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啟蒙的悖論——晚清小說文體意識建構與隱含讀者意識

2014-12-11 05:24:16··
明清小說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小說

· ·

啟蒙的悖論——晚清小說文體意識建構與隱含讀者意識

·黃鍵·

讀者意識一直是晚清啟蒙思想界建構小說文體觀念的重要基點。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啟蒙精英視小說為一種針對文化水準較低的平民大眾讀者的高效知識傳播工具,因此淺俗語體一直是他們重視與強調的小說文體特征之一。梁啟超對“新小說”的提倡使得新派士人的小說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與此同時,啟蒙知識界亦逐漸意識到小說文體的傳播效能與小說能滿足人性中對于趣味性與娛樂性的普遍需求有關,據此將新小說的隱含讀者預設為全民性的。然而這種針對全民的啟蒙雄心卻使維新派知識分子的小說文體意識出現了內在的矛盾與斷裂。梁啟超企圖在新小說的創作中將新派士人型的隱含讀者與追求娛樂的傳統小說的隱含讀者融合為一,但是由于深刻地存在于他們的寫作習慣中的士人型隱含讀者的膨脹,擠掉了傳統小說文體的隱含讀者,最終造成了新小說文體的傾覆。但也正是這種精英士人型的隱含讀者意識與啟蒙意識共同造就了近代最有影響、最成功的林譯小說文體,從而使得以啟蒙下層讀者為目標的“小說界革命”并未實現自己最初的意圖,而是促成了雅文體的更新與升級換代。

啟蒙 淺俗 高雅 小說文體 隱含讀者

蓋爾納在《民族與民族主義》一書中指出,在前現代社會,上層精英階層出于維持其特權地位的目的,往往努力強調自己與下層平民階層之間的文化上的區別,而其中常見的一種手段就是“不僅用無法理解的文字去記載,而且文字讀起來也晦澀難懂”①。顯然,這種“文體壁壘”同樣也存在于中國傳統社會之中。精英士大夫們秉持的高雅文言詩文的文體意識使他們不僅與下層民眾的不識字的口頭文學文體存在著巨大的難以愈越的距離,即使是對于下層識字人群所喜好的俗文學文體,也往往持一種蔑視與拒絕的態度,盡管他們中也不乏有人向壁壘的另一邊投去好奇甚而欣賞的目光,但兩種文體,區隔出兩個讀者群,同時區隔著兩個社會階層,仍然是這個社會文化結構的基本常態。

這一區隔體系在甲午戰爭的炮聲中隨同中國人最后一點天朝大國的虛榮心一起被炸裂了。中國的士大夫們開始以一種從未有過的嚴肅目光審視壁壘那邊一向為他們所不屑一顧的讀者群,這些讀者所喜好的“俚俗”文體也成為他們眼中的興國法寶。

一、雅與俗的分歧

1897年,康有為在《〈日本書目志〉識語》中寫道:

吾問上海點石者曰:“何書宜售也?”曰:“‘書’、‘經’不如八股,八股不如小說。”宋開此體,通于俚俗,故天下讀小說者最多也。啟童蒙之知識,引之以正道,俾其歡欣樂讀,莫小說若也。②

在此,作品價值的評判標尺已經置換成為文化市場上的銷售數量指標,而作為小說的文體特征的“俚俗”,已經不是一個缺點,而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優勢,顯然,相對于從前文人動輒提倡的“宗經”、“征圣”,康有為的文體價值排序發生了某種意義上的倒轉。正是這種倒轉使他進而講出了這樣的話:“易逮于民治,善入于愚俗,可增七略為八、四部為五,蔚為大國,直隸王風者,今日急務,其小說乎!”③這種企圖將小說以及其他俗文體納入傳統典籍文化體系之中的意圖,在傳統的士大夫眼中,恐怕等于制造文化地震。因此,針對康氏弟子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繼其師說所提出的以歌訣、小說作為幼學教材的觀點,葉德輝在《非〈幼學通議〉》一文中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梁氏擬撰之歌訣書,自命立學,已為狂悍。至戒煙、纏足,亦欲學童歌誦,則是糟粕鄙俚之叔孫通,勝于天地元黃之周興嗣矣,豈非士林笑柄乎?”④尤其是針對康、梁所主張的以小說為教的觀點,葉氏更是斷然反對:“說部書為唐人所尚,宋、元以降流為傳奇,其為風俗、人心之害,亦已久矣。……梁氏持論,動謂泰西人人識字明理,由于說部書之益,彼其意,殆欲擯去中國初學之所誦之《孝經》、《論語》,一以說部為課程。然則九百虞初,果能與十三經、二十四史同立學官,垂之久遠耶?”⑤

