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正勇
瀘縣農村文藝演出團體發展狀況及對策思考
◎韋正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號召文化工作者“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瀘縣農村文藝演出團體獲得了發展機遇,文藝演出團體逐年增加,至今已形成一個寵大的演出團隊,涌現出了如德高演藝公司、長虹歌舞團等一批文藝演出的典型,在繁榮農村演出市場,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繼承和發揚傳統民間藝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主力軍,構建城鄉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當前,我縣文化市場發展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在農村,特別是在邊遠的農村群眾生活中,文化貧乏,文化空白點較多。從根本上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需要國家加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外,更重要的要發揮基層演藝人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農村演出團體來源于民間,成長于民間,服務于民間,長年活躍在鄉村集鎮,他們的演出不僅覆蓋了瀘縣及瀘州,而且在云貴渝陜等地一些鄉村也受歡迎,贏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們補充和滿足了國家大型團體難以保障的農村市場需求,是一支不在編、不吃皇糧、數量可觀的文藝演出大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統計,瀘縣現有農村文藝演出團體近100個,從業人員近2000人,年演出2萬多場,年演出總收入5000多萬元。觀眾達200多萬人次,在全縣農村演出市場的占有率達95%以上,每個農民年均看上2場。
2.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要途徑。首先,瀘縣農村文藝演出團體中95%的演藝人員都是農民,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要力量。其次,農村文藝演出團體是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要渠道。由于改革開放,瀘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長,主要集中在建筑業、加工業、社會服務業等領域,而農村文藝演出團體的發展,走出了一條以非物質生產方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新途徑。
3.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借鑒。當前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一方面是通過經營性事業單位的轉企改制,發展具有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另一方面是大力發展民間民營文化團體,形成以國有文化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農村文藝演出團體是瀘縣演出市場的主體,他們長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編排演出內容、制定演出價格,以靈活多樣的辦團方式、特色鮮明的地方風格、充滿生機的經營機制、不畏艱苦的創業精神等優勢,贏得了市場和觀眾,農村文藝演出團體的成功經驗對國有院團的改革與發展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和借鑒。
1.扶持政策難以落實。近年來,國家和相關部委出臺了扶持民營院團發展的文件。如《關于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和《關于構建合理演出市場供應體系,促進演出市場發展繁榮的若干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營院團的繁榮發展。但這些政策和文件均側重于原則性,宏觀指導意見多,具體扶持措施少,尤其在扶持資金和引導政策上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剛性條款,特別是缺乏專項資金支持,導致文件難以得到落實。
2.生存條件艱苦,發展非常困難。農村文藝演出團體大多在鄉村流動演出,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生存環境非常艱苦;缺乏吸引各類文藝人才的條件和實力,演員新陳代謝供需不暢,演出人才匱乏和人才培養機制缺失并存;缺乏創新節目,節目更新困難;缺乏經營管理人才,家族式的粗放式管理較為普遍。
3.社會認可度不高。社會對農村文藝演出團體的認識停留在“清吹”“演出隊”的層面上,演出團體數量多,但規模小,節目標準低,難以形成品牌效益和發揮產業規模效益。農村文藝演出團體在演出接待、演出價格甚至人格的尊重上,缺乏起碼的公平,很難涉足政府的公益演出,國家對國有院團投入了大量資金,而到目前對農村文藝演出團隊的投入仍然為零。
4.文化管理部門管理難度大。在瀘縣100多個農村文藝演出團體中,取得演出許可資格的團體只過半,增加了管理難度,主要原因:一是演出團體都分散在農村各個角落,覆蓋面廣,演出不定時,演出價格高低不等,管理自然困難;二是按營業性演出團體的標準辦理許可證,一部分團體在資金、設備、演出人員資格等方面達不到規定要求,無法辦理相關手續;三是演出團體人員不穩定,有時有演出臨時拼逗一起演出,群眾常常稱為“逗逗班”。
1.政府應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向農村文藝演出團體傾斜。與國有院團相比,農村文藝演出團體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為體現社會公平,不能把政策僅僅停留在使農村文藝團體享受與國有院團同等待遇上,更要制定向農村文藝演出團體大幅傾斜的優惠政策??h、鎮財政應設農村演出團體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獎勵優秀農村文藝演出團體,培養優秀文藝骨干,培養經營管理人才,提供器材設備支持,組織農村團體調演活動等。設立公益演出,保證農村文藝演出團體的生存和提高演出水平。
2.允許農村文藝演出團享受文化體制改革相關優惠政策。群眾“看戲難”的問題尚未解決。要解決這個問題,僅把眼光局限于少數國有院團是不夠的,只有充分發揮現有農村文藝團體作用,為它們提供必要條件和寬松環境,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文化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文化藝術生產力,重點是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發展壯大文化產業。農村文藝演出團體本身已經成為農村演出市場的重要主體,應享受文化體制改革中制定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壯大農村文藝演出團體實力,才能推動農村演出團體的發展。
3.規范農村文藝演出團體行為使其合法化。縣鎮文化部門要為演出團體辦理演出手續,對無演出資格的團體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向規范化合法化轉變。要加大農村文藝演出團體管理,逐步規范演出行為和演出市場,倡導演出團體多出精品,取締一些低級庸俗的劇目,加強演出團體演藝人員學習,制定農村文藝演出團體管理激勵機制等。
4.文化部門對其加強藝術培訓。文藝演出團體其人員演藝素質、技能參差不齊,演出質量不高。為此,文化主管部門應加大演藝人員的業務培訓,主要對演出團體的作品創作和演技培訓,鼓勵其挖掘優秀民間民俗藝術,從根本上解決演藝人才匱乏和演出質量較低的問題,使其達到專業演出團體的水平,為群眾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
5.創新農村文藝演出市場新模式。依托縣演藝中心創新瀘縣農村文藝演出市場的新模式,為演出團體贏得了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演出團體以此為契機,在縣演藝中心的指導下,可成立演藝分中心,盤活演出市場,互相交流,整合資源和演藝人員調配,同時引入有一定水準的藝術人才參加到演出團體中,借鑒先進的演藝團體管理和市場運作模式,提升演出團體的演出質量,向外延伸和發展演出市場,逐步壯大演出團體的規模。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縣石橋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