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建華
最是那句不經意,讓人感懷
□ 文/鄧建華
費嘉離世前兩個小時,我睡得非常不安穩,電話在身旁響起,我卻翻不了身也無法接聽,這可能就是常說的夢魘。醒來時已是凌晨3點,我心里充滿恐懼,頭很痛,滿頭大汗,看見幾個未接來電及同事發來的一條短信:費老走了。時間定格在9月1日凌晨2點36分。在悲傷的折磨中等到天亮,很多同事都在微信中敘述費嘉離世前幾個小時自己的狀態,和我幾乎一樣。
費嘉是我的老師、朋友、同事兼領導。在我心目中,他是我終身的良師益友。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剛畢業,在一家大型國企工作。那時,文學夢幾乎充斥整個青春歲月。我所在企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組織一次文學筆會,因此認識了費嘉。他當時是《春城晚報》副刊編輯,幽默、風趣、隨和、隨性,評文說詩,字字珠璣,不僅寫得一手好詩,散文也一點不輸其詩才。
后來,大家開始叫他老費或費老。在酒桌上,他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把詩歌散文入酒,說得繪聲繪色。他豪爽、坦蕩,時不時會說起自己二十年前寫過的一首詩中的幾句:“面對世界/生命要慷慨大度/既然是男人/除了女廁所/什么地方都要去走一走。”
在楚雄紫溪山筆會上,費嘉與我們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他扮演飛翔的鷹。一位朋友之后在追憶他時這樣描述:“一塊綠色的草坪,因費嘉的到來而生動/ 他張開自由的翅膀,像高原的一束陽光/ 他用溫暖的身體,擁著一群熱愛他的人和他熱愛的人。”
在朋友中,在文學界,費嘉的確得到了無比的厚愛,這是因為他坦誠、隨性、寬和而真誠的品質,讓人們永遠把他當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手足摯友。也因為他以及一些老師,我對文字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而也是他,培養和提攜了一大批年輕人。
時間如沙漏,一點點流逝。8年后,費嘉在云南日報社任總編室副主任,我則在同城另一家都市媒體當記者。脫離了文青時代的青澀,我每天都在新聞調查和社會現場中奔忙,與費嘉很少見面。2008年,報社需要做一篇關于改革開放民間記憶之文學界的報道。這是費嘉的世界,我很快聯系他,他答應得爽快至極,當天就叫我到報社找他。
“面對世界/生命要慷慨大度/既然是男人/除了女廁所/什么地方都要去走一走。”費嘉再次對我提及這首詩。三十年前恍如隔世,但他仍“無限懷念,是青春時期一種真誠的信仰。”
采訪結束后,他又一個個打電話給當年的老朋友,希望他們協助我的采訪。稿件完成后,費嘉改得很認真。我發現,我的老師不僅僅是一位陶然于蜂吟蝶舞世界的詩人,也是一位做人做事踏實認真的新聞人。
那次采訪后,在一次朋友聚會中,費嘉告訴我很滿意那篇稿件,希望我多寫這方面的深度報道,繼續錘煉文筆。他也很希望我能加盟《春城晚報》。
老師的贊賞對學生而言無疑是莫大的鼓勵。此后,我寫了許多篇關注云南文化的稿件。費老師總會發短信告訴我關注了哪篇稿 子。
2011年初,費嘉再次發出邀請,希望我到晚報供職,我很爽快地答應了。接風時,從來沒有當面夸過我的他說:“我驕傲!”他驕傲他那段逝去的歲月,同樣也告訴我,努力加油!
2013年4月20日,我去了雅安地震災區采訪。幾天沒有洗臉刷牙,而費老師在微博上的那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問候卻讓我感懷。他說:“要是帶一點濕紙巾就好了,至少可以擦把臉。”他說:“路途艱險,先保安全,再保稿件!”那時,一下子就流下淚來。
出去的時候
是復仇的子彈
是無敵的青春且血肉豐滿
回來的只是骨頭 不朽的骨頭
我們把它叫脊梁!
2011年9月18日,騰沖抗戰老兵遺骸回歸時,我在現場報道。當晚,正是費老師值夜班,在審讀完報道后,他有感而發,一氣呵成,為次日的《春城晚報》封面題下了這首詩。因為這首詩,所有報道都黯然失色,唯有這幾句話,人們都記住了。
2012年的4月,我陪他去參加一個捐助老兵的酒會,他把身上僅有的600元全部捐了出來。他說,他們是國家的功臣啊,我們現在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就做點吧!
他一直在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這個世界,回報讓他詩意橫生的大自然,回報他熱愛的生活,回報朋友和同事給予他的快樂。在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癥后,他對我說了那句經常說的話:“生活那么美啊。”
費嘉辭世10天后,我看到了他最早也是唯一一本公開面世的《費嘉抒情詩百首》。翻開這本早已泛黃的薄薄的小冊子,扉頁上小傳附著的那張照片,很年輕,臉上浮著淡淡的笑,鏡片后的那雙眼睛,充滿了對生活的渴望,卻也很憂郁。
他說:“我選擇詩歌,是選擇一種愛的方式,同時也是我人生最本質的生存形式。我與世界之間所構成的那種生命的默契,所采取的超然而自然的靜觀,使詩歌成了我所神往的梵天凈土,不論路途多么漫長,也不論此生將漂泊何處,我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回到這美麗的家園中去。”
費嘉在睡夢中離去了,年僅57歲,他回到了自己的梵天凈土中,繼續歌詠著美麗的家園。
借用我們共同的一位朋友的一首詩作結:“一只可愛的鷹/我們圍繞在周圍/陽光下,他詩歌的羽毛/始終閃耀著光輝/他把生命給了藍天/給了高原、鮮花和樹/其實,他一直在飛翔/只不過,今天,他把巢穴搬到了天堂。”
(作者是《春城晚報》深度報道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