在人們的印象中,葉德輝作為當時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置身于康、梁的對立面并不出人意料,但是,反對康、梁推舉俗文體的,并不僅限于葉德輝輩,在同為主張變革的新派人物中,也大有人在。桐城名宿吳汝綸就是其中之一。吳汝綸對于梁啟超“改經史為白話”“以便初學”的做法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化雅為俗”,是“廢棄中學之漸”,并為之“私憂而大恐”⑥。即使是譯述西學,他也仍然主張使用雅致的古文,因此,他多次稱贊嚴復的“譯才”,在為嚴復譯述的《天演論》寫序時則一方面極力稱賞嚴復的古文文筆,另一方面亦對于當時的知識分子“方以時文、公牘、說部為學”的傾向深表不滿,并認為“今西書雖多新學,顧吾之士以其時文、公牘、說部之詞,譯而傳之,有識者方鄙夷而不知顧,民智之淪何由?此無他,文不足焉故也”⑦。

這是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吳汝綸與康、梁同以“開民智”為目標,但對于這個知識傳播工程所應使用的文體卻持有截然相反的主張。吳汝綸甚至將小說以及其他俗文體與當時維新人士深惡痛疾的八股文體相并列而斥為“固不足與文學之事”⑧。這顯然昭示了啟蒙思想界的某種分歧。

這種分歧并不僅僅是“說什么話”即文體選擇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對誰說話”即隱含讀者意識的分歧。正是這一分歧,建構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啟蒙文體觀念。

盡管都以“開民智”為號召,但是,這個“民”在康、梁與吳汝綸和嚴復們來看卻頗不相同。1902年,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創刊,在第一號上即刊載了對于嚴復新譯《原富》一書的評價,文中除了對于嚴譯大力贊揚之外,亦對其譯文提出了一點批評:“吾輩所猶有憾者。其文筆太務淵雅,刻意摹仿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歐美日本諸國文體之變化,常與其文明程度成比例,況此等學理邃賾之書,非以流暢銳達之筆行之,安能使學僮受其益乎!著譯之業,將以播文明思想于國民也,非為藏山不朽之名譽也。文人結習,吾不能為賢者諱矣。”⑨對照《新小說》第七號刊載的《小說叢話》所說“文學之進化有一大關鍵,即由古語之文學,變為俗語之文學是也。各國文學史之開展,靡不循此軌道……茍欲思想之普及,則此體非徒小說家當采用而已,凡百文章,莫不有然。”⑩可以理解,“文界革命”是梁啟超全盤啟蒙規劃的一個戰略要點,而“新小說”的提倡,則可以視為“文界革命”工程的一個重要子項目。

梁啟超對于嚴譯文筆“太務淵雅”的批評引來了嚴復來書答辯,這場小小的論爭將啟蒙思想界在文體與讀者選擇上的分歧更加清晰地展露無遺。

面對梁啟超針對自己“文筆太務淵雅”的“文人結習”的批評,嚴復的反應卻是“不徒不以為忤,而轉以之欣欣也”。可以說,嚴復對于自己翻譯的文體選擇是自覺的,對于梁啟超批評自己的譯作“非多讀古書之人”殆難索解,不能“使學僮受其益”,他針鋒相對地回答道:“不佞所從事者,學理邃賾之書也,非以餉學僮而望其受益也,吾譯正待多讀中國古書之人”;“聲之眇者不可同于眾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辭之衍者不可回于庸夫之聽。非不欲其喻諸人人也,勢不可耳”。顯然,嚴復與梁啟超在各自的文體意識中所設定的隱含讀者是迥然不同的,對梁啟超來說,他心目中的讀者對象是廣大的粗識文字的中下層的民眾,所謂“開民智”的啟蒙工程所針對的正是這些人群,因此,他極力提升俗文體的價值,大力提倡對俗文體的利用,正是為了這一“覺世”的目的。而對于嚴復來說,事情卻未必如此簡捷明快,在他看來,自己所譯述的西學,是一個龐大而精深的知識與學理體系,絕非缺乏必要學養的“學僮”與“庸夫”所能領會,因此,他心目中的讀者自然是這個社會中最有學識修養的“多讀古書”的飽學之士。在這一點上,吳汝綸與嚴復是一樣的,在他們的心目中,“開民智”的對象正是這個社會的知識精英。

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嚴復與吳汝綸才認為必須選擇一種具備足夠的文化權威與審美涵量的高雅甚而古奧的文體,以從文體形式上首先爭得這些精英士人的重視與認可,獲得與之對話的權力與資格,才有可能實現其灌輸新學理的目標。不僅如此,嚴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對西學的譯述在中國尚處于白手起家的開創時期,幾無成例可循,要將西方學理準確地引介給中國的讀書人,勢必充分利用這些讀者最熟悉的知識與語言資源,以實現西方知識對中國文化與語言傳統的歸化。于是便產生了使用具有先秦諸子風格的古漢語語體來翻譯西方的社會科學著作的這樣一個引發頗多爭議的文體選擇方案。

