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模式研究
——以《牡丹亭》為例
◎孫宇
隨著全球化的加劇,譯介模式在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顯得愈來愈重要。中國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難以進一步實現本土優勢和異域優勢,中國文學走出去儼然成了大勢所趨。然而,中國文學走出去面臨的問題頗多,首先是由誰來翻譯、采用何種譯介模式,其次是如何讓譯好的中國文學走出去等,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是操作起來并不簡單,人們在這些具體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多的分歧。翻譯不僅僅是純粹的語言翻譯,還要考慮譯入語的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單純地依靠翻譯是無法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文學譯介模式需要及時改變,調整翻譯模式,充分考慮譯入語的文學、文化。筆者將以《牡丹亭》為例,對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譯介模式進行簡單的探討。
中國文學 走出去 譯介模式 《牡丹亭》
中國文學在全球化語境的沖擊下,逐漸失去了自身的優勢,走出去的迫切愿望日益強化。雖然中國文學也一直都在積極推廣自己,但是較之譯入量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國文學走出去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但是如何走出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采取何種譯介模式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翻譯的本質是跨文化傳播,要將中國文學譯介到國外,必須要考慮到譯本如何才能被國外的讀者所接受、在國外傳播,如何讓譯本被普遍接受不被排斥,這就要求譯者打破語言轉換的枷鎖,充分考慮譯入語的文化,與原文相比確保無偏差不片面。為此,譯者要積極調整自己的譯介模式,積極參與中國文學的譯介,充分考慮國外的意識形態、文學素養和閱讀習慣,讓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出去。
中國文學雖然一直致力于走出去,但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翻譯策略不合理
翻譯的譯者大多數為本土譯者,但他們將中文翻譯成第二外語時,就會遇到很多問題。譯者對英語的精通程度與母語相差很遠,當他們對原文理解比較準確的時候,很難確保譯文的準確性,甚至與原文的作品風格有很大的出入,忽略了國外讀者的感受。譯者要盡量避免對原文做太大的改動,也不要全部采取直譯的形式,尊重原著的文化語境。
2.選材不當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逐漸呈現大融合的態勢。但由于中外文學的語境不同,部分譯本無法被國外讀者所接受,自然也不會關注中國文學。譯者在翻譯時,需要考慮到意識形態、文化素養以及閱讀興趣的差異,不能純粹地追求譯出的數量。國外很多讀者對中國文學存在偏見,他們在很多譯本中找不到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成熟的文學表現,自然也不會在中國文學譯本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更不用說流連忘返了。
3.銷售渠道單一
通過文學譯介的譯本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讀者對譯本的誤讀會影響在國外的廣泛傳播。多數譯本的出版發行方式是比較單一的,以熊貓叢書為例,他們選擇在國內出版并通過國內的銷售商在國際書店進行推廣,沒有選擇國外的商業出版社,這就很難了解和把握其銷售市場,大大降低了譯本的競爭力。
牡丹亭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其華麗的語言,形象的人物刻畫,以及追求個性解放的主題等,為中國文學的對外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并成為中國戲劇走出去的代表。改革開放之后,由于譯者的加入和其他國家翻譯的推動,《牡丹亭》的譯介迎來了黃金時期,譯本競相涌現。但是,《牡丹亭》的譯介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筆者認為:《牡丹亭》的譯介模式研究仍比較薄弱,處于邊緣化的狀態。
1.單一性
這里所說的單一性,是指研究模式的單一性。研究者一般都是以直覺和經驗來主導自己的研究模式,這就與當代形成的“沖突、對抗、多元、互補”的格局相悖,這些研究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觀感受。譯者一再強調翻譯活動需要靈感,雖然在長期的翻譯活動中形成了具有獨特價值的翻譯思想,但必須承認,這些都是研究者的個人想法且帶有一定的神秘主義色彩。要想使譯本更好地走出去,研究者就不能僅僅從語文學模式出發,還需考慮譯入地的傳播與接受情況。當前《牡丹亭》的譯本就忽視了這一點,故與中國文學譯介的跨文化傳播性大相抵牾。
2.規定性
研究者通常規定翻譯過程中的標準、原則、策略以及注意事項,如“譯文應遵循原著的思想”“按照原著的節奏直譯”等,從具體的標準來看,研究者大多都是泛泛而論,并未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譯介。他們認為這些標準是解決實際的個別問題的規范,在筆者看來,硬性規定的這些原則,似乎不合時宜。《牡丹亭》的譯本就是在這些原則下完成的,缺乏大量的描述性研究。
3.分散性
《牡丹亭》的譯本似乎只停留在翻譯的質量上,并未注重譯入語多元系統的其他因素。譯本的傳播不單和原文相關,還和譯本生產、接受的環境息息相關,它在塑造文學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目前絕大多數譯本只是停留在原文的直譯層面,忽略了譯本研究的整體性。研究者看重與其他譯本質量作比較,不太考慮目標使用者、外部環境等譯入語多元系統的地位,這也是《牡丹亭》翻譯操作的不明智之舉。
《牡丹亭》譯介模式出現的諸多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反思,總結出翻譯、傳播譯本的經驗教訓以及一般規律。無論是譯介的模式,還是傳播的方法,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進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譯者究竟該如何譯介《牡丹亭》?譯本如何傳播?又會得到怎樣的效果?
