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蒼翠,泉水淙淙,藍天白云下,海拔2300米的海雀村,一幢幢青瓦白墻的新民居被青山環繞。
這就是曾經“苦甲天下”的貴州省赫章縣海雀村。去年,該村森林覆蓋率達71%,人均糧食占有量31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468元。
“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上矮矬挫。”這首當年的打油詩,生動地記錄了海雀村曾經的貧困。海雀村位于云貴兩省交界,海拔2300米,是貴州省一級貧困村。過去,村民因為吃不起飯,就想有更多的勞動力,不停地生,有了更多的勞動力,地更加少了,便墾山,結果造成了水土流失,洪澇災害不斷,自然是越墾越窮。生態的脆弱,令村中不少老人記憶猶新。整個村莊,看不到幾棵樹,大晴天,稍微有點風,就會黃沙四起;一下雨,泥沙俱下。
常年的水土流失,使海雀村原本就不肥沃的土壤更加貧瘠。800人的村莊,耕地多達2900畝,可糧食產量極低。“春種一大坡,秋收一小籮”,當地人這樣形容。
1988年,該村的森林覆蓋率不到5%,農民人均純收入33元,人均糧食占有量僅為107公斤。
海雀村怎么辦?把生態治理放在首位!種樹的重要意義,對當時的海雀村不言而喻。
為了讓村民種樹,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文朝榮不知開了多少次會,走訪了多少戶村民。1987年冬天,文朝榮帶領著200多名青壯年開始種樹。村里原來光禿禿的30多個山頭,全披上了“綠裝”。1995年,海雀村獲得了“全國綠化千佳村”稱號。
如今,海雀村的12800多畝森林,成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據估算,該村林場的價值超過4000萬元,人均林木經濟達5萬元。
成片的森林不僅留住了水土,還通過木材、松子等產品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海雀村第一黨支部書記詹以香介紹:“去年村里僅賣華山松樹子,戶均就增收500多元,有的超過3000元。”
依靠科技向土地要糧,文朝榮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給玉米苗覆上了地膜?,F任村主任文正友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年秋收時的景象,“全村各寨的老老小小,站在覆蓋了地膜的玉米地旁,大家做夢也沒想到,一塊地覆了一層薄薄的地膜后,產量竟能增加幾倍?!?/p>
要致富,必須有好的產業發展路子。
近年來,海雀村先后發展起了中藥材和畜牧養殖,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他們的組織化程度和經營意識也逐步提高。目前,該村近90%的家庭搞起了養殖,僅此一項,每年就能增收257萬元。王國友、吳天明等幾戶村民靠養殖,一年收入超過了5萬元。
此外,村里還種植了馬鈴薯,畝產達到4000斤,種植優質核桃650畝,新發展紅花種植500畝。
一些村民還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子。2007年苗族小伙馬金學組織海雀村19位村民,參加“多彩貴州”舞蹈大賽,獲得原生態組銅鼓獎,后來他成立了大遷徙歌舞團,頻繁的外出演出,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還加強了海雀村與外界的聯系。與此同時,村里每年還開展農村職業技術和手工業培訓,全村勞務經濟收入達到了292萬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