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2020年脫離最不發達國家行列
2014年2月20日,世界銀行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公布關于柬埔寨貧困狀況的報告,肯定了柬埔寨在減貧方面的努力。報告顯示:從2004年至2011年7年間,柬埔寨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口的比例從53%降至20.5%。
報告認為,柬埔寨貧困人口的減少得益于該國農作物產量和價格持續提高,以及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修建完工。柬埔寨現仍有約810萬人生活在接近貧困線上,過著每天收入低于2.3美元的生活,處于十分脆弱的狀態,極容易再度重返貧困。增加農村兒童的醫療保健和教育以及加強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都會對柬埔寨全面減貧起到積極作用。柬埔寨副首相吉春強調,發展和減貧仍然是柬埔寨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務,政府將繼續努力爭取在2020年使柬埔寨脫離最不發達國家行列。
越南:胡志明市貧困線向國際標準看齊
越南胡志明市在扶貧解困工作中取得許多進步。這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女士今年3月21日同胡志明市人民委員會主席黎黃軍交談時所做出的評價。
海倫·克拉克表示,胡志明市是越南經濟發展的領先城市之一。其中,胡志明市在扶貧解困、改善市民生活條件,確保本市流動人口同常住人口一樣地享受到醫療衛生和教育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此外,胡志明市還努力保障人權,同時促進行政改革工作。海倫·克拉克對胡志明市正在面臨的挑戰表示同情,她指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近通過了一項全球發展戰略,越南也正在積極落實這項戰略。
胡志明市人民委員會主席黎黃軍表示,胡志明市一直關注扶貧減貧、社會保障工作,確保融入國際經濟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均衡發展和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目前,胡志明市成功地實施“減少貧困戶,增加小康戶”的計劃,爭取讓胡志明市貧困線標準靠近國際貧困線標準。
印尼:企業幫扶模式得到聯合國認可和推廣
憨厚的印尼蘇門答臘島農民蘇帕爾曼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意。65歲的他目前擁有2公頃的土地用來種植蔬菜和糧食,另外還有一輛小卡車。“現在我賣農作物產品可以賺到150萬印尼盾(合195美元),而且不會遠離我的家。”蘇帕爾曼的生活是在參加綜合農耕計劃之后轉變的,兩年前他還靠冒險非法砍伐森林來維持家庭生計。
這項計劃是由新加坡金鷹集團旗下的造紙企業,亞太資源集團專門設立的扶貧部門社區發展項目部發起的。蘇帕爾曼接受培訓后,在自家附近開墾的田地里種植各種蔬菜瓜果,養殖了項目部贈送的兩頭牛,不斷地滾動發展。
亞太資源集團的扶貧模式注重于村級社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而非一次性的投入,注重于對農民觀念的更新而非純技能的培訓。集團在廖省每年用于社區建設項目的投入不少于400萬美元,他們聯合當地的百姓,先后建立了四個農民扶助會,幫助周邊百姓建立了 85個地方中小型企業,簽訂和創造了140份工作合同和1303個就業機會。100名培訓人員和農民吃住在一起,集團認為,農民才是真正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他們是最核心的人員。
蘇帕爾曼的例子也并非一開始就為人所接受。起初,許多村民很懷疑這個項目的動機,因此并不想加入。還有一些人將該項目當成一次性福利,把提供給他們的牲畜殺掉飽餐一頓。漸漸地,其他的村民逐漸相信這是有利于他們自己利益的,蘇帕爾曼的村子中共有 80個農戶,現在已經有 60戶加入了該項目。
