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柳
淺析中國傳統音樂對當今及未來的意義及價值
◎常 柳
我國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更有超過8000年的音樂文化史。歷史的沉淀與時間的累積為我們保留了大量的音樂文化資源。豐厚的傳統積淀是我們取之不盡的音樂文化寶庫。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人民一直在傳承著這寶貴的傳統音樂文化。可以說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就是多元文化的組合。在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也越來越向國際接軌。雖然經歷了1840年到1949年的百年文化碎片,但我們深厚的積淀還在,即使是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依然改變不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深厚意義與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傳統音樂 意義 價值 意見 評價
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擁有56個民族,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各個民族從形成發展到現在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民族的融合與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并且各個民族也在融合時期形成了他們獨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地方的特色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以及傳統音樂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在學術界大致可分為五類,分別為: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承下來的文化對當今的音樂貢獻是無法磨滅的。
在當今科技、經濟全球化,文化標準瞬時變化的時代下,中國傳統音樂的形式受到了來自國外國內各種音樂的強烈沖擊。年輕人作為文化的傳承者,越來越少的人投入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之中了。而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當今教育體系以及社會大眾對于傳統音樂的漠視,強烈的經濟文化沖擊著社會的步伐,無法讓年輕一輩的人安靜下來研究傳統文化,接受傳統音樂的傳承。
世界中,每個民族賴以存在的條件就是與其完全融合的特色文化。若失去了傳統文化的保護,那是將國之不國,民族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了。文化,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古老的民族經過世世代代沉淀而來的文化、傳統,將是這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源泉、基石。音樂文化的傳承是和諧的,是我們對歷史的肯定和借鑒。傳統音樂是在歷史當中發展遺留下來的寶貴的傳統文化財富,只有將它提高到一個足夠的層面來研究時,我們才可以看到并發現傳統音樂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從傳統音樂中看到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展現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強大基石,并從中透視出民族的獨特人文全貌。
因此,只有我們從中國民族音樂入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生動形象地解讀各個時期的傳統文化面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晶石的價值是連接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強力紐帶。中國傳統音樂綁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記憶,是華夏兒女世世代代共同的思想,是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生活寫照。固然,當我們回顧歷史當中純正鮮活的生存歷史時,會產生共同的認同感,這就是我們這個大民族的傳統文化。
如何發展,如何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的價值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穩步地發展、融合?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們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解決那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要論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價值首先得從中國傳統音樂的社會地位說起。什么是傳統音樂,它與現代音樂的差別有哪些,它有什么樣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現代音樂繼承發展了傳統音樂,現在可以看到很多音樂是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加以改變形成了與現代社會相關聯的新的音樂。可以說任何民族的音樂都是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中不斷改變發展壯大起來的,如若拋棄了傳統音樂的真正歷史地位,現代音樂更是無從談起。
中國傳統音樂的變現是非常豐富的,更為值得提起的是它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它毫不遜色于世界其他任何民族的音樂。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音樂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存在,他的影響力和傳播能力是我們不可否認的。音樂在各個民族的融合與發展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歷史作用。用一句簡單的話說,音樂是造物主為我們準備的共同的財富。
藝術沒有國界,但是藝術造就了一個民族,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傳統音樂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實現傳統音樂經濟化無可厚非,但是民族的東西必須首要保留了本民族的獨有特色才能在世界中得到承認我們的獨特藝術魅力。
現在我們的藝術家缺少的就是自我的發展,以為技藝到了多么高的水平就是變現我們民族的音樂最好的手法,這卻顧此失彼,我們都知道傳統音樂的產生發展過程是不斷發展的。我們每天都在喊,我們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我們的文化是在這5000年的歷史中不斷總結發展進步的。難道我們就不比古代人聰明嗎,難道古代那落后的經濟能造就的瑰麗寶庫我們就不能同樣造就一個我們時代的特色“傳統音樂”么?
我們不需要尋找別人創作時的心情,要想從中取得進步,就得由我們獨特的變現,變現我們時代的音樂。同一首樂在不同的時代下必須有我們時代的特色,不然傳統音樂曲會失去色彩,我們也將欣賞不到與時代相吻合的民族特色音樂。
總之一句話,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是我們面對世界各個民族音樂的一個鏡面。繼承地發展不是照抄照搬,我們需要用手中的樂器,用我們的身體表現現代人的“傳統音樂”。
最近一直在翻閱國外的民歌著作,無意間發現了國內學者袁越先生寫的一本書《來自民間的叛逆:美國民歌傳奇》。書中提到:當作者把他的愛好—民歌—告訴了幾位朋友之后,他們都用一種不屑的口吻反問道:“民歌?每次春節晚會一輪到民歌上臺我就躲出去抽煙,一看見民歌手身穿民族服裝在臺上咿咿呀呀我就惡心,民歌太俗了!”我們都知道,自英國1783年承認美國獨立到現在也不過是二百多年的歷史,美國民歌卻在這二百多年的歷史中迅速發展,融合了當地的印第安人、黑人和白人音樂的美國民歌經歷了20世紀經濟飛速發展的情境下形成了獨特的風貌。鑒于美國民歌的發展我們來想一下我們的民歌該何去何從?
民歌不需要作者,但卻不是沒有作者。民歌的作者不是坐在辦公室或者是奔跑于各個民族聚居地的音樂家、作曲家,而是實實在在的大地養育出來的廣大勞動人民。
在中國各地的圖書館內不難發現有關中國傳統音樂的各類書籍,其中記載了在這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傳統音樂”。借用一句話說:我們把民歌從一個墳墓—民間—中挖掘出來又埋進了另一個墳墓——圖書館。
傳統音樂的發展與時代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們現在無法復制幾千年前先人所做的音樂。何為傳統音樂?傳統音樂就是現在的音樂在達到可以寫進歷史并且不被唾棄的情況下給后人無盡的“精神力量”的音樂。更可以說是普通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有感而發的可以表現時代的音樂。
傳統音樂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口傳心授是最為古老的方法,也是音樂賴以進步的最初歷史。科技的發展為我們記下了精確的音樂表現卻失去了每個人的創作。我們當前要做的是把文字的傳統音樂再次放進民間不去收集,讓那些歌唱家、演奏家獨自深入民間去學習原始的音樂,民間的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不是經濟化,不是全球化,而是民族化,是自然化。回歸才是傳統音樂發展的新的春天。
歷史讓我們明白我們是個獨特的民族,5000年的歷史從未間斷過,變現了我們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更是傳統文化讓我們凝聚在了一起,縱使遠離故土也不忘自己身體里流淌的血液,也不忘曾經共同擁有的祖先。
世界會改變,國家會改變,人口會變遷,而不變的是民族的文化。一個強大的民族首先是其文化的不變與改變。不變我們種族的特色,改變了我們時代的特色。歷史證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國傳統音樂應該改變,卻不能改變我們先人留下的種種精神。有位學者說過,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所以中國傳統音樂作為歷史文化,我們需要解讀,我們需要在這強大的基石上建造起屬于當今、未來的美麗殿堂。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2] 張伯瑜《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實踐》[J].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3.
[3] 張伯瑜“中西音樂關系討論中概念與內涵的錯位”《音樂研究》[J].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5.
[4] 王新婷 金鳴娟 姚晚霞《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5] 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高教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 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