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宇峰
《伊犁晚報》:防范虛假新聞如何定制度、有重點、求實效
□ 文/張宇峰
這些年,《伊犁晚報》在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杜絕虛假新聞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嘗試,取得不錯成績。本文作者結合《伊犁晚報》的做法,對如何加強防范虛假新聞提出了一些建議思考。
防范虛假新聞 職業道德 制度 伊犁晚報
首先,要求采編人員在主觀上不造假。伊犁晚報社每年對采編人員進行系統的教育,以一年為一個學期,兩周組織一次學習。每年的第一課,一定是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強化防范虛假新聞的意識,落實防范虛假新聞的制度與機制,確保不因為虛假新聞的出現而有害黨的宣傳工作。這最重要的一課,往往就由報社總編輯或邀請宣傳部門領導擔綱。
其次,教育采編人員強化防假意識。一是利用每周日的采編業務學習時間,通報全國新聞媒體發生的各類虛假新聞的處理情況,以引起采編人員警覺,深刻吸取教訓,并舉一反三,反省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增強把關意識,提高把關能力,力求在自己所負責的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稿件,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造成虛假的疑點。同時不盲從,重求證,確保自己環節不出現任何可能發生的錯誤。二是讓采編人員現身說法,剖析以前采編工作中出現過的問題,談認識,說教訓,聊看法,講心得,使其他采編人員通過身邊實例,吸取教訓,強化防范虛假新聞的意識。
再次,提高采編人員防范虛假新聞的能力和水平。這是三個環節里最重要的一環。《伊犁晚報》一直把加強采編人員的把關能力的培養與鍛煉作為業務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報社采編人員人手一本《新聞采訪學》《報紙編輯學》,常年訂閱《咬文嚼字》雜志,同時注意收集各方面資料,例如《全國報紙編校質量評比認定細則》《全國“堅決制止虛假新聞報道座談會”綜述》《新聞稿中易錯字詞百例》《如何預防新聞官司》《新聞報道的常見差錯及其處理》《新聞失實的原因、表現以及避免》《如何加強新聞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建設》《新聞發稿中的易錯字》《消除報紙差錯的25種辦法》,以及歷年全國出現的典型的虛假新聞案例等等。詳解新聞報道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現問題,使采編人員一遇到此類問題就加倍提高警惕,以提高實際把關能力。
一個報社,要讓人才各盡所能,各行其是,一切有序進行,就必須有一個系統完善的規章制度做保證。伊犁晚報社具備較完善的新聞從業各種規章制度,人手一本采編手冊,其中包括《伊犁晚報編輯工作手冊》《伊犁晚報記者工作手冊》,供采編人員學習,一切新聞采編活動,按手冊執行。內容翔實,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另外,還制定了一整套的業務工作制度,如:《采編工作流程》《伊犁晚報防范虛假新聞制度》《伊犁晚報記者職業道德規范》《伊犁晚報關于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規定》《伊犁晚報社稿件送審制度》《伊犁晚報報紙編校一審二審差錯責任追究規定》《伊犁晚報本報好新聞評選制度》等等。
關于報紙出版程序把關的做法,各報根據實際情況,都有相應適合自己需要的把關辦法,而且都形成了相當嚴格的制度。《伊犁晚報》在這方面,要求更加嚴格。其一,實行“五審四校”制度,“五審”即:稿件要經過有關部門審查——一審;主管記者的主任審查——二審;主管編輯的主任審查——三審;主管編委審查——四審;值班編委審查——終審。“四校”即:記者對自己提供的文本稿件要核實校對——一校;編輯在對稿件進行修改后上版前對小樣進行校對——二校;編輯在出大樣后進行整體校對——三校;編輯出清樣后交校對人員再進行校對——四校。