馬來西亞:政府重視支持合作社發展
2000年以后,馬來西亞合作社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合作社7215個,社員678萬人,股金25.6億美元,資產總額達185.7億美元,營業額總計達25.5億美元。合作社經營范圍涉及銀行、信貸、農業、住房、工業、消費、建筑、運輸和服務九大類。
馬來西亞政府重視支持合作社發展,注重立法,稅收優惠。為降低合作社運營風險,促進合作社可持續發展,馬來西亞政府在合作社每年的稅后利潤中強制提取一定比例,建立了一整套針對合作社發展的資金保障體系。
同時,政府高度重視合作社教育,一是建立合作社教育信托基金,保障馬來西亞合作社學院的發展和運轉,支持合作社開展各類適合當前和今后發展的各類人才和技術培訓項目。此外,很多合作社自身也在內部設立各種培訓項目基金,用于對社員和雇員進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訓。二是大力發展校園合作社,在學生當中普及合作社理念,幫助他們掌握有關合作社經營管理的基礎知識、激發對于參與企業管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團結互助、民主決策意識。目前,馬來西亞共有2048個校園合作社,共發展社員205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校學生。校園合作社主要通過開辦自己的商店,銷售有關產品,提供校園住宿、餐飲、洗衣等服務來保證正常的運轉。
文萊:扶貧計劃實現零貧困
說是“小國”,因為其面積只有5765平方公里,偏安于加里曼丹島北部,還被馬來西亞分隔成東西兩部分;說是“寡民”,全國人口約40萬,主要為馬來人和華人。然而,這個袖珍國家卻“富得流油”——石油產量在東南亞居第三位,天然氣產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位,2013年人均GDP為5.3431萬美元,位居世界第五,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雖然國家富有,但文萊政府繼續維持醫療保健、教育、道路、日常必需品、房屋水電、燃氣、大米和白糖等各項民生必需品穩定的價格津貼。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自然災害對人們生活和經濟發展的破壞力。大力推進一系列的扶貧計劃,協助國家實現零貧困的目標。

文萊文化、青年體育代理部長拿饤哈嘉阿迪娜說,為了消除貧困,建立和諧社會,政府加強對貧困社會群體的援助,協助貧困者改善生活,擺脫貧困。政府將采取多管齊下的措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政府每月都會給特困者、殘疾人、老人及缺乏生存能力者提供福利金。
緬甸:低利率方便農民借款
緬甸微型借貸的法令在2012年初開始生效,每月的利率上限是2.5%。
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毛比村有135人申請微型貸款,欽瑪順是其中之一,他參加國際組織民間機構合作協會發起的計劃,這個組織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通過一筆6萬緬幣的低利率貸款,35歲的欽瑪順得以飼養2倍數量的家禽,她借貸兩星期的利率是1%。
欽瑪順說:“因為可以養更多鴨子,我有更多鴨蛋可以賣,現在有更多資金可以運用。”她表示,因為參加了這項微型借貸計劃,她再也不用向非正式的借款機構借錢,這種地下錢莊的利率每月高達20%。
麥考瑞大學經濟學家尚恩·特尼爾是緬甸籍經濟專家,他說:“如果你支付高利息,要想獲利回報就非常困難。”特尼爾表示這類情況在偏遠地區更嚴重,他描述那里“完全沒有金融服務”,并意味著微型借貸可以在以農業為主的緬甸扮演重要角色,發揮其扶貧的功能。
麥可·諾奧特是奧賽斯發展網絡的首席執行長,他表示,緬甸的微型借貸雖然仍處于萌芽階段,但絕對有發展潛力。在這之前,投資者忽略這塊市場,是因為這里沒有法令架構,但現在他們正準備把這里當作是新興市場之一。
菲律賓:推行全國家庭定位扶貧
北棉蘭老是菲律賓第十大區,位于棉蘭老島上,面積17125平方公里,人口3493806人。2011年,北棉蘭老島社會福利和發展部在第22個“國家統計月”推出了全國家庭定位扶貧(NHTS-PR)數據庫。
