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 張艷新 侯麗娟
摘 要:在對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運用SWOT模型分析該區域農產品品牌發展對接京津市場的優劣勢、機會和挑戰,并探索該區域農產品品牌時間和空間的配置規律,從而構建適合該區域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的可行模式,以促進與京津市場的對接。
關鍵詞:河北省特色品牌化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發展現狀;SWOT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10
1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研究現狀
近年來,河北省各縣地區大力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戰略,積極推進“品牌興縣、品牌強縣”,開展“一村一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些專業合作社也創建了自己的產品品牌,如目前河北省具有“野三坡雜糧”、“富崗蘋果”、“大廠肥牛”、“興蘆蔬菜”等多個在全省范圍內甚至是全國范圍內響當當的品牌,河北省共有3項中國名牌農產品,72項省級農業類名牌產品,42項優質產品。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名優農產品已經達到30種,如“青青”、“綠野”、 “春陽”等蔬菜品牌,“福成”、“千喜鶴”、“大午”等畜產品品牌,“居?!?、“海賞”等水產品品牌,滄縣金絲小棗、“遷西板栗”、“趙縣雪花梨”等水果品牌。
河北省積極組織各種農交會,促進“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農校對接”,為河北省企業、合作社、學校與京津市場的良好合作搭建平臺,如河北廊坊農交會組織成果展,促進雙方的合作,既滿足了京津市場需求,又為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開辟了市場途徑,擴大了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影響力。
雖然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在一些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從整體上看,河北省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雖然農產品品種齊全但是品牌質量不高,市場占有率不高且效率差;雖然政策和物流等支持條件優越,但產業鏈條不健全等。
2 運用SWOT模型對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進行分析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SWOT分析模型如圖1。
2.1 優勢分析
2.1.1 優越的自然條件 河北省地處北緯36°0′~42°40′,東經113°27′~119°50′,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面積19萬km2。全省地形多種多樣,西北部為高原、山地和丘陵,其間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東南部是廣闊的平原。河北省是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比較分明,由于緯度和地形的不同,年日照時數比較多,大約在2 300~3 000 h之間;年無霜期比較長,在120~200 d之間;年均降水量比較豐富,在300~800 mm之間;年均氣溫比較高,在4~13 ℃之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和良好的自然環境使河北省農作物種類繁多,且農產品品種類型豐富,各地產品特色及品質都有保障,這為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1.2 良好的區位條件 河北省有著良好的區位條件,占據著與北京、天津臨近的地理位置,且與北京、天津有著親緣關系,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相互促進、相互提高。以北京為中心,半徑300 km的區域,覆蓋了河北省絕大部分地區,京津地區的人員、技術、信息、物資等經濟要素向河北流動頻繁,從而為河北所用。同時,河北又是京、津所需農產品的最大供應地,共同構成京、津、冀經濟圈。河北省這種環繞京津地區的區位優勢能夠降低運銷物流成本,據估算,河北廊坊蔬菜比山東壽光蔬菜的運輸成本低30%,每1 kg少0.2元。這對河北省發展品牌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此外,河北省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與河南省接壤,東瀕渤海,西至太行山與山西省相連,東北和遼寧省為界,東南與山東接壤。國內省份間聯系比較緊密。這對帶動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北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本省環渤海帶的上百個縣市對外開放,與120多個國家建立了經濟關系。這加強了國際交流,可以帶動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發展。
2.2 劣勢分析
2.2.1 品牌對接劣勢 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浪潮的來臨,河北省各地都積極響應政策的號召,全力以赴與京津產業對接。保定市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積極與京津對接,力圖打造政治副中心,吸引京津眼球,積極開展合作與對接。保定市各縣也積極創建農產品品牌,樹立各縣的良好農產品形象,以求能供應京津,拓展市場。但是農產品品牌對接戰略中河北省處于“一頭熱”的尷尬局面,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與京津地市場的對接并不是很緊密,表現在京津的主要品牌農產品有70%來自于其他省份,對河北省的農產品品牌市場認可度不高,加上河北省品牌建設水平低,沒有形成品牌集群效應,不能形成規模經濟。
2.2.2 技術創新劣勢 河北省農業企業與農戶等經營主體缺乏品牌意識,對農產品品牌的重視程度不高,沒有意識到品牌的宣傳與保護的重要性,品牌的創新更是缺乏,技術創新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河北省多數特色品牌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落后,加工產品大多數是初粗加工產品,精深加工產品較少,創新能力較弱,導致品牌農產品較少。對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不一致,雖然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品質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食品安全問題仍頻繁出現。
2.3 機會分析
