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動力源于問題倒逼,起因卻多緣于睜開眼睛看世界。一般來說,改革的初始階段多有參照體系,無論是現實的,還是理想的。有比較才有鑒別,求異才有存同。當認識到市場經濟并非洪水猛獸,資本主義尚未垂死沒落,而計劃經濟也并非十全十美,社會主義也遠非那么浪漫時,我們就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如果說前三十多年的改革主要針對計劃經濟體制,那么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已經搞了幾百年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確實給我們提供了不少經驗和教訓,但是,假如因此認為改革就是照搬西方的制度模式,必然會把改革開放帶入一個死胡同。
改革固然要有參照體系,但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后,卻會發現革舊立新并沒有現成標準和理想模式。改革決非否定現行的社會制度,而是要更好地堅持它,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改革和問題相伴相生,又需要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加以深化。改革勢必要解決社會轉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由于改革面對的是體制背后的既得利益者,因此統籌推進所有領域的改革并非易事。如果說改革有標準的話,這標準就只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同志說,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學者認為,這就是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意味著它與前三十多年來的改革有所不同,重點在于制度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固然要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卻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我們所能依靠的只有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所涉及到的全是制度改革和創新的問題。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制度創新,貴在制度落實。只有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角度,構建起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才不會讓制度成為紙老虎、稻草人,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到了那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近在咫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