通過北棉蘭老島社會福利和發展部信息顯示,全國家庭定位扶貧是一個提供貧困家庭數據作為確定社會服務受益者所參考的數據管理系統。該數據庫是菲律賓政府首次嘗試建立包含全國所有貧困家庭的電子數據庫,將使資源能夠流向正確的目標人群。數據庫的目標還在于建立一個功能性的、客觀和透明的識別和定位貧困人群的系統。同時,解決遺漏或窮人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項目和服務之外等問題。數據庫改變了社保項目受益者的確定方式,有了NHTS-PR數據庫之后,在機構執行項目之前,受益者已經確定。根據數據庫,棉蘭老島北部有338749個貧困家庭,占全國525.5萬貧困人口的6.44%。
泰國:“鄉村基金”助農民脫貧
泰國政府從2009年開始每月為弱勢群體發放固定補貼,并向低收入者提供免費水電和公共交通,這些補貼占貧困人群收入的10.12%,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泰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委員會官員帕塔瑪說,泰國貧困人員逐年減少,政府對貧困人口持續、全面的幫助是一個重要原因。
針對農村貧困問題,政府設立了“鄉村基金”發展自足經濟,并為部分無地農民發放土地,發展當地特色手工業。在貧困人口集中的農村地區,泰國政府向每個鄉鎮提供100萬泰銖左右的發展基金,還設立服務農民的農村發展銀行,提供低息貸款,并且延緩還款期。此外,泰國政府還大力推動“一村一品”計劃,鼓勵各鄉鎮開發特色產品,并由政府在宣傳和銷售方面給予扶持。
據統計,泰國目前約有508萬貧困人口,另有約490萬人處于貧困邊緣,一旦遭受自然災害或者職業危機就很容易淪為貧困人口,他們都需要政府幫助。帕塔瑪告訴記者,除了控制物價、提供補貼、減少貧困人口生活支出、增加和鞏固收入外,政府還努力向社會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逐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發展鄉村和社區衛生服務,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新加坡:輝煌源于正確的扶貧方法
新加坡的人均GDP于2010年超過日本,2011年又超過美國。其實半個多世紀前,新加坡屬于最貧困落后國家之列,文盲率極高,失業人口遍地。新加坡人的成功,來源于正確的扶貧方法。
新加坡政府宣布從2008年稅務年開始,將公司稅從目前的20%調低至18%,以增強新加坡吸引外資能力。政府預計每年將因此減少8億新元(1.54新元約合1美元)稅收。為了彌補稅收缺口,新加坡將消費稅由目前的5%調高至7%,而這項措施為政府增加15億新元的財政收入。同時,新加坡政府還將在5年內撥款40億新元作為消費稅補貼發放給新加坡人,以彌補他們因消費稅調高而增加的支出。另外,雇主的公積金繳納率從2007年7月開始由13%調高到14.5%,200萬名工人的收入因此增加。
政府也將推出“就業入息補助計劃”,對約43.8萬名月收入不足1500新元、年齡又超過35歲的低收入者提供每年總值約4億新元的援助。新加坡媒體將這份新預算案稱為扶貧攜弱,大步前進的預算案。
老撾:咖啡與減貧
老撾咖啡協會正在起草2025年前鼓勵種植咖啡戰略,旨在管理并建立老撾咖啡產業的發展基金,同時協助老撾早日加入國際咖啡組織。
據悉,老撾計劃到2025年將全國咖啡種植面積增加到13萬公頃。目前,老撾咖啡種植面積約為8萬公頃。老撾已研究出60種咖啡,同時推動咖啡種植、加工,從老撾南方向北方各省份發展,以滿足老撾國內和出口市場日益增加的咖啡需求。
老撾咖啡協會指出,老撾咖啡質量并不比其他國家咖啡差,2013年各種咖啡的總產量為2.7萬噸,其總值為6700萬美元。2014年前6個月,老撾出口咖啡總量達2.18萬噸,創匯4700萬美元。協會負責人表示,東盟經濟共同體將于2015年成立,到時候老撾咖啡生產的展望非常明朗。
實際表明,除了較為樂觀的經營成果,老撾咖啡行業正在為當地20萬戶家庭提供穩定工作,并間接為30萬名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同時對老撾減貧事業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