2009年北京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0.97∶23.5∶75.53,天津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1.71∶53.02∶45.27,而河北省三大產業的比重是12.81∶51.98∶35.21。河北省第一產業仍占很大比例,而京津地區在大力發展服務業。到2012年,北京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到首都經濟總量的76.4%,比2009年增長了1.1%,這就為河北省環京津縣市的特色品牌化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京津市場經過論證考察,已經具備了對接的條件與可行性,隨著河北省農業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加上京津地區農業方面對外的依賴度增強,河北省大力發展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力度會進一步增強。2012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優勢產業比重快速提升。畜牧、蔬菜、果品等三大優勢產業實現產值3 720.4億元,占全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9.7%,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河北省逐漸成為京津兩大都市的農產品供應生產基地。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深入推進,京津冀都市圈規劃即將上升為國家戰略,三省市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為河北省特色農產品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市場等資源提供合作平臺,這將有效發揮河北省環京津的區位優勢,為河北省加快發展品牌化農產品帶來重大機遇。
2.4 威脅分析
據調查,河北省特色高檔品牌農產品在京津市場的占有率偏低,從外界威脅的角度分析,來自其他農業大省的競爭比較大。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多是大路貨,而其他省份的特色農產品多是精品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相比而言,河北省處于劣勢地位。對接的市場方面,河北省蔬菜雖然在種植規模和產量上在全國都排在前列,但在品牌化和市場化的程度上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河北省現有的產地批發市場布局不盡合理,功能不夠健全,服務不夠完善,客觀上導致河北省蔬菜到外省配送的物流成本增加,壓縮了升值空間,使市場競爭力受到影響。
參考文獻:
[1] 龍春霞.河北省農產品實施名牌戰略的研究[J].農業經濟, 2010(1):90-92.
[2] 焦偉偉,董謙,梁俊龍.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 2012,40(4):412-414.
[3] 董謙,劉冰. 環首都經濟圈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視角[J]. 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4(4):8-9.
[4]馬永青,張志鵬.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2):20 162-20 163,20 186.
[5] 董謙,劉賓.環首都經濟圈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的發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2):204-207.
[6] 楊明強,魯德銀.基于產業價值鏈的農產品品牌塑造模式與策略研究[J]. 農業經濟,2013(2):127-128.
[7] 宋志金.我國農產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1(12):1 316-1 319.
[8] 何瑛,吳韻琴.農產品品牌建設中政府扶持政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0):6 219-6 220,6 223.
[9] 關純興. 區域農產品品牌協同管理研究[J].學術研究,2012(6):74-79.
摘 要:在對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運用SWOT模型分析該區域農產品品牌發展對接京津市場的優劣勢、機會和挑戰,并探索該區域農產品品牌時間和空間的配置規律,從而構建適合該區域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的可行模式,以促進與京津市場的對接。
關鍵詞:河北省特色品牌化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發展現狀;SWOT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10
1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研究現狀
近年來,河北省各縣地區大力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戰略,積極推進“品牌興縣、品牌強縣”,開展“一村一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些專業合作社也創建了自己的產品品牌,如目前河北省具有“野三坡雜糧”、“富崗蘋果”、“大廠肥?!薄ⅰ芭d蘆蔬菜”等多個在全省范圍內甚至是全國范圍內響當當的品牌,河北省共有3項中國名牌農產品,72項省級農業類名牌產品,42項優質產品。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名優農產品已經達到30種,如“青青”、“綠野”、 “春陽”等蔬菜品牌,“福成”、“千喜鶴”、“大午”等畜產品品牌,“居?!?、“海賞”等水產品品牌,滄縣金絲小棗、“遷西板栗”、“趙縣雪花梨”等水果品牌。
河北省積極組織各種農交會,促進“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農校對接”,為河北省企業、合作社、學校與京津市場的良好合作搭建平臺,如河北廊坊農交會組織成果展,促進雙方的合作,既滿足了京津市場需求,又為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開辟了市場途徑,擴大了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影響力。
雖然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在一些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從整體上看,河北省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雖然農產品品種齊全但是品牌質量不高,市場占有率不高且效率差;雖然政策和物流等支持條件優越,但產業鏈條不健全等。
2 運用SWOT模型對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進行分析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SWOT分析模型如圖1。
