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躍 李家凱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貴陽 550002
中國政府與市場關系變革30年回顧與展望
王國躍 李家凱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貴陽 550002
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問題是當前中國深化改革的核心問題,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爭論。在對時下流行的觀點進行總結后,發現多是從西方經濟學教科書抄襲的觀點,并未深入結合中國的實際,特別是忽視了中國已經建立了初級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討論必須被納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框架下討論才有意義,脫離歷史和社會制度的抽象的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討論只能是幻想。本文在對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與市場關系近30年的演變進程進行總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符合社會主義制度要求的中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未來設想。
政府與市場;變革;回顧與展望
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是當前中國深化改革的核心問題,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爭論。在對時下的流行的觀點進行總結后,發現多是從西方經濟學教科書抄襲的觀點,并未深入結合中國的實際,特別是忽視了中國已經建立了初級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討論必須被納入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框架下討論才有意義,脫離歷史和社會制度的抽象的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討論只能是幻想。本文在對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與市場關系近30年的演變進程進行總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符合社會主義制度要求的中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未來設想。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在傳統的“蘇聯模式”的經濟理論看來,市場經濟只能與私有制結合,排斥公有制。但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提出并引進了“市場”,30年來中國創造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成功范例?;仡?0年的歷程,我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大體上經歷了從排斥到承認、從相互否定到互為補充的過程。
第一個階段,關于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引進市場的探索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說過;“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這里講的“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包括市場經濟的力量。正是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改革框架,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第一次說清楚了為什么要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這個“商品經濟”就是蘇聯語言中的市場經濟。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國進一步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改革思路。這個過程經過了1988年的通貨膨脹和1989年的政治風波之后,恢復了三年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了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第二個階段,明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之后,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更加明確。在十四大報告中明確了市場經濟的定義。所謂市場經濟,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共50條,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總體方案。1994年起開始了對中國傳統經濟體制的系統改革,再經過1997年黨的十五大開啟的“調整和完善所有制”改革,在21世紀初宣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
第三個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雖然宣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了,但是這個經濟體制仍然帶有命令經濟的許多內容,這就造成了“半市場、半統制”的過渡性體制的格局。2003年經過了“非典”的考驗之后,十六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指出,現有體制在許多重大方面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一直到2008年美國的金融、經濟危機到來之前,一直在完善這個經濟體制。
第四個階段,當前深化改革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會議決定做解釋的時候說,核心問題是解決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新時期我國政府提出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方向。
從中國引進市場體制的歷程來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呈現出如下的特點:
中國政府承擔了市場培育者的角色。與歐美的市場經濟自下而上的發展歷程不同的是,中國的市場體制是自上而下逐漸培育起來的。首先是放開和搞活農產品市場,對農業主要產品的糧食等實行最低保護價。這種做法有兩個作用,一是形成了農產品市場,逐步破除了計劃配置農產品的傳統體制;二是確定了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的干預范圍,確保了農產品市場是一個有效的市場。其次,逐步放開工業品市場。這個過程采用了雙軌制,由此形成了工業品市場競爭的局面,加快了中國輕工業化的進程,對于奠定“中國制造”地位具有關鍵的作用。第三,不斷開放市場,“加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逐步開放市場政策,逐步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開放國際市場,使得我國在新一輪全球化浪潮中加入了WTO,抓住了歷史機遇。這為利用外資彌補國內市場資本缺口,實現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提供了契機。
中國政府采取逐漸放權的方式?!皾u進式”改革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在保持社會穩定中實現體制的轉軌。這些特點可以概括為:恰當確定改革順序和著力點;逐步放開市場和物價;從體制外到體制內;從微觀到宏觀;從試點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到全方位開放。這些改革既堅持了市場的方向,又逐步推進,避免社會強烈的震動。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改革的步伐加快,到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公眾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的不斷增強,市場逐步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十八大后,更提出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基礎性”向“決定性”轉變,要在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漸進”的改革方式,凸顯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特征,政府在改革中是逐漸給市場以發展空間的。
