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 進
強化電視主題報道新聞表達的“五條要領”
□ 文/周 進
長期以來,電視主題報道作為我國電視新聞一種重要手段,在傳播主流新聞、引導社會輿論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發揮了特殊的作用。當前,如何擔負起主流媒體在宣傳思想工作中應有的社會責任,是擺在電視新聞人面前一道嚴峻的課題。作者由此提出創新主題報道的“五條要領”。
電視新聞 主題報道 要領
要讓主題報道擔負起在宣傳思想工作中所承載的社會責任,迫切需要回歸新聞本質,對其話語表達體系進行融合創新。具體來說,節目操作應重視“五條要領”。
1.既有新聞敏感,也要整體推動。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以及Graph Pad 5 進行統計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OS及TTR,組間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生存資料單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Cox多因素模型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為0.05。
新聞人要有一根敏感的神經、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將主題報道做大做強的本領。以央視春節推出的“家風是什么?”為例,節目之所以能引起輿論場熱烈反響,除應時應景外,它還觸碰了社會人心的一個痛點:就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出現較嚴重的道德滑坡。家風與社會風氣、黨風、政風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引起央視新聞人的高度關注,于是便有了從大年初一到初八“新聞聯播”頭條播出的“海采”節目“家風是什么?”不僅如此,該節目還整體推動,分別在“朝聞天下”“共同關注”等其它黃金時段中播出加長版,在“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客戶端上及時與網友互動,形成強大的報道聲勢。
2.既有結論表達,也要過程展示。
據調查發現,鄉村女教師在教育目的、學生、課程、教師角色四個維度的信念得分均略高于鄉村男教師,而男教師在教學信念方面的得分略高于女教師。從整體來看,男女教師的教育信念在五個維度上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說明其沒有性別差異。
中國是航運大國,世界10大港口中,中國占據8個席位。2017年,中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0億噸,比上年增長6%;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8億標箱(TEU),比上年增長8.3%。2017年,外籍船舶靠泊中國港口數量超過28萬余艘次,是1994年的5倍以上,而國際航行船舶燃油平均含硫量高達2.6%~3.5%,是車用柴油的3500倍,船舶燃油質量遠遠落后于陸上機動車燃油品質。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2年,船舶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占當地排放總量的12.4%和11.6%,2015年分別上升到25.7%和29.4%。
主題報道中的過程展示與結論表達缺一不可,同樣重要。記者的每一次主題采訪,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次社會調查或民意調查。新聞人的使命不是最后拿出一個調查報告、統計結果,而是通過屏幕、版面,將調查的過程生動有力地呈現,把編輯部的觀點、結論“藏”在報道里面,讓觀眾自己去感受、感知、感動。
開裂事件后對行走齒輪熱處理工藝進行調查,其采用滲碳后降溫淬火路線,行走齒輪工藝硬化層深3.0~3.5mm,滲碳溫度940℃,強滲碳勢1.10%,擴散碳勢0.72%,滲碳后降溫到820℃均溫后淬火,油溫60℃,在油槽冷卻時間為0.5h,回火工藝為160℃保溫4h。
央視專門制作了“海采手則”,對采訪及制作過程都做出剛性要求:首先,采訪是隨機的,杜絕任何擺拍;其次,回答是即興的,是第一時間反應且沒有標準答案;最后,攝像要肯花笨功夫去跟拍捕捉被采訪對象的“不加思索”;對一些閑來之筆不輕易掐掉,選擇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被網友們熱議為“神回復”的“我姓曾”“隊被人插了”,就是在這種編輯思路指導下產生的。雖然也有網友對此不屑和吐槽,但節目取得轟動性傳播效果不可否認。
超聲霧化法原理是利用對霧化噴嘴的改造,通過振動管產生的超聲波起到破碎液滴的作用。產生2~2.5 MPa的超音速氣體和80~100 kHz的脈沖頻率,最終形成104~105K/s的冷凝速度。[4]
3.既有典型宣傳,也要社會感動。
與其它體裁的新聞報道一樣,電視主題報道更要追求可看性、吸引人,在形式上出新,在效果上出彩,才能真正實現有效傳播。所謂“硬新聞的軟著陸”“軟新聞的硬播出”講的都是這個道理。讓新聞報道生動活潑的手段有很多,比如:概念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細節化,多嘗試伴隨式采訪、互動式體驗、探訪式報道等等。
主題報道時常要與各種典型打交道,而典型宣傳也是主題報道由此及彼、以點帶面的好辦法。典型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首先應該具有時代特征,特性中蘊含著時代共性。第一,人物必須有故事,有值得稱道的特殊經歷;第二,主人公的經歷和其精神品質并非個別現象,應具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第三,人物有思想,最好還有個性化的語言及表達。找到這樣的典型后,記者還要以多種電視化手段多角度呈現,力求報道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
4.既有規范莊重,也要生動活潑。
央視“出彩人生”系列主題報道中,《廖智:鼓舞人生》這期節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它講述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雙腿和女兒的舞蹈老師廖智的故事,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廖智走出了心靈的陰霾,重返舞臺。看完這檔節目,觀眾為她的堅強、善良喝彩,在感動、感慨中,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廖智,而是在災難中互幫互助、堅強不屈的中華兒女。
5.既有創意傳播,也要融合傳播。
“要獲取最新資訊,您還可以登錄我們的官方微博——央視新聞。觀眾朋友再見”。“新聞聯播”這句結束語電視觀眾現在已耳熟能詳,這句話,其實正是當前傳統媒體大力探索融合傳播或者叫渠道創新的一個縮影。
從央視到省級衛視再到地方臺,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已從過去的信息加工、新聞生產環節延伸到新聞接收、社會化互動、品牌推廣等領域。一些電視新聞和欄目還上線了自己的新聞客戶端,以便更好地整合、集納、推送信息。這些平臺和手段,都是主題報道可以借鑒運用的,比如:利用微博微信平臺,進行主題報道的選題征集和確立,對主題報道的采訪過程進行視頻宣傳、預告預熱,播出后還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進行觀眾意見反饋。
只要準確把握主題報道的定位,讓報道回歸新聞本源,充分利用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的屬性進行話語表達,增強可看性、互動性,電視主題報道一定會深入人心,大有作為。
(作者是南京廣播電視集團主任編輯、主任調研員)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