二、作為知識的小說

然而,這顯然不能代表嚴復的啟蒙策略的全部。事實上,同樣在1897年,嚴復與夏曾佑共同撰寫并在《國聞報》上刊登了《本館附印說部緣起》一文(此說據梁啟超所言),則表達了以小說一類的俗體文作為開啟民智的工具的思路。顯然,嚴復也同樣清楚俗體文的傳播效率:“夫說部之興,其入人之深,行世之遠,幾幾出于經史上,而天下之人心風俗,遂不免為說部之所持。”不僅如此,他也認同甚至企圖實踐康、梁所反復宣揚的這一啟蒙神話:小說在西方與日本的文明與現代化進程中曾經扮演著推進器的重要角色:“且聞歐、美、東瀛,其開化之時,往往得小說之助。是以不憚辛勤,廣為采輯,附紙分送。”

正是出于啟蒙民智的目的,當時的啟蒙思想界往往都將小說看成是一種承載與傳播特定知識(主要是政治思想知識)的載體。嚴復與夏曾佑將敘事性的“紀事之書”分為兩種:“書之紀人事者,謂之史”,“書之紀人事而不必果有此事者,謂之稗史”,然而,在《本館附印說部緣起》一文中,作者顯然并不關心所紀之事是史實還是虛構,甚至說“若因其虛而薄之,則古之號為經史者,豈盡實哉!”文中甚而將《伊利亞特》中的傳奇故事與羅馬帝國的真實歷史等量齊觀,用以證明“英雄”與“男女”乃是造成“政與教”的所謂“公性情”。林紓在《〈譯林〉序》中亦認為,“亞之不足抗歐”,亦由于“歐人日勵于學,亞則昏昏沉沉”。因而振興國家實力的關鍵在于開民智,而譯書則為開民智最為有效而便利的途徑,而在他看來,無論是《拿破侖傳》這樣的歷史著作,還是《茶花女》這樣的小說作品,都可以作為一種“學”而加以譯介,顯然,他也并不在意這種“虛”的“小說之學”與“實”的史學之間作為知識有什么區別。邱煒萲則提出了一種與林紓相反而實相成的觀點,即要求小說提供的是一種具有確實性的知識:“吾聞東、西洋諸國之視小說,與吾華異,吾華通人素輕此學,而外國非通人不敢著小說。故一種小說,即有一種之宗旨,能與政體民志息息相通;次則開學智,祛弊俗;又次亦不失為記實歷,洽舊聞,而毋為虛憍浮偽之習,附會不經之談可必也。”無論是嚴、林還是邱,他們都忽略了小說區別于史學的虛構性特征,在他們那里,小說都被作為一種與社會治理有關的知識來看待。

顯然,對于嚴、夏、林等人而言,正統的“國史”與所謂“稗史”之間真偽虛實的區別并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真正值得重視的是二者傳播效能的巨大落差以及造成這一落差的文體原因,即所謂“五不易傳”與“五易傳”——包括所使用的書面語言與日常流行口語的距離、描寫與敘述的簡略與詳盡、內容與讀者經驗是否相接近、虛構還是事實——嚴、夏認為虛構的故事大多接近于人的愿望,易于取悅讀者,在此,虛實問題之所以有意義乃是因為它關乎傳播效能。顯然,這些原因都以是否與讀者的智能素質與趣味相吻合為歸依。

