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教育,除貧困”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長期堅持的扶貧理念。近十余年來,學校通過對口幫扶、跨區域合作、委托管理、合并管理、遠程共享、接收“留學生”、培養優秀校長優秀教師等多種途徑,在教育扶貧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人大附中在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教育扶貧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與嘗試,在近十余年的時間里持續不斷地付出,無私奉獻、攻堅克難,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教育扶貧的有效模式,使眾多教育薄弱地區薄弱校、眾多校長教師學生從中受益,堪稱學校履行社會責任、實踐教育扶貧的楷模。
一、對口幫扶內蒙古。2012年12月,學校派出專家赴鄂爾多斯對500多名中小學校長培訓;2013年7月,派出專家赴興安盟對200多名中學校長培訓。2013年3月和2014年4月,在人大附中和北京教育學院培訓內蒙古兩批中學校長,共計300余人次。吸納內蒙古興安盟、通遼、鄂爾多斯等地校長到人大附中創辦的雙卓校長培養基地培訓。將人大附中“慕課1+1”課堂通過網絡傳送至內蒙古土左旗二中等鄉鎮初中,取得突出成效。
二、外派管理教學骨干。從2003年向河南新密派出干部開始,人大附中陸續向北京周邊學校輸送幾十位優秀干部和教師。校長劉彭芝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直接派去組織打魚的人。優質學校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好方式是培養、培訓大批優秀校長和優秀教師。這是人大附中教育扶貧的核心理念。
三、提升教育薄弱地區薄弱校辦學水平。2002年,學校與河南省新密市政府合作,無償創辦“人大附中鄭州分校”,經過八年苦心經營,該校已成為當地的一所優質學校,并于2009年更名為“新密中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2005年與延慶永寧中學結為“手拉手”對口幫扶學校,2007年永寧中學掛牌“人大附中延慶分校”后,學校選派11名骨干教師赴永寧支教,2012年該校高考創造了70名學生參考56名學生考過本科線的奇跡;2007年與寧夏六盤山高中結為友好學校,該校每年派出8名學生到人大附中“留學”一年,其干部、教師也定期到人大附中參加各種培訓活動;2011年與貴州畢節民族中學締結友好學校,幫助畢節試驗區發展教育;2013年11月共建恒大皇馬足球學校,幫助其提高教學水平,這是人大附中教育扶貧的一項新嘗試。
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2006年7月,學校發起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通過網絡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4257所學校,直接惠及6200多萬師生。
2013年9月,學校與內蒙古、河北、廣西、重慶、北京郊區的13所鄉村學校開展雙師教學試驗,人大附中優秀教師的優質課堂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展現在這些鄉村學校的師生面前,成效顯著。
五、培訓優秀校長優秀教師。2009年4月,學校成立中國基礎教育卓越校長卓越教師培養基地,劉彭芝任基地主持人,現已開班兩期,240余名校長學員參加了培訓,開展了多種研討活動,充分發揮了教育家辦學的輻射作用。
2010年至2012年,人大附中連續承辦國培計劃中小學骨干教師研修項目;2013年繼續承辦國培計劃高中數學種子教師高端研修項目,種子教師項目將持續一年,培訓各地4800名基層教師。
2008年5月,人大附中啟動“百名體育教師培訓工程”,培訓來自陜西、山西、青海、新疆等12個省和自治區的100名鄉村中小學體育教師;2012年8月,人大附中“三高足球訓練基地”與延安市達成結對幫扶足球戰略合作協議,幫助當地發展體育教育。
六、接收“留學生”。從2002年開始,陸續接納了來自四川、貴州、寧夏、內蒙古等中西部地區和北京城鄉的幾百名“留學生”,最多時一個學期達300余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