2.1 優勢分析
2.1.1 優越的自然條件 河北省地處北緯36°0′~42°40′,東經113°27′~119°50′,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面積19萬km2。全省地形多種多樣,西北部為高原、山地和丘陵,其間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東南部是廣闊的平原。河北省是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比較分明,由于緯度和地形的不同,年日照時數比較多,大約在2 300~3 000 h之間;年無霜期比較長,在120~200 d之間;年均降水量比較豐富,在300~800 mm之間;年均氣溫比較高,在4~13 ℃之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和良好的自然環境使河北省農作物種類繁多,且農產品品種類型豐富,各地產品特色及品質都有保障,這為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1.2 良好的區位條件 河北省有著良好的區位條件,占據著與北京、天津臨近的地理位置,且與北京、天津有著親緣關系,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相互促進、相互提高。以北京為中心,半徑300 km的區域,覆蓋了河北省絕大部分地區,京津地區的人員、技術、信息、物資等經濟要素向河北流動頻繁,從而為河北所用。同時,河北又是京、津所需農產品的最大供應地,共同構成京、津、冀經濟圈。河北省這種環繞京津地區的區位優勢能夠降低運銷物流成本,據估算,河北廊坊蔬菜比山東壽光蔬菜的運輸成本低30%,每1 kg少0.2元。這對河北省發展品牌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此外,河北省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與河南省接壤,東瀕渤海,西至太行山與山西省相連,東北和遼寧省為界,東南與山東接壤。國內省份間聯系比較緊密。這對帶動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北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本省環渤海帶的上百個縣市對外開放,與120多個國家建立了經濟關系。這加強了國際交流,可以帶動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發展。
2.2 劣勢分析
2.2.1 品牌對接劣勢 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浪潮的來臨,河北省各地都積極響應政策的號召,全力以赴與京津產業對接。保定市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積極與京津對接,力圖打造政治副中心,吸引京津眼球,積極開展合作與對接。保定市各縣也積極創建農產品品牌,樹立各縣的良好農產品形象,以求能供應京津,拓展市場。但是農產品品牌對接戰略中河北省處于“一頭熱”的尷尬局面,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與京津地市場的對接并不是很緊密,表現在京津的主要品牌農產品有70%來自于其他省份,對河北省的農產品品牌市場認可度不高,加上河北省品牌建設水平低,沒有形成品牌集群效應,不能形成規模經濟。
2.2.2 技術創新劣勢 河北省農業企業與農戶等經營主體缺乏品牌意識,對農產品品牌的重視程度不高,沒有意識到品牌的宣傳與保護的重要性,品牌的創新更是缺乏,技術創新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河北省多數特色品牌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落后,加工產品大多數是初粗加工產品,精深加工產品較少,創新能力較弱,導致品牌農產品較少。對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不一致,雖然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品質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食品安全問題仍頻繁出現。
2.3 機會分析
2009年北京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0.97∶23.5∶75.53,天津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1.71∶53.02∶45.27,而河北省三大產業的比重是12.81∶51.98∶35.21。河北省第一產業仍占很大比例,而京津地區在大力發展服務業。到2012年,北京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到首都經濟總量的76.4%,比2009年增長了1.1%,這就為河北省環京津縣市的特色品牌化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京津市場經過論證考察,已經具備了對接的條件與可行性,隨著河北省農業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加上京津地區農業方面對外的依賴度增強,河北省大力發展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力度會進一步增強。2012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優勢產業比重快速提升。畜牧、蔬菜、果品等三大優勢產業實現產值3 720.4億元,占全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9.7%,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河北省逐漸成為京津兩大都市的農產品供應生產基地。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深入推進,京津冀都市圈規劃即將上升為國家戰略,三省市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為河北省特色農產品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市場等資源提供合作平臺,這將有效發揮河北省環京津的區位優勢,為河北省加快發展品牌化農產品帶來重大機遇。
2.4 威脅分析
據調查,河北省特色高檔品牌農產品在京津市場的占有率偏低,從外界威脅的角度分析,來自其他農業大省的競爭比較大。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多是大路貨,而其他省份的特色農產品多是精品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相比而言,河北省處于劣勢地位。對接的市場方面,河北省蔬菜雖然在種植規模和產量上在全國都排在前列,但在品牌化和市場化的程度上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河北省現有的產地批發市場布局不盡合理,功能不夠健全,服務不夠完善,客觀上導致河北省蔬菜到外省配送的物流成本增加,壓縮了升值空間,使市場競爭力受到影響。
參考文獻:
[1] 龍春霞.河北省農產品實施名牌戰略的研究[J].農業經濟, 2010(1):90-92.
