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勇榮 陸錫東 劉旭輝
摘 要: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利用桂西北喀斯特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多次野外調查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對該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應把握的基本原則進行了探討,對自然保護區資源環境管理及社區共管應注意的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可持續利用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16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1]。
根據保護對象的不同,自然保護區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管轄系統(部門)級別的不同,我國自然保護區又分為國家級、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市(州)級和縣級等4個不同的等級。盡管如此,長期以來,在自然保護區管理中,豐富的物種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能否給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帶來惠益,能否對和諧社區建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人們關心的熱點話題[2-3]。
1 木論自然保護區概況
1.1 自然環境狀況
木論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北部,與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地處東經107°53′29″~108°05′42″,北緯25°06′09″~25°12′25″,東西寬20.6 km,南北長11.6 km,面積10 829.7 hm2,屬于我國生物區系相匯交接過渡的中心地帶,森林覆蓋率高達96%以上,主要保護對象為單性木蘭(Kmeria septentrionalis)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具有全球意義的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區幸存的連片面積最大、完好性保存最佳、原始性最強的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植被之一[4]。2014年6月23日,由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及廣西環江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被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從此,木論自然保護區作為對“中國南方喀斯特”的拓展,入選世界自然遺產。
1.2 物種多樣性
木論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天然物種基因庫,已知的維管束植物有207科682屬1 446種(其中蕨類植物35科66屬192種、裸子植物7科12屬14種、被子植物165科604屬1 240種),陸生脊椎動物276種(其中兩棲類18種、爬行類47種、鳥類163種、哺乳類48種),昆蟲408種[5]。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物種眾多,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有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云南穗花杉(Amentotaxus yunnanensis)、單性木蘭、掌葉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單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等5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有黑桫欏(Alsophila podophylla)、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華南五針松(Pinus kwangtungensis)、短葉黃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櫸樹(Zelkova schneideriana)、潤楠(Machilus pingii)、香木蓮(Manglietia aromatica)、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地楓皮(Illicium difengpi)、傘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四藥門花(Tetrathyrium subcordatum)等13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金錢豹(Panthera pardus)、蟒蛇(Python molur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3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獼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 thibetana)、黑熊(Ursus thibetanus)、蘇門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虎紋蛙(Rana rugulosa)等26種[6]。因此,木論自然保護區無愧為南亞熱帶北回歸線附近的一顆綠色明珠,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極重要作用。
1.3 生態旅游資源
木論自然保護區不僅擁有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旖旎的自然風光,擁有隨處可見的碧樹藍天、雄關奇隘、流泉飛瀑、蒼茫林海、奇花異卉、紛飛彩蝶、鳥唱蟲鳴,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以及豐富的物種資源,還擁有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和比較豐厚的歷史文化,保存完好的黔桂古道穿越整個自然保護區林區長達25 km,是我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7]。因此,根據保護區建設規劃和功能拓展的需要,可開展科普宣傳、科考探險、健身遠足、觀鳥賞花、森林沐浴、漂流體驗、古道尋幽、洞穴探奇、原野踏歌、風光攬勝等形式多樣的生態旅游活動,并以此為載體,寓教于樂,對參觀游覽者進行親歷式的環境教育,倡導低碳消費和綠色消費,促進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1.4 木論自然保護區已有多年的工作積累
