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少文 邱貽馨
無人機航拍,打開媒體生產新空間
——來自看看湖北網的思考
□ 文/李少文 邱貽馨
事實上,近兩年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傳統報媒和電視臺,都在積極運用低成本無人機航拍技術,搶占第一現場的制空新聞視角。四軸飛行器的出現,已經把傳統意義上的新聞生產競爭,從地面升向空中。
突發新聞一直是媒體新聞采播技術比拼的重要戰場,航拍則是高成本、高風險,同時也是高收視率、高回報的終極利器。新聞現場的環境和新聞采播的屬性,要求執行航拍任務的飛行器,必須滿足三大功能。一是迅捷升空,能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第一現場。二是航向機動,能靈活穩定地改變航向完成對地面目標的持續追蹤。三是滯空懸停,能長時間續航并在空中定位以獲取最佳視角。旋翼直升飛機是最能滿足這三項功能的航拍執行飛行器,但一次起落數十萬元的飛行成本,讓航拍技術長期以來壟斷在極少數的大新聞機構手中。
直到2005年,隨著微機電系統(MEMS)的成熟,以及電池和無刷電機等技術的發展,一種由電動微型電機驅動的直徑小于1米,重量小于2公斤的四軸飛行器(Quadrotor)問世并迅速完成技術改良,開始進入商用無人機產品領域。
技術進步開啟的是新的想象力——不能人人都享受飛的樂趣,那就“把眼睛送到空中”。無人機最初成為航拍愛好者向往天空的玩具,隨后一種名為GoPro的小型可攜帶固定式防水防震相機,成為了四軸飛行器的最佳航拍搭檔。這種被稱為“極限運動專用相機”的小型攝像設備,具備質量輕、工作環境耐受力強的特質,而且能完成1080P的高清拍攝。四軸飛行器搭配GoPro,很快成為國內外航拍迷群中炙手可熱的潮流設備。
媒體往往與最新的事物和最新技術保持親密的契合度,尤其在技術革新過程中,出現高成本生產設備可以低成本技術改良機會的時候,媒體的嗅覺總能如期而至。
2013年9月,由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與深圳迅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組建的看看湖北網成立。在第一批新聞生產設備的采購清單中,就出現了八軸飛行器和GOPRO HERO3的相關航拍設備。網站總編輯陸陽博士認為,在視頻網站的競爭中,給用戶提供不一樣的視覺體驗至關重要。用非常規的視角來替換眼平視角,即使是熟悉同質的環境和事物,也能達到煥然一新的傳播效果。
事實上,近兩年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傳統報媒和電視臺,都在積極運用低成本無人機航拍技術,搶占第一現場的制空新聞視角。四軸飛行器的出現,已經把傳統意義上的新聞生產競爭,從地面升向空中。
顯然,相對于執行傳統航拍任務的直升飛機而言,多軸旋翼無人機有著太多的優勢。
首先,新聞生產效費成本降低。2012年8月,武漢晚報社租用武漢直升機通用航空公司的商用直升機,執行長江大橋沿線景觀帶的拍攝,飛行時間半個小時,投入成本高達15萬元。2014年3月,《武漢晚報》使用看看湖北網無人機進行空中跨江拍攝,同樣飛行時間半個小時,投入成本不到2萬元。10倍的差價和完成航線任務的機動性,讓無人機執行航拍具備了超高的效費比和市場競爭力。
其次,新聞生產環境兼容性增強。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21日,四川衛視報道地震災區情況,有的畫面就來自無人機航拍。目前,無人機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很多時候都出現在高空、高危、高風險的突發災難性新聞現場。
由于無人機不用受人的因素限制,因此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如地震、洪水、火災、泄漏、車禍等事故現場,均能比地面人員更快、更安全地抵達。媒體派出的新聞采播人員,可以在安全距離以外,操控便攜式無人機系統,以“零風險”的安全保障,完成離第一現場最近的拍攝任務。這種用安全的新聞生產技術,獲取高危環境下的新聞現場資訊的方法,讓無人機航拍系統迅速兼容了多種新聞生產的環境屬性,成為頗受攝影、攝像記者青睞的新式武器。
第三,新聞生產信息功能的融合。在日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新聞的真實性不僅是事件的準確,而且要求能出具支撐事件準確的精準數據。這些數據的提供,成為了新聞報道真實還原的重要依據。
無人機在體積、使用、維護上的綜合優勢,使其在新聞生產中的配置相當靈活,現有的各類平臺經過簡單改裝都可以支持無人機的使用。在GPS定位技術、LBS位置技術的輔助下,具備圖片和影像采集功能的無人機航拍系統,實際上是一個高度集成的信息采集平臺。
現有各類無人機系統在設計時均采用平臺化、模塊化的方式,各任務模塊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充分發揮平臺融合的優勢。
比如看看湖北網無人機在執行航拍2014中國越野拉力賽敦煌賽段的任務時,就可以在空中定位賽車所在的經緯度和行駛軌跡,完成短距離追蹤行駛速度等信息采集任務。在拍攝高清圖片和高清視頻的同時,完成拍攝瞬間的各項信息指標的采集工作,為地面采寫報道的新聞記者,提供論證賽事新聞及資訊的詳盡數據。
無人機航拍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給新聞帶來了全新的大地視角。然而,無人機的事故風險、保險盲區和低空飛行管制的法規缺位,讓無人機航拍的風險控制不容忽視。
如今,國內一些城市出現無人機失事或傷人的報道已頻頻見諸報端。如據《海峽導報》報道,2012年9月27日,廈門巷南中學門口,一部價值30萬元的無人飛機與一輛汽車發生刮擦后撞到行人。
發生無人機失事事故,綜合起來主要是以下原因:地面控制人員操作不當,飛機維護飛前檢查不到位,天氣條件惡劣;電磁干擾等。
新聞單位采購一套能完成新聞拍攝的專業航拍設備,往往要投入十多萬甚至幾十萬元,如果在一兩次使用中就出現墜機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極大。更為嚴重的是,新聞航拍還常常用于慶典、活動和賽事拍攝大場景,需要飛到人群上空進行拍攝,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設想。在航拍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十次航拍,一次傷”。說的就是航拍事故發生的偶然性和不可控性所帶來的無法預料的損失。
無人機如何購買保險,以防意外傷人事件發生,目前并沒有相關的保險條款。此外,現有的民航法規主要是針對有人駕駛飛機而制定的,其重點主要是保障飛行安全,如何規范低空無人機的飛行管控,如何杜絕無人機危害國防軍事安全,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法規。
據了解,國家正逐步實行“低空放開”,但還未出臺嚴格詳細的管制辦法。國內不少航拍團隊找不到渠道向飛行管制部門報告,無人機少有監管,多數處于“黑飛”的狀態。
不過,隨著無人機航拍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和逐步普及,越來越受到新聞從業人員的歡迎,甚至有望和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智能手機、掌上電腦一樣,成為未來新聞記者的標準裝備。因此,合理、安全、高效地運用無人機航拍技術,才能為傳統新聞生產打開大地視角的想象空間。(作者單位分別是看看湖北網、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