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淺談古箏左手演奏技法
——顫音
◎張 亮
古箏左手“顫音”技法是古箏藝術“以韻補聲”一個最具特色的重要技法。古箏作為弦柱樂器,“以韻補音,音韻相成”是她的藝術特性。為此,本文欲對古箏左手技法“顫音”進行簡單的分析與介紹,特對顫音、顫音的功能、顫音的種類與奏法、顫音奏法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功能 方法 規律 問題 修養
在古箏樂譜中“顫音”通常都無明顯的符號標記。“顫音”是由演奏者視樂曲的風格、內容、情緒表達,自行斟酌處理,只有在特殊和必須強調的地方才有符號標記。也因此,同一首樂曲,不同的人在“顫音”的使用上,會有很大的差異。為此,本文欲就古箏的“顫音”技法進行初步探討。
我國著名古箏教育家傅明鑒先生說過:“左手按顫技巧運用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古箏演奏者的藝術水準的高低。缺乏了左手的按顫運用,箏樂就淡而無味,失去了光彩。”
“顫音”的音響效果豐富多彩,把不同的“顫音”奏法,恰當地運用在樂曲或不同的樂段中,將會大大增強音樂的表現力。在描寫自然景色的樂段中,用了合適的“輕顫音”后,樂曲更加舒暢而優美。“顫音”的分類,就著弦力度而言,有輕、重之分,就時間和節奏而言,有持續(連續)和節律之分,此外還有輕重結合、上下滑動組合的各種“顫音”。下面是幾種常用的“顫音”種類與顫弦方法:
以腕為軸心: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各自第三關節的指肚扶弦,基本利用指和掌本身的自然重力進行顫動,音波較快,可以起到變化音質的作用。
以肘為軸心的顫弦方法:用左手食、中、無名指的指尖觸弦,整個手臂的自然重力,通過前臂、手、指下壓到箏弦上。往下按弦時用力,上提原位時放松。這種顫弦方法,產生的頻率較慢,可用于清淡、高雅的曲調。顫動時指關節不要塌陷。
肌肉緊張顫弦法:顫弦時,不管是下壓箏弦或手部上提,手腕肌始終處于緊張收縮狀態,通過肌健的振顫作用進行顫弦。這時所產生的頻率快而密,給人一種緊張感。這是河南派箏家曹東扶先生的顫弦特點。
“輕顫音”(~~)(又稱“平顫音”“普通顫音”“一般顫音”、“微顫音”) :“輕顫音”是右手彈弦后,左手在箏碼左邊15厘米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無名三指(或中、無名兩指)作垂直的起伏快速按動。
“小顫音”(符號同“輕顫音”,又稱“密顫音”、“細顫音”、“碎顫音”):“小顫音”左手按動方法同“輕顫音”,它不同于“輕顫音”的是顫弦幅度小、頻率大,常用在按音上(Fa、si或其它按音)。這種“顫音”常用于凄涼、悲怨的旋律中。
“重顫音”(≈≈)(又稱“大顫音”):“重顫音”是右手彈弦后,左手在箏碼左邊15厘米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無名三指(或食、中兩指)作垂直的慢而大的起伏按動。它有明顯的音點,音程變化一般在大二度或小三度,它是在“小顫音”的基礎上加大顫音的幅度,增加弦音的緊張感。這種“顫音”常用于激化或擴大特定的情緒、感情比較強烈的旋律中,“重顫音”隨樂曲情感的變化,演奏者的不同經常會出現快而輕、慢而輕、快而重、慢而重的多種組合變化。
“持續顫音”(符號同“輕顫音:):“持續顫音”左手的按動方法同前,不同的是左手一直在右手彈的主要弦音上,進行不間斷的顫弦動作,使旋律的骨干音不受其經過音的隔閡限制,將音波持續下去。這種顫音常用于興奮、快樂或緊張、纏綿的旋律中。
“節奏顫音”(符號同“輕顫音”,又稱“節律顫音”):“節奏顫音”左手的按動方法同前,不同的是左手的顫弦動作是有節奏地進行。這種顫音強調和延長弦音的節奏感,常用于含蓄、深沉的旋律中。
按顫:在按音的同時加以顫動,手指始終下按箏弦,保持樂曲所要求的音高,防止音的滑移。由于用力較大手指應伸直,才能有利于臂力向下傳導,同時手臂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
滑音:在演奏上滑音和下滑音的過程中,始終施以顫弦。要注意手指要伸直,才能有利于臂力向下傳導,同時手臂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
點顫:多用于速度較快的樂曲中。為了渲染熱烈氣氛,左手可在右手彈奏的同時快速猛烈地顫動1-2次,其音頭具有較強的下滑效果同時手臂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
八度顫音:有時為了加強樂曲的韻味而使用八度顫音。演奏時在高低八度兩條弦上,大指向外推,中指向里拉,兩指同時動作。依次反復多次則構成八度顫音。
初學顫弦方法,由于不能做到手、腕、肘、臂的放松,因而可能出現下列毛病:
1.上臂、前臂、手都僵直地進行上下顫動,更加嚴重者左肩聳起。
2.由于手、臂肌肉都處于緊張狀態,致使手指的顫弦方向忽左、忽右、忽前、忽后,顫弦時間極為短促。
3.當手臂提起時,手指仍不能放松對弦的壓力,使弦音不能還原,從而使弦的基本音升高。
4.在右手彈奏的同時,切忌左手突然用力抖動。這種問題多是由于左手沒有養成獨立演奏的習慣,在左手彈奏的一剎那,左手便緊張地抖動。
總之,正確的顫音方法能夠控制顫音的力度、速度、松緊,使顫弦波頻能快能慢、幅度能疏能密。只有對各種顫音技術達到運用自如,才能取得完美演奏效果。
[1]李柯.論古箏的顫音[A].音樂探索2002.3.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