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于永軍
反腐敗不只是美麗的花朵
文_于永軍
有句民諺曰:“言語如花朵,行動如果實。”開展反腐敗的決心和措施,就好比美麗的花朵,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但大家更希望見諸打“老虎”、拍“蒼蠅”的實效。花開沒有百日紅。假如沒有“有腐必反、有貪必肅”的實效作注腳,反腐敗就會像凋謝的花朵,隨風而逝。讓群眾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正是反腐敗最鮮亮的說服力和公信力。
應該看到,盡管“反對消極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作為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正在成為全民共識,但眼下在部分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中,依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認識和做法。有人對加大反腐敗力度存有畏難情緒,怕抓腐敗問題多了影響地方“形象”,怕挖腐敗問題深了影響當地“穩定”,嘴上喊得兇,行動上做得松,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說到底,一個“私”字束縛了反腐敗的膽量和氣魄。所以看一個人是一心為公、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還是一心為私、明哲保身,在是否下真功夫、動真格上可略見一二。
還有的對反腐敗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缺乏辯證思維,信奉“水至清無魚”“繁榮‘娼’盛”等歪調,擔心加大反腐敗力度,會像東莞治黃那樣影響經濟建設步伐,實質上乃是在政治視角上出了問題,把市場經濟看作了腐敗經濟,不懂得反腐敗有助于經濟發展、廉政也出經濟效益、廉政環境也是投資環境的硬道理。另有一部分人對反腐敗的艱巨性認識偏頗,甚至缺少起碼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在他們看來,所謂加大反腐敗力度,無非是出幾個與眾不同的“新點子”,弄幾個花哨的新提法,諸如現在掛在網上的什么“勤政廉政風險保證金制度”“廉政獎勵基金”,什么評選“廉內助”“家庭好紀委”等等,只要看上去耀眼,說起來新鮮,能夠引起媒體關注,做到報上有名,網上有帖、電臺有聲、熒屏有影,造出點聲勢,搞出點名聲,便大功告成。至于那些神奇的點子、花哨的提法是否符合實際、能解決問題、具備正能量,那就不管了。與其說他們是在反腐敗,倒不如說他們是在作反腐敗秀,騙騙小朋友,撈取政治資本。這不僅反不了腐敗,反而助長了形式主義,讓群眾反感。
2013年11月14日,安徽某市報刊登了一份官員杜絕紅包“公開承諾書”,上面赫然簽著市委書記和市長等34位官員的大名。平心而論,這種做法的動機或許是好的。可殊不知,官員不收紅包同老師不收“輔導費”、醫生不收“開刀費”一樣,是官員必須遵守的職業底線,罩以“莊嚴承諾”的形式大書特書,讓人看了心里頗不是滋味。是想昭示此類現象已經很嚴重、非這樣不足以杜絕,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作秀給上頭看?
“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大量觸目驚心的腐敗事實表明,習總書記的話決非危言聳聽!據媒體披露,隨著廣東茂名市原政協主席馮立梅被調查,沉寂兩年的“茂名官場腐敗窩案”重新掀開,當年因“保茂名穩定”等原因而未予追究的涉案官員正接受重查。一花知春,一葉知秋。這里既表明了黨對腐敗的“零容忍”態度,也昭示我們反腐敗決不能滿足于“殺虎(雞)給蠅(猴)看”,不能打了“老虎”忽視“蒼蠅”,更不能畏難于“法不責眾”,容忍“蒼蠅”亂飛、遮天蔽日,而必須有“老虎”打老虎,有“蒼蠅”滅蒼蠅的反腐利器。
腐敗不是市場經濟的伴隨物,更不是黨與生俱來的癰疽,只要我們堅持動真格的,舍得下真功夫,切實像習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腐敗現象最終會被我們遏制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