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振龍
淺析戲劇的文學性
◎邰振龍
我們從我國當代話劇發展的整體趨勢上看,創作者更多的是注重話劇的劇場性,而對其文學性的關注度比較弱。在后現代文藝理論思潮的影響下,戲劇的文學性無論是內涵還是其文學性的程度都與以往不同,面對戲劇,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其文學性。本文就戲劇的文學性進行了探討。
戲劇 文學性 關系
文學性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從字面意思上不難理解,但是真正的文學性并非一般人所能夠掌握。首先,文學性第一次是由俄國的形式主義學派的羅曼雅各布森提出的。他指出,文學是獨立的,文學作品應當不依附于其他任何形式的載體,并且應當能夠抵御非文學形式的吞并。照現在看來,這種文學性指的是一種純粹性的文學的意義而并非和文學相關的其他形式的內容。舉例來說,就是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文學的文字、技法、修辭等等而并非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品的政治意義。但是很明顯的是,這種形式主義的觀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是難以站住腳的,因為文學作品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這樣純粹的文學理論非常容易被各種千變萬化的文學創作所消解。國內的文學更是這樣,從1940-1980年代的作品來看,文學作品的政治化傾向非常的明顯,政治因素大量地滲透到文學作品中,我國1980年以后,由于改革開放的開始,文學作品又加入了商業化的成分,文學作品有的開始主動進行商業化運作,有的被商業化的浪潮驅動,被動地做出了改變。就目前國內外的創作形式來看,這種雅各布森提出來的純粹文學性過于純粹了,而且是沒有活力的,僵化的一套思想,因為他們認為文學性僅僅是文學文藝技法的集合,如語言節奏,段落結構,敘述方式和修辭手法等等。脫離了文學作品的真實價值而過度地著重于技巧本身。
發展到1990年代,受到了解構主義的影響,許多人將注意力投向了文學文本之外的世界和因素,后現代主義也使得原本的文學化“泛文學化”了,正式一些帶有著文學文字因素的東西也稱為文學性,文學性脫離了文學本身而成為了一個非常靈活的概念,實際上文學內部的機制和一些必要的組成便不再完整,泛文學化的最終結果便是去文學化。
中國大陸對于中國國內已經擁有的戲劇作品,是否具有文學性的相關探討起步得很晚,雖然至今也有了30多年的時間,但是對于中國戲劇作品的文學性仍然非常的難以界定。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國大陸的戲劇作品從建國以來甚至建國以前都有著世俗化的傾向;第二,中國的戲劇,尤其是小劇場演出的話劇一直和文學作品保持著相關但又不親近的聯系。中國的戲劇作品文學性難以界定,雖然受到了世俗因素的影響,但是更加本質的問題在于對于文學性一詞的準確把握。因為由于世俗的影響,一些關于經典的文學性的性質已經在戲劇作品中很少出現了,而且,由于文學性的概念受到了寬展,許多其他的形式,如果牽強賦予文學性,也是沒有錯誤的。當今文學性已經不再是一個非常明確、清晰、有利的概念,因為文學理論如果過度的進行寬展,過度的減小自身和其他領域的分割,并模糊和其他概念的界限,那無異于證明自身的不存在性(伊戈爾)。后現代的價值觀是十分主張文學向非文學進行擴張的,關于這個問題,兩個極端的主義:形式主義和解構主義,都是片面的,對于作品的文學性需要進行多方面理論的綜合,因為畢竟文學性不再具有一個非常嚴格、科學的規范形式,而是更加傾向于一種對于讀者的感覺,因為畢竟文學作品的本質也在于此。
另外,需要明確的是,戲劇所蘊藏的文學性和戲劇的美感不是有必然聯系的。換句話說,文學性豐富的戲劇,并不一定要有著一些唯美的描述,對于悲劇故事的描寫,同樣能夠體現藝術作品的文學性。因此我們對于文學性參與戲劇的內容,應當有著全新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因為讓文學性參與戲劇作品考驗著作者的想象力,無論什么技法的加入,如陌生化描寫,讓人對于熟悉的事物產生神秘的感覺,或者一些戲仿技法,甚至一些平淡的描寫等,都是作者想象力的體現。對于戲劇的文藝性的不斷泛華,我們應當用開放的眼光對待,因為畢竟這是戲劇和文學性的一種發展,其中體現的是戲劇的想象力和作品的詩意。
總之,對于戲劇來說,并不排斥文學性,文學性與劇場性可以相輔相成,戲劇的底本劇作,并不是狹義的文學,也沒有必要變化為文學,文學與戲劇之間是相同的,他們都要通過塑造形象、創造意境來進行意蘊的表達,他們之間是重合的,不但有交叉,也有共性。在面對戲劇的劇場性和文學性時,不能因為要強調劇場性就以犧牲文學性為代價,二者是協調一致的,缺一不可。同樣,也不能因為過分的強調戲劇的文學性而犧牲了其舞臺性,一部有水平的戲劇,不僅是可以用來讀的,也是可以演繹的,這樣的作品才能稱作是上乘之作。
[1]田希波. 從前景化看戲劇的雙重性在翻譯中的再現——以話劇《茶館》兩個英譯本為個案[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4,01:102-107.
[2]滑靜. 從劇本創作的文學性看淮海戲的發展——以《皮秀英四告》《皮秀英》及《豆腐宴》為例[J]. 藝術百家,2011,02:188-190.
[3]涂慧. “文學性”與“演劇性”的融匯——從《當代英國及愛爾蘭戲劇指南》看戲劇史寫作[J]. 外國文學研究,2011,01:159-162.
(作者單位:撫順市藝術研究所)
(責任編輯 張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