可以說,讀者意識一直是晚清啟蒙思想界建構小說文體觀念的一個重要支點。大多數的論者都將小說作為一種主要針對文化水準較低的平民大眾讀者的高效知識傳播工具來看待,因此,以康、梁為代表的啟蒙思想界一直極為重視并反復強調的小說的文體特征之一就是其淺俗的口語語體,梁啟超在《變法通議·論幼學》中討論“說部書”時說:“古人文字與語言合,今人文字與語言離,其利病既縷言之矣。今人出話,皆用今語。而下筆必效古言,古婦孺農氓,靡不以讀書為難事。而《水滸》、《三國》、《紅樓》之類,讀者反多于六經(寓華西人亦讀《三國演義》最多,以其易解也)。”他非常推崇日本假名文字能“操其土語以輔漢文,故識字、讀書、閱報之人日多焉。”認為應該效法這種做法,以擴大新知識與思想所能達到的讀者人群:“今宜專用俚語,廣著群書:上之可以借闡圣教,下之可以雜述史事,近之可以激發國恥,遠之可以旁及彝情,乃至宦途丑態,試場惡趣,鴉片頑癖,纏足虐刑,皆可窮極異形,振厲末俗。其為補益,豈有量耶!”顯然,小說文體因為使用口語使之成為影響廣大下層讀者的最為便捷高效的工具,因而足資為傳播有改革社會之力量的新知識的利器,但也正是由于這一文體特征與傳播效能,使得中國傳統小說在這些新派人士心目中成為造成傳統民間社會之惡德的罪魁。有趣的是,無論是葉德輝等保守派人士還是康、梁等維新派人士,在這個問題上似乎頗能達成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后者在否定傳統小說的內容的同時,卻企圖利用其文體形式的舊瓶來裝維新思想與新知識的新酒,而與此相應的是,他們還不甚了解的西方小說自然被他們視為有效傳播新知識的小說文體的典范。因此,他們一邊批判中國小說“其立意則在消閑,故含政治之思想者稀如麟角,甚至遍卷淫詞羅列,視之刺目……小說界之腐壞,至今日而極矣”。一邊大力贊賞與推崇西方小說之“益國利民”。當然,對于以政治體制變革為最重要目標的維新人士來說,西方政治小說可以說是最符合他們政治啟蒙期望的小說文體。1898年,梁啟超以其獨有的修辭筆調極力渲染政治小說在西方社會政治變革過程中對于社會輿論的影響效應:“在昔歐洲各國變革之始,其魁儒碩學,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經歷,及胸中所懷政治之議論,一寄之于小說,于是彼中綴學之子,黌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儈、而農氓、而工匠、而車夫馬卒、而婦女、而童孺,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一書出,而全國之議論為之一變……”。顯然,在他的心目中,這種典范的啟蒙文體的讀者對象亦是文化水準較低的下層人群。

梁氏等人的大聲疾呼顯然在相當程度上使得一部分讀者的小說文體觀念發生了變化。1903年,作為一個新小說的讀者與新派士人的孫寶瑄在自己的日記中清晰地展露了這一宣傳的成果:“觀西人政治小說,可以悟政治原理;觀科學小說,可以通種種格物原理;觀包探小說,可以覘西國人情土俗及其居心之險詐詭變,有非我國所能及者。故觀我國小說,不過排遣而已;觀西人小說,大有助于學問也。”在孫氏心目中,不僅是政治小說與科學小說,即令是西方社會最典型的通俗小說類型——偵探小說也成為一種“有助于學問”的知識載體,因而遠勝于僅有“排遣”之用的中國小說。

應該說,康、梁等啟蒙精英們對小說文體價值與地位的極力提升確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讀者們在這樣的冠冕堂皇的小說觀念之下所進行的閱讀實踐卻未必是啟蒙精英們所樂見的。署名覺我的《余之小說觀》一文對于當時社會上不同類型的小說銷量進行了粗略的統計,結果發現,“記偵探者最佳,約十之七八;記艷情者次之,約十之五六;記社會態度,記滑稽事實者又次之,約十之三四;而專寫軍事、冒險、科學、立志諸書為最下,十僅得一二也。”(必須強調的是,這一統計所涉及的讀者并不是康、梁心目中的下層讀眾,大多數是較有知識素養的士人讀者,這正顯示出康、梁等啟蒙精英的文化規劃與文化現實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落差。)而與孫寶瑄略有不同的是,他認為偵探小說雖與法律有密切關系,但中國人喜好此類小說,“巧詐機械,浸淫心目間”,必定產生不良影響,至于艷情小說更可能敗壞道德、毀壞婚姻制度,而“軍事、冒險、科學、立志諸書”乃“盡國民之天職,窮水陸之險要,闡學術之精蘊,有裨于立身處世諸小說,而反忽焉。是觀于此,不得不為社會之前途危矣”。

顯然,啟蒙精英與讀者大眾對于小說價值取舍的分歧,正突現了啟蒙知識界對于小說文體特征認識上的某種盲點——他們在企圖利用小說的淺俗來承載思想與知識的啟蒙功能的同時,卻在相當程度上忽略了讀者對于小說文體的娛樂性要求。而讀者的這一要求以及與之相應的小說文體特征則是在關于政治小說的討論中逐漸浮現出來的。

啟蒙知識界逐漸意識到,除去淺俗語體之外,小說文體強大的傳播效能還肇因于這一文體的另一個特征——趣味性。梁啟超在《譯印政治小說序》中寫道:“政治小說之體,自泰西人始也。凡人之情,莫不憚莊嚴而喜諧謔……善為教者,則因人之情而利導之,故或出之以滑稽,或托之于寓言。”因此,政治小說就是一種以趣味性的修辭包裝來傳播政治思想知識的文體。

