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正勇
著力解決三大問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韋正勇
文化產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具有很強的擴張力和持續發展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是世界各國內涵式發展的集中體現。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黨中央科學把握國內國際形勢和文化發展規律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強國”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上來,提出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現今,文化產業發展已經打破傳統范疇,與旅游、休閑、制造、電信、交通、房地產等國民經濟產業部門正在發生普遍的滲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內容為紐帶、關聯度日益密切的龐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日益提高,成為各級政府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推進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就成了我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以四川省瀘縣石橋鎮為例。石橋作為一個鄉鎮,與眾多鄉鎮一樣,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缺乏網絡服務、動漫游戲、數字媒體、手機視頻等科技含量高的新興文化產業,也沒有其它規模較大、效益較高的影視、圖書等傳統文化產業,轄區內有一定基礎、有較好挖掘發展潛力的,就只有道林溝旅游文化和農村文化演藝團體兩個項目。
道林溝是瀘州市市級風景區。景區人文、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有22個自然景點,5個人文景點。景區自然資源以較好的植被為基礎,山高水闊,優美明凈,湖畔綠樹成蔭,湖外青山相連,綠樹掩映,湖光山色渾然一體。
農村演藝團體。石橋鎮現有紅豆、長虹等注冊農村文藝演出團體9個,涵蓋戲劇、曲藝、歌舞、雜技、魔術等多種藝術門類,目前從業人員有160多人,平均每個演出團體每年演出200場以上,觀眾達36萬多人次,年演出總收入超過500萬元。農村演藝團體長年活躍在鄉村集鎮和周邊省市縣,節目深受廣大基層群眾歡迎,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其起步、發展和壯大面臨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問題。從目前農村地區的實際來看,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對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認識不足。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向全黨明確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這對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對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至此之后,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取得迅速發展,文化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一大批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增長,一些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比重已超過或接近5%,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成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多方面的原因,在我們這些西部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卻并未受到足夠重視,廣大干部群眾仍局限于單純地發展經濟,忽視并割裂了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的內在聯系,致使文化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很多地方幾乎是一片空白。
二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十分薄弱。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地理條件、市場開發、生態環境、自身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制約和影響,文化產業發展基礎十分薄弱,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以我鎮道林溝景區為例。道林溝景區雖然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條件都很不錯,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也有一定的基礎,但時至今日,景區電力、通訊、道路交通、餐飲接待等基礎設施仍未能完全配套,地質部門探勘確認的溫泉資源也沒能得到開發,整個景區資源幾乎全部停留在待開發的自然狀態,2003年至今,每年接待游客僅2萬人次左右。從農村演藝團體來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紅紅火火”,但無論是規模、效益、管理,還是自身人員構成、人員素質、設備條件、節目質量、市場運作等,都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基礎仍然很差。
三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缺失。特別突出的是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問題。以農村演藝團體為例,近年來,國家和相關部委出臺了一些扶持民營院團發展的文件。2005年,文化部、財政部、人事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的《關于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和2008年國家發改委、文化部等九部門下發的《關于構建合理演出市場供應體系,促進演出市場發展繁榮的若干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營院團的繁榮發展。但這些政策和文件均側重于原則性的要求,宏觀指導意見多,具體扶持措施少,尤其在扶持資金和引導政策上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剛性條款,特別是缺乏專項資金支持,導致很多工作實際上無法開展,文件要求難以落到實處。農村文藝演出團體很難涉足政府的公益演出,也缺乏輿論支持和宣傳資源。國家對國有文藝團體投入了大量資金,然而到目前為止對農村文藝團隊的投入仍幾乎為零。
農村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走和發達地區完全一致的道路,必須從農村目前的實際出發,抓住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這一關鍵,著力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意識決定形態,思想認識從來都是行動的先導。針對各地實際情況,只有解決了領導層和干部思想層面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引導廣大職工和群眾,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濃厚氛圍,才能干群齊心進而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力。
二是解決政策層面的問題。要壯大文化產業,必須積極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首先應盡快制定相應的文化資源占有使用政策、財政稅收金融政策、人才分配流動政策、投資融資鼓勵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市場政策在內的各項主導政策,通過文化產業政策環境的優化來調控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是解決規劃層面的問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應著力解決規劃方面的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必須科學制定發展規劃。要求從政府層面高度重視、積極推動,同時又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保持比較理性的心態,綜合考慮一些因素。比如,社會需求如何、當地消費能力如何、經濟發展如何、人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具體確定哪些項目、項目是否有特色、項目如何定位、項目是不是有市場、投資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市場回報等等。
第二,要建設文化產業基地。產業基地的建設有利于促進文化企業相互學習,提升競爭力;有利于提高文化產品的知名度,增強市場效應,促進產品流通;有利于擴大文化產品的規模生產,降低成本支付,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三,要突出特色文化區域布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必須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著力打破當前產業層次不高、企業規模偏小、空間布局散的發展格局,要辯證審視文化發展的優勢和劣勢,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突出特色,做強優勢,贏得競爭。
第四,要立足優勢抓文化主導產業。要實施主導產業引領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出版發行、印刷復制、電影電視、文化旅游、文化演藝、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重點文化產業,推動文化領域優勢行業率先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性產業。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構建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提高科研成果轉化利用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要著力做強文化旗艦企業。要實施大集團帶大產業戰略,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競爭能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使之成長為帶動廣大中小文化企業發展的領頭羊和參與同行競爭的重要力量,實現文化企業集聚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進一步整合文化資源,培育具有行業代表性和區域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文化戰略投資者,提升文化產業的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縣石橋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