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及其啟示
◎吳 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全面建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斷探索和發現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旨在促進人與生態各界和諧發展,有利于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和發展中的多方矛盾,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改革開放 生態文明建設 啟示
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新型社會形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發展觀的需要,更是生態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人類文明程度、保障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在其60年的執政中對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自然生態在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地位和作用的認知可分為兩個階段:以改革開放為節點,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前,從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這一階段的特殊歷史背景,導致黨對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自然生態在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知出現偏頗,強調人在自然界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關系;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關系,逐步對生態文明建設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索,進入了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9年至1997年,1979年改革開放中國開始快速發展經濟,1989年鄧小平同志根據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自然生態惡化之間形成的矛盾,提出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大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二階段為1998年至2002年,1998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闡述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法,提出人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從而更加科學地利用自然為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第三階段為2003年至今,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堅持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觀,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闡述表明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永不止步的精神。
1.重新認識人與生態的關系
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們走進過“人可以征服自然”的思想誤區,而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重新認識到人與生態的關系,人并不是征服者,人與生態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保障,生態系統與人類本就是一種平衡發展的關系,在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在“取之自然”的基礎上,還要注重“用之自然”,給予自然生態一定的建設和回報才有益于維系這種平衡關系。
2.推進科技創新改造,發展綠色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工業的迅速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廢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性,我們必須在傳統工業對自然的破壞中得到啟發和進行深刻反思,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傳統工業改造。加速推動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技術可以改革傳統工業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降低工業制造對生態的破壞,推進科技創新是改造傳統工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手段和必經之路。
3.建立健全生態法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人類社會文明的標志首先是法制的健全,一直以來我們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環境被污染、資源被掠奪,必須建立完善的法制約束來遏制,健全的法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另外國務院還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環境及生態的法規。雖然在中國共產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法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目前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還不健全。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探索是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民族的未來,面對資源稀薄缺乏、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矛盾,為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供有利保障。
[1]胡小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及其啟示[J].福州黨校學報.2012(03)
[2]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853.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