到了1902年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梁啟超對于小說影響讀者心理的文體機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與認識。此時的梁啟超對小說文體的理解已不僅僅滿足于“淺而易解”與“樂而多趣”而止,他力圖從人性的深層中去尋找小說吸引力的源頭所在。梁啟超認為:

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現境界而自滿足者也。而此蠢蠢軀殼,其所能觸能受之境界,又頑狹短局而至有限也。故常欲于其直接以觸以受之外,而間接有所觸有所受,所謂身外之身,世界之外之世界也。……小說者,常導人游于他境界,而變換其常觸常受之空氣者也。此其一。人之恒情,于其所懷抱之想象,所經閱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習矣不察者;無論為哀為樂、為怨為怒、為戀為駭、為憂為慚,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寫其情狀,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筆不能自傳。有人焉和盤托出,徹底而發露之,則拍案叫絕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謂“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為甚。此其二。

也就是說,小說能夠擴大與豐富人的體驗,亦能澄明人的體驗,當然,梁啟超也承認,“此二者實文章之真諦,筆舌之能事”,但是,小說文體將文學滿足人的這兩種欲望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故曰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也”。

而梁啟超所總結出的小說影響讀者的熏、浸、刺、提四種力,則顯示出他已經認識到小說的接受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與思想的灌輸過程,更是情感與心靈的感動與共鳴的過程。尤其是,四力之一的“提”,乃是“凡讀小說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書中,而為其書之主人翁”,這種“化身”的現象可以說是小說文體接受中比較獨特的一種心理機制,如果說其他三力多少可以說是文學的共性的話,“提”之一力,可以說多少認識到了小說文體的某種獨特品格。

梁啟超關于小說文體傳播效能問題的思考角度顯然發生了某種微妙的變化。與此前主要將小說視為一種以下層平民為讀者對象的淺俗文體不同,此時的梁啟超將小說看成是廣受各個文化階層人士——包括精英士人——歡迎的流行文體,因此,對小說的嗜好是一種基于人性普遍欲望的一種趣味,因此,他不但從人性的普遍好尚出發來考察小說文體的優勢特征,當他批判舊小說是“吾中國群治腐敗之總根原”的時候,他的矛頭也是直指整個中國社會“下自屠爨販卒、嫗娃童稚,上至大人先生、高才碩學”的各個階層,因而他的“新小說”的隱含讀者是全民性的,是包含了中國各個社會階層的全體國民。

然而,也正是由于這種宏偉的啟蒙雄心,使得這些維新派知識分子的小說文體意識中潛藏了某種內在的矛盾乃至斷裂。

三、隱含讀者的分裂

當小說被當作向全社會發言的工具,而這個社會又明顯地分裂為兩個文化階層的時候,這種文體的隱含讀者的設定就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其中所包含的悖論與張力不但使得這個文體處于一種左右為難的窘境,甚至可能將這個文體完全顛覆。

1900年,洪興全在《中東大戰演義自序》中寫道:

從來創說者,事貴出乎實,不宜盡出于虛,然實之中虛亦不可無者也。茍事事皆實,則必出于平庸,無以動詼諧者一時之聽,茍事事皆虛,則必過于誕妄,無以服稽古者之心。

顯然,在洪興全這里,隱含讀者已經分裂成兩個,一個是追求某種娛樂乃至情感刺激效果的“詼諧者”,一個則是注重歷史事實的真實性的“稽古者”,在嚴復與夏曾佑那里可以不分軒輊的虛構的傳言與真實的史實在此之所以顯示出一種難以調和的關系,正是由于作者設定的隱含讀者之間的矛盾——以追求真實為目標的史傳讀者與以追求娛樂效果為目標的小說讀者之間的矛盾。

在梁啟超那里,同樣也存在著求知型的隱含讀者與求樂型的隱含讀者的分裂。這一分裂甚至導致了他的整個小說文體的裂解。梁啟超在他自己寫作的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的緒言中寫道:“此編今初成兩三回,一覆讀之,似說部非說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論著非論著,不知成何種文體,自顧良自失笑。雖然,既欲發表政見,商榷國計,則其體自不能不與尋常說部稍殊。編中往往多載法律章程、演說、論文等,連篇累牘,毫無趣味,知無以饜讀者之望矣。”