[2] 焦偉偉,董謙,梁俊龍.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 2012,40(4):412-414.
[3] 董謙,劉冰. 環首都經濟圈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視角[J]. 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4(4):8-9.
[4]馬永青,張志鵬.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2):20 162-20 163,20 186.
[5] 董謙,劉賓.環首都經濟圈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的發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2):204-207.
[6] 楊明強,魯德銀.基于產業價值鏈的農產品品牌塑造模式與策略研究[J]. 農業經濟,2013(2):127-128.
[7] 宋志金.我國農產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1(12):1 316-1 319.
[8] 何瑛,吳韻琴.農產品品牌建設中政府扶持政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0):6 219-6 220,6 223.
[9] 關純興. 區域農產品品牌協同管理研究[J].學術研究,2012(6):74-79.
摘 要:在對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運用SWOT模型分析該區域農產品品牌發展對接京津市場的優劣勢、機會和挑戰,并探索該區域農產品品牌時間和空間的配置規律,從而構建適合該區域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的可行模式,以促進與京津市場的對接。
關鍵詞:河北省特色品牌化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發展現狀;SWOT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10
1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研究現狀
近年來,河北省各縣地區大力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戰略,積極推進“品牌興縣、品牌強縣”,開展“一村一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些專業合作社也創建了自己的產品品牌,如目前河北省具有“野三坡雜糧”、“富崗蘋果”、“大廠肥?!薄ⅰ芭d蘆蔬菜”等多個在全省范圍內甚至是全國范圍內響當當的品牌,河北省共有3項中國名牌農產品,72項省級農業類名牌產品,42項優質產品。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名優農產品已經達到30種,如“青青”、“綠野”、 “春陽”等蔬菜品牌,“福成”、“千喜鶴”、“大午”等畜產品品牌,“居?!?、“海賞”等水產品品牌,滄縣金絲小棗、“遷西板栗”、“趙縣雪花梨”等水果品牌。
河北省積極組織各種農交會,促進“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農校對接”,為河北省企業、合作社、學校與京津市場的良好合作搭建平臺,如河北廊坊農交會組織成果展,促進雙方的合作,既滿足了京津市場需求,又為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開辟了市場途徑,擴大了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影響力。
雖然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在一些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從整體上看,河北省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雖然農產品品種齊全但是品牌質量不高,市場占有率不高且效率差;雖然政策和物流等支持條件優越,但產業鏈條不健全等。
2 運用SWOT模型對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進行分析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SWOT分析模型如圖1。
2.1 優勢分析
2.1.1 優越的自然條件 河北省地處北緯36°0′~42°40′,東經113°27′~119°50′,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面積19萬km2。全省地形多種多樣,西北部為高原、山地和丘陵,其間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東南部是廣闊的平原。河北省是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比較分明,由于緯度和地形的不同,年日照時數比較多,大約在2 300~3 000 h之間;年無霜期比較長,在120~200 d之間;年均降水量比較豐富,在300~800 mm之間;年均氣溫比較高,在4~13 ℃之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和良好的自然環境使河北省農作物種類繁多,且農產品品種類型豐富,各地產品特色及品質都有保障,這為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1.2 良好的區位條件 河北省有著良好的區位條件,占據著與北京、天津臨近的地理位置,且與北京、天津有著親緣關系,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相互促進、相互提高。以北京為中心,半徑300 km的區域,覆蓋了河北省絕大部分地區,京津地區的人員、技術、信息、物資等經濟要素向河北流動頻繁,從而為河北所用。同時,河北又是京、津所需農產品的最大供應地,共同構成京、津、冀經濟圈。河北省這種環繞京津地區的區位優勢能夠降低運銷物流成本,據估算,河北廊坊蔬菜比山東壽光蔬菜的運輸成本低30%,每1 kg少0.2元。這對河北省發展品牌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此外,河北省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與河南省接壤,東瀕渤海,西至太行山與山西省相連,東北和遼寧省為界,東南與山東接壤。國內省份間聯系比較緊密。這對帶動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北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本省環渤海帶的上百個縣市對外開放,與120多個國家建立了經濟關系。這加強了國際交流,可以帶動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的發展。