在木論林區綜合考察和大量本底調查的基礎上,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學科領域對木論自然保護區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對部分重要保護物種進行了長期的跟蹤和監測,并取得不少的學術成果。近年來,區內外學者對木論自然保護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植被調查、固定樣地觀測、大樣地監測、種群動態及群落結構分析、喀斯特森林土壤理化特性及空間異質性、生物多樣性調查、珍稀物種生物學保育、社區共管(參與式管理)、信息技術在資源環境管理和重要物種監測中的應用、生態補償、生態產業及旅游資源開發等方面[8-11]。為了充分發揮木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經濟效益,增強人們的環境意識和參與自然保護區資源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帶動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2006年12月,自治區林業勘察設計院組織編制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擬在保護珍稀動植物資源和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適度開展富有民族區域特色的生態旅游活動。次年2月,該規劃獲得國家林業局同意的批復,木論自然保護區開展了以古賓河漂流為主要載體的生態旅游活動,不僅帶動周邊社區群眾參與其中,還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
1.5 木論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首先是對自然保護區管理理念的認識。許多人(包括部分自然保護區管理者)通常認為自然保護區應當是一個需要受到嚴格保護、嚴禁人為擾動的區域,保護區內的物種只能按照其自身的生存法則,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自生自滅。然而,國內外諸多自然保護區長期的管理實踐經驗表明,這種管理理念并不能有效促進保護區生物物種的增長及生態環境的改善。相反,由于主管部門和管理者在政策制定及執行過程中,忽視了當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文化認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他們的經濟利益,改變了他們原來的生存環境,或者降低了原住民的生活水準,從而引發保護區與周邊社區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惡化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損害了雙方的利益。過去,在人口稀少的年代,土著居民祖祖輩輩生活在其賴以生存的土地上,刀耕火種,雖然生活方式非常原始,但由于人類活動沒有超出環境的承載力和容納量,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并沒有導致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實際上,按照生態學的中度干擾理論,適當的人為干擾反而有利于生物群落內物種多樣性的提高[12],關鍵問題是要把握好一個“度”。所以,資源環境保護不應該是盲目僵化的死保,自然保護區管理也不應該停留在消極被動的應對層面上。
其次是對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為了緩和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矛盾,尋求一種生態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共贏的途徑,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提出了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策略,國內外一些自然保護區相繼進行了實踐探索[13-16]。所謂生態旅游是指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從生態旅游的定義來看,其重點強調的是兩個方面:一是生態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游的物件不受損害。由此可見,生態旅游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的特點,是一種“回歸自然的旅游、綠色旅游和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其目標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維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游必須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突出對經營管理者和旅游者的環境教育意義,使自然保護具有更加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參與性。
第三是像廣西木論這種喀斯特地質背景的自然保護區要不要搞生態旅游,能不能搞生態旅游?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因為生態旅游的目標與保護區管理的目標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木論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一可以提供就業機會,解決保護區周邊群眾家庭的生計問題,部分彌補其因自然保護區的設立而造成的收入損失,緩和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矛盾;二通過參與生態旅游的管理和服務,保護區與周邊社區構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從而提高了公眾參與自然資源管理的自覺性;三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有利于保護傳統的歷史文化,使優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所以,不是要不要搞生態旅游,而是怎樣搞好生態旅游的問題。
2 木論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
