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鳳(達斡爾族)
河西七月
◎ 阿鳳(達斡爾族)
河西的七月,炎熱。
蘭州作家采風團像一股風,刮過了河西走廊。
隨團到了天祝,武威,山丹,張掖,還有隸南。伴著驚喜,實現(xiàn)了一個愿望吧。
山丹,是我們單位自行車項目長年訓練的地方,屬于高原訓練基地,所以對山丹的印象只有這些。山丹的焉子山,是座獨立的山脈,植被豐厚。山丹的草原叫馬場,而且草原上種植了很多的油菜。正值油菜花盛開之際。雖然油菜花兒盛開,但它在顛覆我的傳統(tǒng)印象,好好的天然牧場上非得種植油菜花兒?讓人很糾結(jié)。
下午參觀了路易?艾黎的紀念館,參觀他數(shù)十年搜集和珍藏的近4000件中國古文物和藝術品展廳。
對于這位國際友人沒有事先了解。講解員以充滿敬意的語氣給大家講解了路易?艾黎的生平并重點介紹了他在山丹期間的工作生活。
路易?艾黎,(1897年—1987)新西蘭人。
他于1927年4月21日前往中國,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è)奮斗了整整60年。20世紀30年代,路易?艾黎積極參加了在上海的國際性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并向國外撰寫了大量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文章。在那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艱苦歲月,他為供應戰(zhàn)時軍需民用,特別是援助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游擊戰(zhàn)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40年代,他在甘肅省山丹縣創(chuàng)辦了以手腦并用、創(chuàng)造分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為辦學宗旨的培黎工藝學校,吸收勞動人民子弟,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一批能吃苦、講實干的技術人才。他同當?shù)厝嗣褚黄鹕盍?年。因為他,山丹縣、蘭州市與新西蘭的克賴斯特徹市成為友好城市。講解員的話讓我想起了什么,便問:蘭州市與基督城——克賴斯特徹奇市成為友好城市也是因為他嗎?講解員確定了我的問題。
迅速撥通了老公的電話,很激動地跟他講起路易?艾黎,還有克賴斯特徹奇市。
看來這個路易?艾黎與我們家有點相關的故事。2002年4月John先生以曲棍球教練員的身份從克賴斯特徹奇市來蘭州市訪問,與我省的曲棍球界的同仁們進行了十幾天的友好交流,這對我省曲棍球運動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應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政府邀請和上級領導的委派,老公以曲棍球教練員的身份于2003年9月15日前往克賴斯特徹奇市友好訪問,全程一人。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友好城市的由來,老公到了以后才有所了解。
因為語言原因,老公在奧克蘭換新西蘭國內(nèi)飛機時費了點周折,填表格,找國內(nèi)機場等等。老公到了就往家報平安,結(jié)果電話只能打到北京,打不到蘭州。他就給北京的一朋友家打電話,讓他往蘭州打電話轉(zhuǎn)告他安全到達的消息。結(jié)果這朋友給忘了。幾天過去了,我就找到辦外事的同事說:完了,我老公丟了。他們迅速跟省外辦聯(lián)系,省外辦很快回話:出訪人員安全到達。沒幾天,老公換了電話卡,打來了電話。反饋了很多的信息。
老公受到熱情的接待,安排好了翻譯、食宿和整個行程。一天,電話里問他吃什么了,他說炒菜米飯。太好奇了,還能吃到中國飯菜。他住的地方基本上是中國人的圈子,吃飯的地方就是一個湖北人開的餐館,一幫留學生都在這里吃住。老公很感慨地表示,在這個環(huán)境的留學生基本都放羊了,花著家里的錢,吃著中國飯菜,說著國語,有的幾年下來,連學校門都不進去,成了沒學歷沒文憑的留學生。
給老公安排的翻譯魏先生,是原蘭州農(nóng)業(yè)大學教師,舉家移民到基督城。當時他剛拿到博士學位。因為學位有點高,一時找不到理想工作,正閑,做了老公的翻譯。
9月17日晚觀看了澳大利亞國家隊與新西蘭國家隊的比賽,可謂世界級的比賽。18日引見了林肯先生,他是曲棍球協(xié)會方面的代表。林肯先生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了一些軟件,分解每個技術動作,有助于教學。學員對自己動作的對錯一目了然,而且能測算出自己擊球的速度。這是直觀教學,方便交流,教練和隊員可以達到無障礙溝通。
kviwsport意譯為地方的、民間的、無規(guī)則的體育活動。這里就有曲棍球項目。無規(guī)則活動適合少年兒童天性,從中培養(yǎng)少年兒童對曲棍球運動的興趣,寓教于樂,普及曲棍球運動。這也是曲棍球運動在新西蘭得到良性發(fā)展的一個基本原因。
9月26日晚,中新友協(xié)主辦國慶活動,組織者重點介紹了老公的來訪,與會人員高唱了國歌。性格內(nèi)向的老公說起在異國他鄉(xiāng)唱國歌的事時流露出很激動的樣兒。
電話同時給老公發(fā)了路易?艾黎在山丹的石雕像。老公說見過這雕像,去雪山的路上。從基督城驅(qū)車50公里,路過一個小鎮(zhèn),在鎮(zhèn)子里吃飯,無意間見到了這尊雕像。翻譯順便介紹了路易?艾黎情況。老公無不遺憾地說當?shù)厝撕苌儆腥酥浪纳剑撬錾乃蛊樟址茽柕滦℃?zhèn)的人們。在那里的雕像也是中國人給立的。
在我們家里,路易?艾黎的傳奇人生得到了渲染。在《家》的小詩中,艾黎曾這樣描繪他晚年的居家生活:一生做人的基本信條是“給予”,而不是“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