顯然,為傳播政見而寫小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強烈的讀者訴求的寫作策略,正是因此,作者才會在最終意識到這種“不知成何種文體”的“三不像”作品必會讓自己理想中的小說讀者的閱讀期待落空,并因此而流露出某種失望情緒。此書最終沒有完成,雖然主要原因與梁啟超興趣思想多變的流質性格有關,但作者自我評測此作在讀者那里不會有積極的反應恐怕亦是一個重要原因。梁啟超在自知“無以饜讀者之望”之后,又頗為無奈地在緒言中表示:“愿以報中他種之有滋味者償之。其有不喜政談者乎?則以茲覆瓿焉可也。”顯然,他已經不再期望這兩個分裂的隱含讀者——一個求“有滋味者”,另一個則“喜政談”,能在這一文體中融合為一體,只好索性將他們分開來。

可以說,梁啟超強烈的政治性論說意圖幾乎完全撐裂了他理想中的小說(哪怕是政治小說)文體模型,或者說,這種文體的裂解導源于隱含讀者的沖突與失衡。可以說,梁啟超的“新小說”理想包括了一個覆蓋全民的政治啟蒙規劃,然而,當他啟用政治小說文體實踐這一規劃的時候,卻難以將整個社會的讀者群都綜括成一個完整和諧的隱含讀者,并在文體中得以充分的體現。當然,梁啟超應該也多少認識到這一點。《新民叢報》第二十號“紹介新刊”欄中推薦《新小說》第一號時說:“此編結構之難,有視尋常說部數倍者。……名為小說,實則當以藏山之文、經世之筆行之。其難一也。小說之作,以感人為主,若用著書演說窠臼,則雖有精理名言,使人厭厭欲睡,曾何足貴?故新小說之意境,與舊小說之體裁,往往不能相容。其難二也。”然而,對于梁啟超這樣的文章高手來說,藏山之文與經世之筆恐未必是件難事,以梁氏“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的筆鋒,即“用著書演說窠臼”,亦未必使人厭厭欲睡,所難者卻在于果真寫出一部如其廣告所自夸的“風格筆調,卻又與《水滸》、《紅樓》不相上下”、能感動舊小說讀者的新小說來。

顯然,小說是梁啟超們并不善于駕馭的一種文體,對于梁啟超們來說,中國傳統小說文體的隱含讀者,只作為一群淺俗文體的讀者存在于他們的理論論述之中,與他們的寫作習慣和文體意識融合無間的隱含讀者,則是一生閱讀甚而寫作“藏山之文、經世之筆”的士人讀眾(雖然這些讀者也可能時常涉獵小說,但這種閱讀并非其“正業”,因此,并不構成其閱讀習慣與文學能力的主體)。因此,即便在理論與理智上梁啟超們的“新民”計劃包括了前者,一旦真正進入寫作,后者便毫不客氣地擠壓掉了前者在文體意識中的存在空間,于是,我們看到,后者熟悉且欣賞的“藏山之文、經世之筆”便超量膨脹,結果,且不談《水滸》、《紅樓》的風格筆調之有無,即便“說部”文體亦已被捏弄得面目全非了。

這種隱含讀者的分裂與失衡在署名平等閣主人的小說批文中得到了某種清晰的折射。在小說的第三回,寫小說主人公李去病與黃克強就當時中國政治局勢展開辯論,批者在兩人的議論言語間屢下夾批曰:“青年讀書諸君想想”、“維新改革第一流人物聽者”、“讀書諸君想想”、“民間志士極宜猛省”、“官場諸公,試自己捫心想一想:李去病君到底是罵著我不成”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當李去病以激烈的言辭大罵義和團的時候,批者卻沒有加夾批曰:“請義和團諸君想一想。”顯然,在批評者的心目中,這部小說即使大部分以口語俗話寫成,其所預設的讀者有可能包含了青年學生、維新派人士,乃至“民間志士”、“官場中人”,卻絕不包含義和團的拳民們。而在李、黃二人的辯論過程中,批者又不斷地在每一段議論與見解的開始處批曰:“提論第一”、“駁論第二”……直至“駁論第四十三”以及“結論”,最后更在總批中寫道:“拿著一個問題,引著一條直線,駁來駁去,彼此往復到四十四次,合成一萬六千余言,文章能事,至是而極。中國前此惟《鹽鐵論》一書,稍有此種體段。”甚而認為此篇遠勝于《鹽鐵論》:“彼書主客所據,都不是真正的學理,全屬意氣用事,以辯服人,此篇卻無一句陳言,無一字強詞,壁壘精嚴,筆墨酣舞,生平讀作者之文多矣,此篇不獨空前之作,只恐初寫蘭亭,此后亦是可一不再了。”以至于嘆賞有加曰:“非才大如海,安能有此筆力?然僅恃文才,亦斷不能得此,蓋由字字根于學理,據于時局,胸中萬千海岳,磅礴郁積,奔赴筆下故也。文至此,觀止矣!”