首先,譯者可以直接參加國家的推介活動,積極投入中國的文化建設之中,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研究者承擔的特有使命,是將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通過譯介的方式傳播到國外,讓中國文學走出去。國家為譯者創造良好的環境,譯者只需專注自己的譯介研究。
其次,譯者可以申請納入特定的文化出版工程,向國家遞交資助申請,也就是說譯者可以先在國內出版一本,然后再加入國家推介活動。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民族文化的傳播也就顯得日益迫切。中國國內的譯者們肩負了提升文化軟實力,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使命,特別是《牡丹亭》譯本數量急劇上升。但在傳播中國文化之余,研究者們也深感巨大壓力,這就更加堅定了研究者們的目標與決心,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致愿望。
最后,《牡丹亭》譯本的傳播形式可以有兩種,一種是通過中國文化系統經過譯介成為英譯本的傳播,一種是在國外文化系統根據自身需要進行的傳播。前者是中國文化與國家意志相結合的產物,帶有鮮明的階級性。在全球化的沖擊下,文學譯介回歸文學性,《牡丹亭》譯本進入國外文化系統,但是并未擺脫孤立的狀態。
4.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總結了《牡丹亭》譯介模式的經驗教訓,以供中國文學走出去借鑒。
第一,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要靠我們自己,譯者要承擔的工作不僅僅是單純的翻譯,還要考慮傳播過程中涉及的眾多復雜因素。文學譯介不僅僅是語種的轉換,它作為一種跨文化傳播的交際行為,是一個繁雜的系統性極強的工程。許多譯者認為,只要將一本推廣到國外,中國文學就已經成功走出去了,實則不然。文學譯介受原文生產者和譯入語使用者的意識形態等影響,《牡丹亭》的邊緣化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第二,要充分認識譯介現狀,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不能只是埋頭翻譯,沉浸在已取得的翻譯成就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翻譯理論,更應對傳播狀況進行仔細的分析。就《牡丹亭》的譯本來說,國外文化系統形成的譯本早已實現了經典化,國外的研究者還根據《牡丹亭》重新創作了其他小說,中國文化系統在與外國文化系統的對比中顯然失去了絕對優勢。
第三,多渠道銷售譯本,中國文學完全走出去不能只依靠我們自己,可以與國外知名出版社進行合作。政府和研究者要積極鼓勵和支持開辟新的圖書譯介模式與銷售渠道,先在中國出版社出版再通過國外書店推介的方式固然不如與國外出版社合作。由于國外出版社更能準確了解和把握讀者市場,譯本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銷售渠道進行推廣。
中國文學走出去,需要徹底改變傳統的譯介模式,拋棄過去的原始套路。譯介模式的成敗,體現在讀者能夠順暢的拿到譯本。國家應不遺余力地對譯介活動給予支持,但是通過外文局圖書推廣渠道的模式不改變,中國文學就不能完全走向世界,《牡丹亭》的推介以及“熊貓叢書”的失敗都印證了這個模式的不合理性。筆者認為,中國文學走出去要大膽實行“本土化”計劃,充分利用本土的人力資源,充分考慮國外文化系統的諸多因素。要積極與本土的文化機構出版機構合作,選擇正確的譯介模式,利用本土的人力資源和銷售資源,讓中國文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
[1]鄒穎.從對《牡丹亭》的回應看《再生緣》的女性書寫及其文學史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年7期
[2]林雪.從互文性理論談《牡丹亭》中互文符號的翻譯.英語語言文學.四川師范大學.2010(學位年度)
[3]龍懷菊.從《牡丹亭》論湯顯祖的平民文學觀.《貴州文史叢刊》.2014年1期
(作者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素質教育學院外語教研室)
(責任編輯 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