木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原生性、多樣性、獨特性和脆弱性等特點。所謂原生性,是指該保護區的生態旅游資源大多屬于原生態的,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破壞比較少,因此基本上還保留其原來的面貌;所謂多樣性,是指該保護區生態旅游的物件種類繁多,復雜多樣(如古橋古道、歷史文化遺跡、風俗習慣、自然景觀、物種數量等),生物物種多樣性指數高[木論自然保護區僅蘭科植物就有48屬122種,其中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的有小葉兜蘭(Paphiopedilum barbigerm)、帶葉兜蘭(P. hirsutissimum)、硬葉兜蘭(P. micranthum)、白花兜蘭(P. emersonii)和麻栗坡兜蘭(P. malipoense)5種[17]];所謂獨特性,是指該保護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巖溶發育,特殊的地質構造使其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因而物種分布與其他地區存在較大的差異,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所謂脆弱性,是指由于喀斯特地質背景的脆弱性,使得該保護區的森林生態系統比較脆弱,不能受到過度的人為干擾,否則就會使生態系統遭到極大的破壞,甚至無法恢復。
為了使木論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能夠可持續利用,該保護區的生態旅游及資源開發利用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2.1 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原則
嚴禁在自然保護區內大興土木修建樓堂館所,但在貼近自然、維護生態、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可適量建設一些生態建筑物。在旅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應積極倡導和遵循“3R”(reuse,reduce,recycle)原則,充分考慮環境承載量,對游客人數進行控制,并對旅游線路進行合理規劃;嚴格實行功能分區,核心區內嚴禁一切形式的旅游活動,僅可作為科學研究之用;緩沖區允許作為教學和參觀之用,但不能進行游樂;實驗區可以進行適度開發,開展生態旅游有關活動,但必須采用生態工藝和環境友好的技術方法,嚴格控制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盡量減少旅游對保護區環境的不良影響。
2.2 科學規劃,崇尚自然原則
因為木論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具有原始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木論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喀斯特地質背景的綠洲,是一個被眾多人工、半人工生態系統斑塊包圍的“小島”,周邊環境的變化對其生物物種保育及環境保護均有重大影響。所以,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必須進行嚴格論證、科學規劃,否則會事與愿違,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環境破壞。令人擔憂的是,與木論自然保護區連接的某些片區,速生桉漫山遍野,其生態效應及對保護區的影響無法預測。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木論自然保護區相鄰區域優質水資源的商業性開發(修建天然礦泉水廠),為了解決其交通問題,部分通往村屯的古道路段、古寨墻和古寨門等歷史文化遺跡被徹底損毀,造成保護區周邊珍貴的生態旅游資源無法挽回的損失。更有甚者,個別村民盲目開發,如在與保護區相鄰的某片區的一個天然瀑布和濕地旁,人工開挖游泳池,使天然瀑布的落差變小,水上森林景觀遭受嚴重破壞,旅游價值和景觀價值幾乎損失殆盡。
2.3 顯隱結合,寓教于樂原則
開展生態旅游的目的,不僅是愉悅身心、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通過生態旅游活動,使旅游者增強環境意識,更加熱愛自然和珍愛資源,提高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因此,在木論保護區,應根據不同的旅游物件、旅游者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盡量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環境知識宣傳和旅游服務,從業者應當接受過專門的技術培訓,使其服務更加專業和規范。同時,將顯性的教育有機地融入到隱性的服務之中,提高環境教育的實效。
2.4 尊重歷史,弘揚文化原則
木論自然保護區擁有較多的人文資源,蘊含有豐富的文化信息。黔桂古道曾是貴州和廣西兩省的重要交通要道,寬約1 m有余,蜿蜒彎曲,穿行在密林之中,難得有長距離筆直的路段,素有陸上絲綢之路之美稱。古道上的九道關隘中,垌平關和黎明關至今仍保留比較完整,其余關隘雖有不同程度的損毀,但遺跡尚存,可供游人憑吊,發思古之幽情。據記載,紅軍長征時,紅七軍軍長張云逸率部穿越古道進攻貴州,奪下黎明關后,與李明瑞率領的部隊在貴州板寨屯勝利會師。1944年11月,日軍第3師團步兵第34聯隊2 000多人由廣西進犯貴州抵達黎明關,國民革命軍97軍199師587團1 800多名將士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在此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戰詩篇[18]。
成立自然保護區后,木論自然保護區內的大部分居民均已外遷,保護區內許多地方現已人跡罕至,但古道兩旁仍保存有許多古村寨落和人類活動的遺跡。很難想象,在過去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年代,在古代崇山峻嶺之中,修筑幾十(甚至上百)公里長的溝通黔桂兩省的交通要道是何等之艱辛!古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生機。茶馬古道,商賈往來,這是何等的熱鬧!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賴這片森林和大自然的饋贈維持生存,可以說,古道上的每一塊石板都銘刻有令人難忘的故事。因此,黔桂古道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抹不去的記憶,是黔桂兩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活見證,是十分重要的生態旅游資源,其文化價值不容忽視。因此,保持古道的完整性應當是木論自然保護區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失去古道,木論自然保護區就失去了歷史的厚重感,其生態旅游也黯然失色!
