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衛蒙
大學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思路探析
◎田衛蒙
本文通過對當前大學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面臨困境的分析,指出推進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現實意義,并提出了促進二者有機融合的原則和思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藝術教育;人文教育;融合原則;融合思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隨著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按照科學化、時代化的發展要求,人文教育模式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朝著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發展,探索新路徑和新模式。藝術教育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將大學生藝術教育有機融入人文教育全過程,就成為創新、豐富、發展大學生人文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有效途徑。
在我國高校人文教育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存在的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方面,人文教育的結構性矛盾還未從根本上消除。如人文教育內容的單一、方式方法單一,人文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人文關懷不足、知與行脫節等問題,缺乏促進人文教育的長效機制,這些導致高校人文教育遠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另一方面,在當前全球性的社會道德危機與個體信仰失落的大背景下,大學人文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作為人類最后一片凈土的藝術教育領域,同樣遭到了世俗的侵擾,受到了功利化、技藝化等不良心態的影響,徘徊于審美與道德的兩難抉擇當中。
1.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審美、導善、怡情、啟智的功效,進一步增強人文教育的藝術性,提高其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人文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與藝術教育的審美性、趣味性有機融合,讓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沉浸在一種和諧高雅的人文生態中,提升人文教育的實效性。
2.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通過藝術教育構建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提升學生的藝術感知和欣賞能力、藝術表現和創造能力、藝術反思和評價能力。
3.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增強人文教育的普適性,促使人文教育工作者創新工作思路,樹立融會藝術審美的理念,掌握藝術審美的方法,提高人文教育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
1.堅持以人為本。這是大學人文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滿足學生的價值追求、實際利益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大學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彰顯人文關懷,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特長,構建兼具藝術性和德育性的培養模式,在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塑造完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堅持求是創新。統籌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科學制定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目標、途徑與內容、方式。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注重主客觀的協調統一,以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為根本,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藝術的鑒賞力,培養學生在各種不良誘惑前能夠經受挑戰。
3.堅持融合滲透。要打破傳統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間的壁壘,在人文教育中融合藝術、審美方法,在藝術教育中滲透德育精神,既避免因重技藝、輕人文而造成的道德缺失,又避免重理論、輕實踐造成的空虛無用,通過二者的融合滲透,以春風化雨的形式感悟學生、啟發學生、激勵學生。
1.弘揚民族藝術,增強愛國精神。“在對以審美為特征的優秀民族藝術的積極思辨中,人們可以發現真、善、美,領悟到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有利于培養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涵養出優秀的精神品質。”在特色鮮明、形式多樣、融民族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民族藝術中,如音樂、繪畫、戲劇、建筑等,充分體現了各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學習民族藝術的過程就成為一個開啟心智、修養身心的過程。人文教育中充分挖掘民族藝術資源,在給學生帶來高度藝術享受的同時,讓學生深切地感受祖國河山的壯麗,歷史文化的悠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2.重溫文化經典,培育民族情懷。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燦若星河,其中維系中華民族繁衍、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信念和價值觀歷久彌新,至今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位卑未敢忘國憂”的愛國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理念、“和為貴”的共處之道等等,凝聚成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近年來,百家講壇引領了一股學習文化經典的熱潮。一些高校也紛紛開設人文大講堂,邀請文化學者講學,對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黃旭東.蔡元培與中國近代音樂[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34).
[4]田定湘.永遠的民族藝術,永遠的精神植被——試論民族藝術及其社會價值[J].湖南社會,2005(6).
[5]楊叔子.經典要誦讀,詩教要先行[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
(責任編輯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