2.2 劣勢分析
2.2.1 品牌對接劣勢 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浪潮的來臨,河北省各地都積極響應政策的號召,全力以赴與京津產業對接。保定市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積極與京津對接,力圖打造政治副中心,吸引京津眼球,積極開展合作與對接。保定市各縣也積極創建農產品品牌,樹立各縣的良好農產品形象,以求能供應京津,拓展市場。但是農產品品牌對接戰略中河北省處于“一頭熱”的尷尬局面,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與京津地市場的對接并不是很緊密,表現在京津的主要品牌農產品有70%來自于其他省份,對河北省的農產品品牌市場認可度不高,加上河北省品牌建設水平低,沒有形成品牌集群效應,不能形成規模經濟。
2.2.2 技術創新劣勢 河北省農業企業與農戶等經營主體缺乏品牌意識,對農產品品牌的重視程度不高,沒有意識到品牌的宣傳與保護的重要性,品牌的創新更是缺乏,技術創新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河北省多數特色品牌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落后,加工產品大多數是初粗加工產品,精深加工產品較少,創新能力較弱,導致品牌農產品較少。對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不一致,雖然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品質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食品安全問題仍頻繁出現。
2.3 機會分析
2009年北京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0.97∶23.5∶75.53,天津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1.71∶53.02∶45.27,而河北省三大產業的比重是12.81∶51.98∶35.21。河北省第一產業仍占很大比例,而京津地區在大力發展服務業。到2012年,北京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到首都經濟總量的76.4%,比2009年增長了1.1%,這就為河北省環京津縣市的特色品牌化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河北省特色品牌農產品對京津市場經過論證考察,已經具備了對接的條件與可行性,隨著河北省農業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加上京津地區農業方面對外的依賴度增強,河北省大力發展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力度會進一步增強。2012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優勢產業比重快速提升。畜牧、蔬菜、果品等三大優勢產業實現產值3 720.4億元,占全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9.7%,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河北省逐漸成為京津兩大都市的農產品供應生產基地。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深入推進,京津冀都市圈規劃即將上升為國家戰略,三省市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為河北省特色農產品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市場等資源提供合作平臺,這將有效發揮河北省環京津的區位優勢,為河北省加快發展品牌化農產品帶來重大機遇。
2.4 威脅分析
據調查,河北省特色高檔品牌農產品在京津市場的占有率偏低,從外界威脅的角度分析,來自其他農業大省的競爭比較大。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多是大路貨,而其他省份的特色農產品多是精品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相比而言,河北省處于劣勢地位。對接的市場方面,河北省蔬菜雖然在種植規模和產量上在全國都排在前列,但在品牌化和市場化的程度上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河北省現有的產地批發市場布局不盡合理,功能不夠健全,服務不夠完善,客觀上導致河北省蔬菜到外省配送的物流成本增加,壓縮了升值空間,使市場競爭力受到影響。
參考文獻:
[1] 龍春霞.河北省農產品實施名牌戰略的研究[J].農業經濟, 2010(1):90-92.
[2] 焦偉偉,董謙,梁俊龍.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 2012,40(4):412-414.
[3] 董謙,劉冰. 環首都經濟圈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視角[J]. 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4(4):8-9.
[4]馬永青,張志鵬.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2):20 162-20 163,20 186.
[5] 董謙,劉賓.環首都經濟圈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的發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2):204-207.
[6] 楊明強,魯德銀.基于產業價值鏈的農產品品牌塑造模式與策略研究[J]. 農業經濟,2013(2):127-128.
[7] 宋志金.我國農產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1(12):1 316-1 319.
[8] 何瑛,吳韻琴.農產品品牌建設中政府扶持政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0):6 219-6 220,6 223.
[9] 關純興. 區域農產品品牌協同管理研究[J].學術研究,2012(6):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