木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不僅要重視生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也要重視人文資源的保護與挖掘,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目前,對后者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主要原因是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對文化資源在生態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因此,缺少了關注人文歷史及傳承民族文化的熱情。
2.5 社區參與,利益兼顧原則
生態旅游的目的是保護資源,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保護區周邊的群眾在國家設立自然保護區時做出了較大的犧牲,他們祖祖輩輩都是當地自然資源的擁有者、利用者和維護者,他們有權利從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收益中分享一部分合理的經濟利益。所以,在木論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時,應當充分考慮周邊社區群眾的利益訴求,正確引導,主動吸納群眾參與,發揮當地居民在生態旅游服務中的積極作用,實行利益共享,合理均分。沒有社區參與的自然保護區資源環境管理是不完美的管理,沒有社區參與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也不是成功和真正意義的生態旅游[2,19]。
2.6 注重特色,推陳出新原則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品牌,方興未艾。但是,如何挖掘潛力,提煉主題,打造特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推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問題。木論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物種資源、獨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觀、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長期的管理工作基礎,以及“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拓展地的吸引力,只要完善機制、善于創新、科學規劃、弘揚特色、推陳出新,一定能夠促進保護區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生態旅游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利用,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 結 論
木論自然保護區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其美麗的身姿吸引著無數渴望親近自然的各方游客,其神秘的面紗正逐步被人們揭開,但喀斯特地質景觀和森林保護的許多科學問題還有待人們去深入探究。當然,木論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需要人們有正確的心態,還需要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對生態旅游進行科學的論證,需要項目執行者對生態旅游項目進行有效的運作及科學的經營管理,嚴格堅守尊重自然,保護優先,統籌兼顧、社區共管、利益共享、合作共贏原則,才能實現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造福當地百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67號) [J].環境保護,1995(1):1-4.
[2] 劉靜,苗鴻,歐陽志云,等.自然保護區與當地社區關系的典型模式[J].生態學雜志,2008,27(9):1612-1619.
[3] 龐振剛.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生態旅游[J].生態經濟,2001(5):20-23.
[4] 鄭穎吾.木論林區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 彭日成.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維管束植物區系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3.
[6] 譚衛寧.木論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對策[C]//馬克平.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進展Ⅵ—第六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218-225.
[7] 環江縣政府辦,環江縣旅游局.環江黔桂茶馬古道[EB/OL]. (2011-04-29)http://www.hjzf. gov.cn/index/show.php?post_id=1333.
[8] 譚衛寧.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蘭科植物資源狀況及其特點[J].林業調查規劃,2008,33(6):75-80.
[9] 覃勇榮.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廣西木論自然保護區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04,24(4):69-75.
[10] 劉璐,曾馥平,宋同清,等.喀斯特木論自然保護區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7):1 667-1 673.
[11] 韋國富,黃承標,覃文更,等.木論自然保護區森林土壤的理化特性[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9,5(3):180-183.
[12] 牛翠娟,婁安如,孫儒泳,等.基礎生態學 [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2-174.
[13] 孫俊華,張洪海.我國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4):66-67.
[14] 魏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旅游研究進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57-162.
[15] 韋原蓮,劉薇.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及游客管理對策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5(4):21-23.
[16] 劉瑋,王昕,陳修學.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探討——以廣豐銅鈸山為例[J].生態環境保護,2013(16):175-176.
[17] 譚衛寧.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兜蘭屬(蘭科)植物資源現狀與保護對策[J].廣西林業科學,2009,38(3):187-189,196.
[18] 謝銘.環江古道及其周邊旅游資源開發[J].河池學院學報,2006,26(1): 119-121.
[19] 張宏,楊新軍,李邵剛.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對我國發展生態旅游的啟示——兼論太白山大灣村實例[J].人文地理,2005(3):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