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家庭美德是和諧社會的基石
◎王 玲
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包括六大基本點,而其中第一要點便是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而和諧社會的第一要素就是社會的穩定。但當下由于家庭美德不斷喪失而導致社會不穩定的現象時常出現。針對這一情況,本文通過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簡要闡述與分析,聯系實際并結合對方方小說的解讀,以此論證家庭美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這一觀點。
中國特色 家庭美德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基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涵蓋社會建設各個方面。而其中的第一要點便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該思想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努力構建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在對社會建設的不斷認識并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總結而來的理論成果。
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這一巨大的工程進展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的困難與挫折。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道德的問題。例如“瘦肉精”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微笑局長”事件等等,都令人毛骨悚然。但丁說過,“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而在如今這樣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逐利益,為了享受金錢所帶來的“幸福”與刺激,不惜傷天害理,草菅人命。窺一斑而見全豹,中國的道德現狀令人堪憂。道德建設任重而道遠!
家庭美德屬于家庭道德范疇,是指每個公民在家庭中應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與社會的關系如同細胞與生物體的關系一樣,無數個興旺發達的家庭細胞構成繁榮昌盛的社會這個生物體。因此,家庭的發展在社會的發展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相應的,家庭美德的建設又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
在當代作家方方的作品中幾乎都涉及到了道德的問題。小說《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講述的是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主人公黃蘇子在親情淡漠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從小性格孤僻。“她的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從不因她是小妹而格外照顧她,父母不因為她是家中小女而對她多一份憐愛,就仿佛她是一個多余的人。” 在大學時代美好的愛情夢破滅之后,她養成了暗中罵臟話的習慣,以此發泄內心的抑郁。工作之后,黃蘇子也曾期望擁有一份真摯的愛情,而高中時代的追求者為了報學生時代的仇,費盡心機地接近她,而后又在雞窩“琵琶坊”得到并羞辱了她。這件事像刀尖一樣刺痛了黃蘇子的心。從此,黃蘇子就變成了兩個人:白天的高級白領黃蘇子,夜晚的低賤妓女虞兮。在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進行嘗試的過程中,黃蘇子感到了無比的刺激與前所未有的滿足。而結局卻是如此的凄婉,一個撿垃圾的老頭識破了黃蘇子的真實身份,而后在威逼敲詐不得的情況下老頭殺死了黃蘇子。聽完這個故事,大家都十分驚訝,驚訝的是這個黃蘇子,為什么如此糟蹋自己?究其緣由,愛的缺失是導致她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幼年時期愛的缺失,成年時期愛情的缺失,工作中友愛的缺失。而在這一根本原因中,幼年時期家人對黃蘇子的冷漠又是一切罪惡的源頭。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阿德勒說:“在所有的心靈現象中,最能顯露其中秘密的,是個人的記憶。他的記憶是隨身攜帶,而能使他想起自己本身的各種限度和環境的意義之物。記憶絕不會出自偶然:個人從他接受到的,多得無可計數的印象中,選出來記憶的,只有那些他覺得對他的處境有重要性之物。因此,他的記憶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他反復地用這個故事來警告自己或安慰自己,使自己集中心力于自己的目標,并按照過去的經驗,準備用已經試驗過的行為來應付未來。” 黃蘇子就是這樣,成長中愛的缺失成為她永久的記憶。而在周圍冷漠的世界中,黃蘇子對愛的渴望卻與日俱增,最終在人格分裂中走向滅亡。試問:如果當初黃蘇子的父母對她多一點憐愛,如果她的姐姐們對她多一點關愛,她的人格會如此分裂嗎?她的內心會如此變態嗎?她的命運會如此凄慘嗎?當然,答案眾說紛紜。故事中黃蘇子的社會道德不斷缺失,她的家人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無論黃蘇子結局如何,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它反映了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那就是家庭美德逐漸在生活中的淡化。在這一淡化的過程中,不知出現了多少“黃蘇子”。尊老愛幼自古便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家庭美德中的第一要點,但時下八旬老人無人贍養,幼小孩童慘遭虐待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些都說明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背后隱藏著家庭美德淪喪的危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要向和諧的方向發展似乎還有很多困難在等著我們。
小說《水隨天去》是方方采訪了一個英俊的少年殺人犯后,根據案情創作的。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少年水下愛上了正處在離婚風波中的天美。天美比水下年長十五歲,按輩分是水下的姨。可是天美的丈夫三霸因為在城里賺了錢有了小三,因為小三懷了孩子便要與天美離婚。為了守住經歷了千辛萬苦才創建的家業,天美至死不離。在天美最痛苦和最脆弱的時候,是水下給予了她溫暖和愛。兩人后來成了實質性的夫妻。但這樣的愛情是違背倫理綱常的,尤其是在鄉村,天美與水下的愛情是永遠見不得陽光的,只能躲在幽暗的角落讓愛情蔓延。單純而又執著的水下為了讓自己愛的人得到財產,過上她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水下最終選擇了殺害三霸,成為了階下囚。這個故事是那么的凄婉,很難說水下對天美的愛可以稱得上是真愛,只是他的這片熱忱與執著讓人感動。在這個故事中,三霸作為丈夫,他并沒有擔負起作為丈夫的責任,而是尋花問柳,還與小三生下一子。他的所作所為并不符合家庭美德中夫妻和睦美德的要求,也是與現行婚姻法相違背的。正是由于三霸對婚姻的背叛才讓天美失去了愛的港灣,天美才想要通過其他的途徑尋求愛與溫暖。故事中最終的受害者便是水下這個不懂得真正的愛應該是什么的魯莽少年。三霸也最終自取滅亡。小說雖并未提及水下鋃鐺入獄后父母的悲痛,但可想而知,水下是家里的獨子,他的入獄對于其雙親意味著什么,那種凄楚想必人人皆知。而三霸的家人除了天美,還有他的表哥表嫂外小說從未提及,但他的家人對于三霸的死又將是怎樣的反應,想必傷痛絕不亞于水下的雙親。正是由于天美與三霸的婚姻糾紛而導致水下的隕落,導致幾個家庭的破裂與傷痛。由此可見:夫妻和睦在社會關系的平衡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與之相關聯的無數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社會的正常秩序,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方方的小說雖然屬于藝術的范疇,故事不一定都屬實,但它畢竟是作家對于現實的一種觀照。無論它是否真實,它都是作家方方對現實的藝術反映,都是根據人們的實際生活創造出來的。所以,透過方方這類新寫實小說家的作品,我們仿佛看到了現實社會中虐待兒童、虐待老人的慘狀或是因婚外情導致的兇案,以及其他因家庭美德的淪喪而帶來的無數家庭的傷痛和對社會的危害。“家”是派生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起點,與社會的穩定息息相關。而只有社會穩定了、和諧了,社會主義社會才能迅速平穩地發展。也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建設成為更加和諧的社會主義經濟強國。《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基石”的:基石比喻基礎或中堅力量。家庭美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石,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對它的重視與重建已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