顯然,觀者嘆賞,寫者落筆之時恐亦意興酣暢,可見,雖用“著書演說之窠臼”,亦可以引人入勝,只是這個“人”,卻必須是像平等閣主人這樣的善讀之知音,也就是嚴復所說的“多讀古書”、滿腹經綸學養之輩。然而,梁啟超事后卻自承此書毫無“趣味”,顯然,像平等閣主人這樣的讀者,是其政論與著作的隱含讀者,卻并非他心目中正常的小說讀者,然而,在不知不覺之中,這種讀者卻在隱含讀者意識中膨脹,最終導致了梁啟超的小說走向了文體的傾覆。

四、隱含的精英讀者

可以說,在晚清新小說家們的文體觀念中,普遍地包含著“開民智”、“變風俗”這樣的文體功能意識,同時傳統的文體層級劃分亦將小說歸入“俗”體之列,因此,“俗體”就是小說的“正體”這一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新小說家們的某種共識。然而,正是因此,盡管梁啟超們大力抬舉小說在文類層級中的地位,他們仍然會隱隱感受到來自傳統精英士人的高雅文體意識的某種壓力。即使如梁啟超,也不由自主地在推舉政治小說時漏出一句:“著書之人,皆一時之大政論家,寄托書中之人物,以寫自己之政見,固不得專以小說目之”。看來,“政論”仍然高出“小說”多多。實際上,盡管常常以“藉思開化夫下愚,遑計貽譏于大雅”之類的論調相標榜,這種來自于傳統文化社會亦來自于這些本自出身傳統士人的新小說家內心深處的精英士人型的隱含讀者意識,一直在暗中掣動著新小說文體觀念的建構。

類似《自由結婚弁言》中譯者煞費苦心的表白亦頗為常見:“統觀全書,用意平常,措詞俚俗,意在使人人通曉,易于觀感。此著者之苦衷,亦譯者所取法,大雅君子,幸勿哂之。”可以看到,盡管以廣大下層讀眾為首要隱含讀者,“大雅君子”們仍然被預設為小說的隱含讀者之一,因此,在投前者所好的同時,必定又要向后者再三致意,以冀達成諒解。與此同時,像《本館編印〈繡像小說〉緣起》中引西方小說為奧援,以比梁啟超更為夸大的辭句極力標舉西方小說家地位與學養之崇高則是殊途同歸的另一種方法:“其從事于此者,率皆名公巨卿,魁儒碩彥,察天下之大勢,洞人類之賾理,潛推萬古,豫揣將來,然后抒一己之見,著而為書,以醒齊民之耳目。”

發表于1907年的《讀新小說法》則干脆提出“小說固不許淺人讀得耶”,進而為新小說讀者提示了種種“讀法”,諸如“宜作史讀”、“宜作子讀”、“宜作志讀”、“宜作經讀”,乃至“可作兵法讀”、“可作唐宋遺事讀”、“可作齊梁樂府讀”等等不一而足,將一向被目為“俗體”的小說與各種高雅文體相比附,要求讀者“俗體雅讀”,這當然是強調小說文體自身的質素含有、或不低于、甚至優于各種“雅體”作品的質素,于是,閱讀傳統高雅文體的讀者素質亦成為小說讀者的基本素質。更有甚者,此文對讀者提出了六項基本能力要求:“無格致學不可以讀吾新小說”、“無警察學不可以讀吾新小說”、“無生理學不可以讀吾新小說”、“無音律學不可以讀吾新小說”、“無政治學不可以讀吾新小說”、“無論理學不可以讀吾新小說”。對此,陳平原認為:“倘若新小說真的需要如此深厚的文化修養才能閱讀,那么小說‘以其淺而易解故,以其樂而多趣故’的感人力量也不存在了”。然而,故作這些驚人之語,其原意正是要推翻小說一向給人們的“淺易”的印象,通過有意地抬高小說讀者能力達標線,期望使得小說成為可與傳統經、史、詩、文等高雅文體相比肩的高層次文體,從而真正獲得精英士人的肯定與認同——而不是作為一種高層作者俯就低層讀者的不得以而為之的策略性文體選擇。

