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淺析中國畫的心性
◎劉小娟
“心”和“性”。戰國時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說。其后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認為心即是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宋儒亦喜談心性,但各家解說亦不一。程頤、朱熹等以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心性乃是繪畫的本性;心弱則筆墨弱,心強則筆墨強。
中國畫 筆墨 心性 禪 道
中國畫的最高目標即是意境。而意境亦是心性的體現。意境是一種發自心靈、來自靈魂的寫照。畫的法則,就是心的法則。如果是一幅上品,就不會是簡單的摹寫,而是作者心靈深處的表達。它來自于作者心靈深處,脫胎于作者的心靈深處。
禪,是指本心頓悟成佛,明心見性去妄存真,超越理念而重直覺,斬斷思慮留意當下。每一個對禪有所領悟的畫家,都可以根據自己領悟的深淺,在藝術的領域找到自己的心境。禪宗講求心性而中國畫恰恰也要講求意境,所謂意境既是畫家的心境,是畫家內心的感受通過筆墨反映到畫上的體現。筆墨僅僅是寄托和傳達情感語言的樣式,心性才是畫的重點。
禪宗的修行,是從虛、實兩方面進行的。所謂虛,是指心性;所謂實,是指思想。禪師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若要參禪悟道,第一要分清體驗與思考。在亂紛紛的思緒中,哪怕透過一絲縫隙,也要找到心性之光。就如國畫有虛有實。“虛”就是畫家要表達的意境;“實”就是畫家通過筆墨表現在畫紙上具體的形象。要透過畫面上的“形”找到“意”。覺性、佛性就是我們的心性。心性的差異性,決定了藝術風格、語言、境界的多樣性。
禪是看入本性的藝術;藝術是看入本性的禪。禪與藝術都是發現與賞識圓明本性的審美觀照。它們所共飲的是流自心靈最深處的甘泉。
中國畫論認為藝與道有著本來的聯系,所謂“藝即是道,道即是藝”,而“畫亦藝也”,故畫即是道,亦稱“畫道”。畫家能“澄懷味象”、“含道映物”、“與道同機”,其畫可達到極高的境界。中國畫的哲學核心是道,畫即是道,體現著中國畫特有的本質,也是中國畫形式美的內在依據。
道,就是我們內在的真心。道,常住不移,是繪畫藝術的本性。國畫講求道學中的“天人合一”乾坤是自然的繪畫,繪畫是再造的乾坤。天地之道,也就是繪畫藝術之道。一切生命的本體,也就是繪畫藝術最內在的本體。形,作為繪畫藝術的表象,表現它的相貌與情節。空,作為繪畫藝術的本性,體現精神與品第。表現形體時,空就是形體;表現感情時,空就是感情;表現意境時,空就是意境;表現心性時,空就是心性。
空性不離于形相而又不是形相。形相,肉眼即可見。空性,則需要智慧之眼放能見。方能看得到本性。藝術家的作用就是要給有限的形式賦予無限的精神,因此必須要看得到本性。空,本來不是有,也不是無。從某種意義上說,空也可以理解為藝術創作的心境及其在繪畫形式中的蘊涵。無論對于創作還是作品而言,空就是繪畫藝術的本身,就是心性。
筆墨對每個畫家來說是賴以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語言。這種筆墨語言由“傳移摹寫”的模仿到直抒自己的心意。時代的變化,只是畫家的“心性”對外物的感受有所不同,而作為中國畫精髓的筆墨精神沒有失去,它仍然是畫家賴以傳達自己生命信息的最佳載體,不可分離。心弱筆墨則弱,心強筆墨則強。
“筆墨”既用筆和用墨,也就是筆和墨相結合而生的線條和墨。“筆墨”技法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審美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起著決定的作用。繪畫藝術其妙處就是把握筆墨,調整筆墨與空白之間的關系。表現情形的繪畫,其筆墨恰到好處時,空既不空,無即不無;表現意境的繪畫,其筆墨恰到好處時,筆墨與空白則渾融為意,渾融為境;表現心性的繪畫,其筆墨恰到好處時,空即心、心即性,空白處會靈靈欲動。
畫家獨辟的靈境,創造的意象,都是依附于具體的筆墨語言來完成的,在中國畫意境的鋪陳和思想的傳達中,互攝互映的筆墨情結,是畫家的心靈活動的痕跡。心境的差異性,決定了藝術風格、語言、境界的多樣性。而藝術語境也不只是技術層面上的“話語”表達方式。語境中包含著心境,是心境的表現結果;而心境中又有情感語境的反應,是語境的表現過程。兩者相互交融、相互反應、相互統一。
“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然貴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棄也。得其畫而不化,自縛也。”這里由畫到心,說明繪畫、筆墨與心性的關系。繪畫、筆墨若能受之于心,出之于心,則化而不僵也。
中國畫、筆墨與心性是相互融合。相互統一的。雖然現在時代不一樣,但是我們的心對周遭事物的認知與感悟還是很深刻的。我們要悟取先人的經驗,抓住當今這個時代獨特的形神,在自己的畫面上體現自己的心性,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筆墨形式;畫出自己的藝術風格。
[1]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3]北魚,國畫與禪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6年版.
[4]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品格與意境,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8年版.
[5]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形神與筆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8年.
[6]徐復觀 ,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