同時,在這個制度基礎上,對不同的環節,確定不同的把關重點,比如主管編輯的主任,主要負責全版文字的把關,主管編委主要把好稿件及版面的政治導向關,對稿件版面位置的安排、標題修改、重要稿件的審讀、言論稿件的審讀等。這樣做,使各環節各有分工、各有側重、各負其責、目標明確,同時又使得各環節互為相承和補充,全面封堵差錯出現的各種可能。其二,《伊犁晚報》為踐行開門辦報的要求,從社會上聘請具有較高文字修養、熱愛新聞事業的同志為報紙第一讀者,建立“第一讀者室”制度。每期報紙付印前,讓這些同志逐版閱讀,找出差錯,提出意見和建議,由值班編委認定后,由值班編輯統一修改。其三,設立有獎評報制度,報紙見報后,對讀者針對當天報紙找出的差錯,認定后對該讀者進行適當獎勵,獎勵費用由采編責任人承擔。制度的實行,也促進了采編人員更進一步加強責任意識,提高防范能力,力求杜絕在自己的環節出現問題。
制度再完備、機制再健全,由于工作是人在做,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了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吸取教訓。加大獎罰力度,是落實制度和機制的一個非常手段。伊犁晚報社前些年,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獎也獎不了多少,罰也罰不了多少,所以,部分責任心不強的采編人員沒有從自己或他人犯的錯誤里吸取經驗教訓,以至于錯誤不斷。隨著《伊犁晚報》近幾年經濟條件好轉,報社加大獎罰力度。受獎的,讓人看著眼紅,受罰的,讓自己覺得心痛。實踐證明,這樣的方法收效很好。
其一,制定嚴格處罰措施,加大處罰力度。每天的報紙,由專門閱評部人員閱評,對出現的各種差錯,按報社已有規定扣罰,對稿件和版面差錯逐一追究。對重大錯誤除進行經濟處罰外,再進行通報批評,嚴重的調離采編崗位,甚至勸退、開除,違反刑律的由司法部門追究。比如,報社曾對三名抄襲網絡新聞的記者予以除名。另外,對出現等外版、等外稿及以上嚴重錯誤的采編人員,取消當年先進評選資格,取消赴內地學習、參觀、采訪的機會。
其二,對做得好的采編人員給予不同獎勵。例如,對全年無嚴重差錯的采編人員給予年度獎,并在各種先進的評選中予以傾斜,同時在這些同志中評出學習標兵、工作標兵,授予總編輯獎,獲得先進的同志當年安排一次去內地參觀的機會。總體來說,做得好的同志,現金獎勵額度可謂夠高,幾乎抵得上其一年的工資;安排內地參觀的地方也可謂是中國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以后經濟許可的前提下,還可能安排赴港澳臺及國外參觀學習。
其三,建立《伊犁晚報首席記者(編輯)評選辦法》,每年對在采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采編人員,設立首席記者(編輯)崗位,對首席記者(編輯)每月發放1000元的崗位津貼。為保證首席記者(編輯)的質量,對首席記者(編輯)進行動態管理。另外,建立《采編人員末位淘汰辦法》,對采編人員進行績效考核,連續兩個月績效考核后三名且沒完成規定任務的,進行轉崗,對發生嚴重錯誤的,進行勸退直至開除。除此之外,《伊犁晚報》每年至少安排兩次“編校質量月”活動,在這一個月里,對稿件和版面進行重獎重罰,并對排在質量優勝前三名和差錯后三名者,再進行一次獎罰。
為堅持開門辦報,力求把《伊犁晚報》辦成一張“負責任的報紙”,報社確定了“責任造就公信力”的辦報宗旨。公信力從何而來?當然得從報紙的權威性、思想性、真實性、及時性、實用性及服務性等等上來。而這些影響性因素,最終要落實到稿件采編及版面設計的質量上。加大社會監督,提供暢行有效的監督渠道,一直是《伊犁晚報》的常規做法。
上面提到“第一讀者室”,這是讓讀者參與到辦報過程的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向社會公布報紙質量監督電話,報紙印刷后發行,對當日報紙出現的質量問題,尤其是各種差錯,每一例差錯,對打進電話指出報紙差錯的第一個人,進行現金獎勵。獎勵費用,從報社考核經費里列支。
另外,報社公布采編人員職業道德舉報電話,對采編人員職務行為進行監督。《伊犁晚報》采編人員,如有被舉報以稿謀私的違規行為,一經查實,即進行嚴肅處理,如涉嫌違法犯罪,即移交司法。
(作者是《伊犁晚報》編委)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