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睿
唱一曲紅樓
——《紅樓夢》讀后感
◎彭思睿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首,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這部小說的原作者是曹雪芹,寫于清朝時期,結合中國的傳統封建社會的文化、制度,對社會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許多研究這部作品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形成了現在的“紅學”。
紅樓夢 傳統文化
《紅樓夢》借榮國府的日常生活,以寶玉、寶釵、黛玉三人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講述了金陵四大家族衰亡的故事,展現了封建家族必將走向滅亡的結局。文章的感情基調較為凄涼,有著較高的文化底蘊。文章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結構自然而完整,語言藝術高超,是一部經典的著作。
曹公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千百年來被人們爭論著,研究著,不同的人看了之后有著不同的見解,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理解。在我的理解中,一部紅樓講盡“人生”二字,參透整個人生變化。這不單單是一部愛情小說,似乎是當時的一部百科全書。作者寫這部作品耗費數十年光陰,整部書中對于建筑、醫藥、花草、詩詞、烹調等等各個方面均有研究介紹。這部作品可以作為研究清朝文化的巨作,它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得許多學者對它仔細研究。書中體現了各種人情冷暖,看遍人情世故和官場是非,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深深研究。這部作品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提升自身的知識涵養。縱觀國內外流傳甚廣的作品大多是悲劇結尾,《紅樓夢》這部巨作也是以悲劇結尾的故事。這部小說中處處體現著生活的情景,讓我們感受夢境又感受現實,給予我們美麗,又深深地傷害了我們。
大觀園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府中人的奢侈,賈府的由盛到衰,恰恰印證了成由勤儉敗由奢。寧榮兩府的人,都等著皇糧的發放,每個人都奢侈至極,府中丫鬟都是普通百姓不能達到的標準。每個人的衣服配飾都是奢華至極,府中人盡是奢侈,其中有兩個事例最為明顯。首先,寧府秦氏辦喪時,賈氏家族全員出動,全體傭人動員,甚至是停靈七七四十九天;其次,榮國府迎賈元春省親時,造了豪華的大觀園,元妃甚至說此皆過分至極。賈府中,大興土木工程,吃喝玩樂全無節制,最后敗落的時候,賈政才明白需要節儉行事,但是為時已晚。
紅樓中滿紙盡是人生事,處處體現人情冷暖。寶玉說自己最不喜歡的對子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里卻盡是人生。小說中提到了大人物與朝廷和官員的交際,家族和睦紛爭的情況,底層人民則是趨炎附勢,努力向上,這里面全是世俗人情。寶玉應該是我們大多人年少時的模樣,衣食無憂、叛逆、抗拒,在成長的過程中卻發現,這些東西全是我們不能抵抗的人生。看完紅樓,看到他們的人生經歷,又想到自己的叛逆時光,總是覺得人生的凄涼,自己的某些幼稚執拗。也許,在這書中我讀懂了別人的心酸,讀懂了自己的悲涼。但是,讀罷,自己也是更加努力,更加上進,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機會改變這一切。
《紅樓夢》里充滿了悲劇的愛情故事。林黛玉是一個特立獨行、叛逆、孤僻、卓爾不凡的人。正是這樣一個性格造就了她孤獨的命運和悲劇的結局。寶黛二人正是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他們向往自由,封建社會要求追名逐利。在這樣的封建禮教的破壞下,他們付出了血的代價。他們的悲劇愛情是黛玉那清高的,無法融入社會的悲劇性格和命運的寫照。
寶釵從小錦衣玉食,接受了最正統的封建主義教育,有著古代女子的美德。她的行為舉止從來沒有超出封建禮教的束縛。她正是這封建社會中的可悲的人,受到別人的支配,被教育左右著自己的想法。她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只知道服從孝道,只知道夫妻尊重,一生都在麻木地、循規蹈矩地按照傳統活著。寶釵的一生都沒有選擇的自由,服從于家族的安排,服從于封建禮教。她也向往美好的生活,在母親將她嫁給已經呆傻的寶玉時,她沒有反抗,只是含淚接受了。因為她這一生都在學習要順從,她只能任由自己的悲劇發生。寶玉出家時,寶釵仍然是過著被束縛的一生。寶釵是那么年輕,命運只能掌握在別人的手中。同樣,寶釵成為了封建制度下的又一個犧牲者。
想當初,寧榮兩府風光無限,繁華至極,最后白茫茫一場空。府中人曾經穿金戴銀,住著豪華的房屋,有著無數仆人,誰會想到最后一無所有呢?他們由盛到衰的過程讓人深刻反思。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他們的貪婪,總是想著不勞而獲,總是想要向上攀登,趨炎附勢,最后進入了深牢里。府中男女從沒權利來掌握自己的幸福,黛玉氣質不凡,飽讀詩書,最后只能憂郁而死;寶釵穩重、大方,精通詩詞歌賦,最后只能孤獨終身。這些紅樓兒女,散了,去了,最后只能落得一場空。
紅樓夢里處處體現著悲劇的情節,家族敗落、愛情失敗、仕途不順等等,都是一步步地在走向沒落,中國古典小說中少見這種悲劇結尾的故事。《紅樓夢》中塑造了完整的悲劇故事情節,塑造了各種悲劇人物形象。各個學者都在研究紅樓夢的百科知識,形成了今天的紅學研究。這是一部諷刺現實生活的小說,深刻地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黑暗以及貴族的奢侈生活。《紅樓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小說巨作,是我國歷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作為我國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深刻研究。
(作者單位:長沙市長郡中學)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