合行業部門資金4000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189個。
三是動態跟蹤精準管理。探索建立“全程跟蹤、反饋靈敏、進退有序”的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結合農村網格化管理平臺建設,在每個村級便民服務室建立貧困對象數據庫和脫貧進程記錄卡,全程跟蹤監測貧困人口減貧情況,及時核實注銷脫貧對象,并對返貧對象進行再識別、再核準、再錄入,確保脫貧對象及時退出、新扶貧對象及時納入,實現了扶貧對象應扶盡扶、無縫覆蓋。
二、強化產業扶貧,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咸豐縣把產業扶持作為扶貧開發的重中之重來抓,力促扶貧方式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
一是“短中長”產業規劃全局拉動。堅持產業規劃到村到戶,以四輪“三萬”活動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準確掌握各地地理氣候、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按照“短中長”(短期發展煙葉,中期發展茶葉、畜牧養殖等產業,長期發展珍稀苗木、鄉村旅游等產業)相結合的思路,逐村逐戶列出主導產業發展“菜單”,產業發展規劃覆蓋全縣263個行政村的14.02萬貧困群眾。
二是“多渠道”整合項目全面帶動。堅持產業項目到村到戶,出臺《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和《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將產業扶貧作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任務,按照“整合資源、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計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各部門特色農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樣板示范村建設等產業項目資金,幫助貧困村實施1—2個優勢產業,構建“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確保產業項目覆蓋到每一個貧困村、貧困戶。2013年,全縣特色農產品基地達到32萬畝,為民增收8億元。
三是“產供銷”鏈接市場全力推動。堅持市場主體到村到戶,探索“板塊基地+工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村組+貧困戶”的產業鏈式扶貧新機制,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積極發展“產供銷”一條龍的訂單農業,將貧困戶與大市場有效鏈接起來,使其融入產業鏈增值環節,逐步成長為市場主體。截至目前,全縣州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達到17家、285家。
三、夯實基礎平臺,發揮城鎮引擎作用
咸豐縣將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引擎,推動扶貧工作向精細化、普惠化、常態化的方向邁進。
一是試點先行,輻射帶動。堅持將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放在“鄉鎮”一級,在11個鄉鎮(區)分別確定一個新型城鎮社區、一個美麗鄉村作為試點示范平臺進行建設,為全縣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生態建設等積累經驗、提供樣板。在此基礎上逐步加大推廣力度,以點帶面推進扶貧開發,麻柳溪村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二是產城融合,以人為本。每個城鎮社區和美麗鄉村都發展與之對應的產業園區、產業基地,建成“一區多園”的工業發展平臺,著力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特色產業扶貧體系,全縣263個行政村村均擁有產業基地1216畝。同時,堅持“扶貧先扶智”,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業科技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著力提高貧困戶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并積極為他們提供創業扶持和推薦就業崗位,“扶上馬”后再“送一程”,確保脫貧不返貧。2013年,全縣新增就業人員5196人,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000余人次。
三是改善民生,強化服務。把“惠澤于民、服務于民”理念貫穿新型城鎮化始終,采取“組合式”扶貧措施,整合民政、衛計、教育、交通、水利、住建等部門資源,送出民生“大禮包”,解決脫貧“攔路虎”。全縣農村公路通暢率、通達率分別達80%和100%,農村安全飲水覆蓋率達8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32%,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綜合參保率達99.7%。建成鄉鎮公立幼兒園11所,改擴建中小學58所、衛生院11個,建設集中供水廠12個,新建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10個。同時,積極推進村醫村教進村“兩委”班子創新實踐,優選211名村醫村教進入村“兩委”班子參與村級事務管理,促進了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優化,村級班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明顯提升。
四、突出項目建設,增強扶貧工作活力
咸豐縣加強與各級定點扶貧單位的對接,搶抓“616”對口幫扶的有利契機,按照“自力更生為主,上級扶持為輔”的原則,大力推進扶貧項目開發,以實實在在的項目促進人民群眾脫貧致富。
一是強力實施整村推進。按照“建設一批、啟動一批、驗收一批、規劃一批、鞏固一批”梯次推進模式,切實加大扶貧工作整村推進力度。目前,全縣共實施了40個重點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工作,新(改)建特色產業基地4.8萬畝,新(維)修村組級公路168公里,整村推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長。
二是強力實施扶貧搬遷。整合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民居改造等項目資源,采取“就地改造安置、產業基地安置、興建移民小區安置”等方式,分類實施扶貧搬遷工作,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2013年,全縣完成扶貧搬遷586戶,占省分配計劃的133%。
三是強力實施老區建設。把老區建設工作與扶貧開發工作緊密結合,幫助老區人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充分發揮老促會、老干部的參謀、橋梁和促進作用,積極聯系紅軍后裔,為老區建設爭取項目和資金,為老區發展助力。2013年,全縣整合資金700余萬元助推老區發展特色經濟,完善基礎設施,有效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