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優名
讓每一筆民政資金都用之于民
文_優名
2002年,湖南株洲市攸縣全縣不過1000萬元的民政資金,2011年達到了1.2億元,2012年達1.5億元,2013年達到了1.75億元。國力強盛,用于民政方面的社會救助資金也日益增加,這是社會弱勢群體的福音。可資金金額增大了,發放救助資金時的廉潔風險也會增大。
為保障每一筆錢都用到刀刃上,送到真正需要救助的老百姓手里,攸縣民政局除留下少量應急的臨時救助資金由相關股室直接發放外,其余90%以上的資金都是以鄉鎮人口基數、基層實際困境面、經濟發展水平及民政業務工作的好壞等為指標參數,與財政部門攜手,將數額指標分配到鄉鎮街道。再由鄉鎮、街道辦作為主體責任單位合理合規安排到戶到人,一切按章程而行,按規矩來辦。
客觀地說,很多民政資金的用法沒有單一的客觀性確定指標,往往需要依靠主觀的判斷,因而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在制度設計上,必須依靠集體,而不是個人的意見進行決定。近年來,攸縣全面建立和堅持實施村級和鄉鎮兩級社會救助評審團制,以此來做好低保和其他民政救助資金的分配。同時配套上落實低保等受助對象公示制、責任追究制。確保政策公開,程序公開,標準公開,對象公開,救助標準公開。
這樣做,一方面有效地保障了“民政資金用于民”;另一方面,從源頭上排除了廉政風險點,杜絕了不良風氣。
“救助金取之于民,必須用之于民,專款必須專用,必須管得明明白白,絕不容許截留和挪用。救助金不是獎勵金,絕不能喪失了救助解困金的屬性,如果靠面子分配,不僅起不到救助的最大社會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社會公平。因此,嚴格管理民政救助金,是民政部門的天職。我們只有做好的義務,沒有敷衍塞責的權利,不能留下半點遺憾!”攸縣民政局工作人員在縣電視臺《問政》席上的這段話既講出了民政人的心聲,也道出了社會對民政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