由市場傳來的信息似乎也在提出類似的要求。公奴在《金陵賣書記》中傳遞的正是新小說最終顧客對于小說文體的要求:“小說書亦不銷者,于小說體裁多不合也。不失諸直,即失諸略;不失諸高,即失諸粗;筆墨不足副其宗旨,讀者不能得小說之樂趣也。”他批評當時以“開民智”為寫作目標的新小說家對小說文體的獨特要求缺乏理解與把握,“今之為小說者,俗語所謂開口便見喉嚨,又安能動人?”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認為好小說所應具備的條件,則是一向作為傳統士人看家本領的東西——“小說之妙處,須含詞章之精神”。當然,他辯稱自己所謂的“詞章”并非排偶四六之類的語言的形式,而是所謂“形容之法”——“中外之妙文,皆妙于形容之法;形容之法莫備于詞章,而需用此法最多者莫如小說。……比來海內諸同志,力矯厥弊,皆以排浮華、崇實學為宗旨,故尋常通問函件,或且不甚了了,而詞章一學,行且絕響。然果無此學,究不能顯難顯之情。飲冰室主人之文筆,夙為海內所嘆服矣,然吾得而斷之曰:實惟得力于詞章。故諸同志不欲為小說則已,如欲為之,勿薄詞章也。”

可以說,用傳統精英士人的“文心”去理解、品味以及衡量小說文體,是晚清小說文體觀念建構過程的一個重要側面。正是在這種意識之下,林譯小說才成為當時最受歡迎與贊譽的小說,而作為譯述者的林紓本人也在努力迎合乃至引領著讀者的這一文體意識。

林紓譯述《巴黎茶花女遺事》時,是以冷紅生的筆名與世人見面的,正如邱煒萲所言,這顯然是出于“不欲人知其名,而托別號以掩真”,與林氏之前寫作白話詩《閩中新樂府》,署名“畏廬子”是同一用意,作為一個傳統氣質深厚的文人,顯然并不想以小說家傳世,以致譏于同儕文人。然而到了1901年的《黑奴吁天錄》,就赫然署以真名了,而頗有意味的是,在小說《例言》中,林紓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是書開場、伏脈、接筍、結穴,處處均得古文家義法。可知中西文法,有不同而同者。譯者就其原文,易以華語,所冀有志西學者,勿遽貶西書,謂其文境不如中國也。”這是明白地要求讀者將小說當古文看了。也許正是以古文譯小說,進而以小說為古文,通過這種方式消弭了“俗體”相對于“雅體”的落差,才使得林紓終于在署名時不再以別號遮遮掩掩,而坦然地示人以真姓名了。顯然,林譯小說因其“遣詞綴句,胎息史漢,其筆墨古樸頑艷,足占文學界一席而無愧色”,而獲得了古文與小說的雙重成功。而時人對于市場效果的統計亦足以使“小說界革命”的倡導者們大跌眼鏡——“文言小說之銷行,較之白話小說為優。”原因自然是因為當時的小說讀者,主要是“出于舊學界而輸入新學說者”。可以說,正是啟蒙意識與傳統文人文體價值觀的合力造就了林譯小說的隱含讀者,并最終成功地俘獲了現實的讀者。而這些現實的讀者則反過來鼓勵與強化了林譯小說的文體意識,從而造就了中國近代影響最大、最成功的小說文體。

顯然,從這個意義上看,嚴復與吳汝綸對于隱含讀者的預設遠較梁啟超正確,而嚴、林文體的成功亦證明嚴、吳二人看似迂遠的思路反較梁啟超簡捷的規劃更切合于文化的現實邏輯。

于是,晚清小說史出現了一個非常吊詭的現象,以啟蒙下層民眾為目的的“小說界革命”最大的成果是打造出最接近于傳統的雅文體的文言林譯小說,并以這些投合精英士大夫讀者趣味的小說文體實現了對于知識界自身的啟蒙。可以說,由于雅俗分立的文化區隔,使得由雅向俗的啟蒙運動難以形成預期的效果,這種啟蒙往往成為精英知識界自身的更新與再生產,而跨越雅俗界限的文體變革運動最終成為雅文體的更新與升級。晚清“小說界革命”是如此,即令“五四”新文學啟蒙運動亦是如此。

注:

① [英]厄納斯特·蓋爾納著,韓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頁。

②③ [清]康有為撰,姜義華編校《康有為全集》第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39、1212頁。

④⑤ [清]蘇輿編《翼教叢編》卷四,《蘇輿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153頁。

⑥ [清]吳汝綸《與薛南溟》、《答嚴幾道》兩書,《吳汝綸全集》第三冊,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369、235頁。

⑦⑧ [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前言第7頁。

⑨ 《紹介新著·〈原富〉》,《新民叢報》第一號,第115頁。

⑩ 《小說叢話》,《新小說》1902年第7號,第166頁。

責任編輯:倪惠穎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BZW007)、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2008B2018)和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JA07056S)的階段性成果。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97se亚洲综合|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色综合五月|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69视频国产|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jizz在线免费播放|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欧美区日韩区| 亚洲无线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无套av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日韩欧美91|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a|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在线毛片网站|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极品国产在线| 综合色亚洲|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