中國政府的職能從經濟建設主體向公共服務主體轉變。以前中國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市場化改革30年來,政府作為經濟建設主體的角色有所變化。在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后,在政企分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比較成功地培育了經濟騰飛的微觀企業基礎。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取得明顯進展,競爭力加強,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成分。外資經濟保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各級政府承當經濟建設的職能在下降。更多的轉向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發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職能上來。
中國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對“市場”的主導與監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顯著成效,一個重要方面是政府始終對市場進行強有力的監督和管理。政府始終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有力的后盾,承擔著保護和營造好的市場發育、發展環境的角色,不斷的糾正“市場失靈”。中國加入WTO的過程,體現中國政府在為中國企業加入世界經濟發展列車付出的艱辛努力。中國政府主導了價格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設立證券市場、鼓勵競爭、引進外資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各級政府又沒有放棄對破壞競爭的壟斷行為、破壞環境的市場失靈行為、國際上對中國企業不公行為的自由放任,而是積極的進行干預。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政府和市場關系仍然存在著諸多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政府層面、市場層面和法律法規層面的矛盾和問題。
第一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政府層面的問題。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政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要求來看,存在著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政府的缺位問題。一是公共服務的職能不到位。隨著城鄉居民對公共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人們越來越期望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沒有腐敗的政府,為他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F實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重視招商引資、熱衷批租土地等為主要內容的提升政績的經營城市工作,忽略了廣大百姓的利益訴求。二是重視效率而對社會公平重視不夠。從現實情況分析,當前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其重要原因是政府的社會再分配的職能缺位。弱勢群體沒有得到改革的紅利,且人數在增多。我國消費率過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政府對公平的重視不夠。城鄉差別、區域差別、群體差別之間在公共服務享受的不平等,擴大了城鄉居民的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的不平等。群眾因病致貧、因教育致貧、因失業致貧的問題仍然存在。三是政府出臺的政策公信力方面的缺位。當前出現的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地方出現的各類群體性事件等關系老百姓切實利益,應啟動政府在公共服務的問責制。四是在對經濟危機形成中的政府缺位。包括了危機形成中的政府因素、政府對市場的過度信賴和政府放松對市場的監管。
其次,政府的越位問題。一是政府自身的認識問題。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茁壯成長歸因于改革開放,歸因于政府的動員和分配資源的超強權力。強調應繼續加強各級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這嚴重抑制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應發揮的基礎性作用,由此造成了權力尋租與腐敗蔓延,難以遏制。二是由于中國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各級政府掌握了巨大的土地資源,為了獲取政績和財政收入,地方政府成為房地產價格的推手,成為房地產牛市的贏家。個別城市土地出讓收入占到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雖然中國的GDP連年增加,但因為缺少高科技產業和創新產業支撐,中國的發展仍然停留在粗放式、高耗能、高污染低端產業。各地的單位GDP能耗居高不下,霧霾天氣在多個城市出現。三是政府的投資多集中在大型項目上。從高速鐵路建設、到各種大型國際性體育賽事,依靠大項目帶動地方經濟短期內快速增長,項目結束后,經濟發展停滯,缺乏長期持續發展的動力。四政府在利率、匯率等的管制。政府頻繁使用存款準備金率,民營企業被迫去影子銀行、地下錢莊融資,非法集資盛行,多個地方發生資金鏈斷裂。政府出口導向的政策,匯率價格失衡,導致積累了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第三,潛規則問題。商業賄賂問題的存在一方面暴露了我國市場經濟本身的缺陷,同時也說明了各地政府對市場主體在審批、監管等方面的漏洞。潛規則的問題不僅涉及國內的企業、也牽涉到跨國企業。商業賄賂對社會的腐蝕性不可低估,特別是剛剛建立起來的市場經濟體制,這不利于公平市場競爭秩序的建立。有的甚至認為,中國的潛規則問題對全球的商業文化具有負面效應。這都需要政府進行從立法層面的規范。
第二個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市場層面的問題。
經過近三十年對市場的培育,初級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已經建立,但仍然存在著不少缺陷。一是條塊分割比較嚴重,現在的市場因為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業管理的存在,形成的市場是不統一的、碎片式的市場,存在著行業保護和地方保護。二是市場開放中的選擇性,市場主體分為三六九等。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類似“父子關系”,國有企業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開放不是針對所有主體的開放,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中處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夾縫中,因而其發展呈現扭曲的狀態。四是市場的無序性。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出臺對自己有利的政策和法規,行政規定和批示替代了法律主導市場主體的行為,失信、欺詐、惡性競爭等違法違規的行為層出不窮。五是市場發育很不均衡。商品市場存在缺陷,要素市場的發展更顯落后。
第三個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法制層面的問題。
好的市場經濟離不開法制?,F階段,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尚不健全,各級政府和行政部門擁有自行裁量權,可以通過投資項目審批、市場準入、價格管制等手段直接干預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選擇性執法和彈性執法層出不窮,這為權力尋租和各類潛規則留下了空間,市場經濟的合理規則得不到尊重。有的行業法規,雖然詳盡,但在層出不窮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的案例面前仍然顯得無力。雖然頒布了《反壟斷法》,但國有經濟在石油、電信、鐵路、金融等領域壟斷地位依然。各地的政策被利益集團綁架,對民企的制度歧視有增無減,從當前的反腐敗的典型案例中可見一斑。
在當前中國的理論界,關于中國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論述頗多。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四種類型:歐美市場經濟體制論;政府超前引導論;市場經濟與政府干預平衡論;計劃市場體制論。這些觀點都能找到支撐的依據。透過中國政府與市場關系變革的30年歷程,從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出發,本文認為今后中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要堅持的原則是:一是歐美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是中國的改革方向;二是宏觀經濟層面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三是必須要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四是必須建設強大的政府;五是是在微觀經濟領域必須堅持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具體如下:
歐美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是中國的改革方向?,F在國內有些學者對歐美的市場經濟體制十分崇拜,甚至達到了信仰的地步。只要一談到市場經濟,言必稱歐美。凡是歐美市場經濟體制有的,就是正確的。凡是歐美的市場經濟學家說的,都要求中國遵照執行。其實,普遍市場只能是神話。他們抱著“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以及“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理論不放。并以此來評價當前中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些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的觀點,一方面忽視了中國經濟的主體是公有制的事實,也忽視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靠無數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斗得來的結果。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為國內經濟帶來巨大損失、貧富差距拉大、腐敗叢生的歷史事實面前,仍然高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贊歌。因此,我們必須警惕這些學者的觀點。中國的歷史也反復證明,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也不能救中國。
中國的市場經濟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這是與其他國家市場經濟的重大區別。這就要求從所有制、運行機制、收入分配等方面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的特征。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能為了發展其他形式的所有制而忽略或放棄國有經濟的發展。正確的做法是繼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協調發展,對于非公有制經濟采取“非限即入”的準入制。在收入分配方面,采取多種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防止出現“中等收入陷阱”,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調節過高收入,逐步降低基尼系數。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圍繞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在基本的養老、醫療、教育、失業的社會保障和生活保障方面編織“安全網”。
中國必須要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體系仍不完善,突出的表現是政策、行業的行政命令代替法律,人治代替法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強調法制的作用。因為缺乏依法治國、依法治市場的傳統,各級政府官員擁有自行裁量權,導致了選擇性執法和彈性執法現象的出現。因此,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強化“依法治國”的執政理念,不僅是對政府的要求,也是對各類市場主體的要求。正如吳敬鏈教授所告誡的:好的市場經濟一定是法治的市場經濟。只有制定合乎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尊重法律、法規的嚴肅性、權威性,才能阻擋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危機等導致的“劣幣逐良幣”現象和日益猖獗的造假、尋租行為。
中國必須建設強大的政府。一個強大的政府,是成就一個強大的市場經濟的前提。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史上,我們看到的是強政府和強市場的組合、弱政府和弱市場的組合,并沒有發現弱政府和強市場的組合。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雖然有時候很少干預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不等于說政府本身不強大。當前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政府的準確定位,打造服務型、效率型政府的問題。首先,各級政府要強化超前引領的作用,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經濟導向、預警作用,依靠市場規則和市場機制,通過引導投資、引導消費、引導出口的作用,綜合運用價格、稅收、利率、匯率和法律手段引領市場主體的建設。在市場不完善的時候承擔培育市場的作用,在市場完善后政府應逐步退出市場,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的調節作用必須要有超前意識,不能是事后的調節和滯后的調節。其次,各級政府要實現從經濟建設主體向提供公共服務轉變。瞄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在教育、醫療、住房、失業等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和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分配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出現經濟危機時,政府應當明確政府干預市場的底線,確保市場的完整而不至于崩潰。第四,強化政府對企業的服務和監管職能,包括向企業發布市場信息、對市場失靈的監管,淡化行政審批和市場準入的功能。
中國要在微觀經濟領域堅持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首先,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目前中國的市場體系仍然存在的分割狀態,不利于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級的政府應該在“大市場”的指引下,逐步消除條塊分割的市場碎片化狀態。其次,要建立一個對所有市場主體都開放的市場。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這三類本土的企業,以及外資企業,同樣作為市場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稅收優惠、減免和要素的使用價格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地位。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展開充分的競爭,激發出各種市場主體的活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地位調整為“決定性”地位,這就是要求必須在微觀經濟領域市場機制將大有作為。只有不斷夯實微觀層面市場經濟的作用,2020年前后就能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各種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消費者自主消費的現代化的市場體系的建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56頁。
[2]逄錦聚等主編.政治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263頁。
[3]遲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國未來30年的強國之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12-213頁.
[4]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頁.
[5] J.科爾奈.短缺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74-282頁.
[6]霍奇遜.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312頁.
[7]劉永佶.中國經濟矛盾論:中國政治經濟學大綱[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569-572頁.
[8]衛志民.政府干預的理論與政策選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3月版,第148-155頁.
[9]吳敬璉.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458-459頁.
[10]陳云賢,邱建偉.論政府超前引領:對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2頁.
李家凱(1977-):男,漢族,河北邢臺人,經濟學博士,現為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區域經濟學。
王國躍(1958—):男,漢族,江西余江人,碩士,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