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淺析黃自藝術歌曲創作特征
◎王瑋
黃自(1904年-1938年),字今吾,川沙縣,江蘇省(現在的上海)人,是中國3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從小就喜歡閱讀,尤其喜歡音樂。1916年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開始接觸西方音樂。192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1926年奔赴美國歐柏林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1928年又轉入耶魯大學學習音樂。1929年畢業后,先后在上海滬江大學、國立音樂??谱髑M任教,同時擔任教務主任。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音樂創作影響深遠。正如錢仁康先生所言:“如果天假以年,他在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上的成就是無法估量的”。他的早死令人扼腕,但短暫生命能夠揮發出這么多光和熱,則為后人留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
黃自的音樂創作有管弦樂序曲《序曲》,這是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他還寫了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抗戰時所作的合唱曲《抗敵歌》《旗正飄飄》,更能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而他的音樂創作主要是面向藝術歌曲,有《點絳唇》《思鄉》《春思曲》《玫瑰三愿》等作品,其中《玫瑰三愿》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藝術歌曲,篇幅小,旋律優美流暢,詞曲緊密結合,且富民族特性。流傳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一首完整的藝術歌曲主要由歌詞、曲調組成。首先是在選詞上黃自繼承了傳統的優秀文化,選取了極具韻味的古詩詞;再次是在選擇曲調方面具有民族色彩,與西方作曲技術有機結合,進行了創新。
1.古詩詞藝術歌曲
黃自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聰明好動,喜歡音樂和文學,尤其對古典詩詞比較熱衷。在《音樂欣賞》一文中他曾說:“我小的時候,最喜歡獨白樂天的《琵琶行》。當時年幼,連字的意義都不能完全理解,更談不上領略詩中深意,我喜歡他,只因為他的音樂鏗鏘,念起來非常好聽。所以古詩詞的影響造就了他對詩詞有一種別樣的情感。這類詞曲一開始是為中學生教材而創作,后來經演唱家的演唱而廣泛流傳。包括有《南鄉子》《點絳唇·賦登樓》《花非花》《下江陵》《卜算子》等,都是基于古代詩人創作的藝術歌曲,根據不同的心情,配以不同的旋律和色彩。
2.現代詩詞藝術歌曲
黃自所創作的現代藝術歌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獨唱歌曲,例如《春思曲》《思鄉》《玫瑰三愿》等,篇幅要長一些,根據歌詞的要求作曲家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大膽的想法在音樂創作上,都是專供音樂會獨唱的歌曲。在這類作品中他注重發揮歌唱技巧,還有對和弦的處理和鋼琴伴奏的使用,都有自己的風格。前兩首歌曲都是借景抒情的作品。而《玫瑰三愿》是人類的一種隱喻,托物寄情的作品。在這三首作品中鋼琴的伴奏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烘托出了作品所需要的氛圍。無論是古詩詞藝術歌曲還是抒情,黃自都能將詩歌與音樂巧妙的結合,通過整體規劃語言風格來譜寫旋律,使得它能夠演唱起來自然通暢。
1.和聲
和聲學由西洋音樂傳入中國。他借鑒西方的作曲技術然后與中國的民族音樂演唱風格結合。和聲運用也注重簡單明了,是很清楚的,優雅的,同時低聲部使用重復旋律和優美的和聲融合,讓人感覺不到和弦在進行。因此,黃自對中國的民族音樂有著深刻的理解,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對藝術歌曲的創作進行了民族化的創新。
2.曲式
黃自所創作的藝術歌曲主要由詩詞為體裁。這類歌曲特別能激發歌者的情緒,歌詞優美,借物抒情。曲式結構明朗化。例如《春思曲》是再現二部曲式,共分成三段。整體是d小調,12/8拍 。第一段是d自然小調和d和聲小調。緩慢、柔美的鋼琴伴奏把我們帶入了“瀟瀟夜雨滴階前”的情境。柔美的鋼琴表現出了大自然中雨滴落下的無規律的節奏,刻畫出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凄美之境。第二段從“小樓獨倚”起,逐漸出現了流動型的琶音,所以調性也跟著變化了,由f小調逐漸轉到F大調,五聲音調清晰,感情色彩變化豐富,通過借楊柳、雙燕生出憂愁之情。第三段由于是全曲高潮,伴奏力度加強,“化成杜宇,喚他快整歸鞭。”于開頭雨滴聲相呼應,表現出對丈夫的思念。所以必然又回到了主調。
3.選詞文化
中國是一個文化發展歷史悠久的國家,音樂藝術更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發展中,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絢麗多彩的民族。黃自先生接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博學,很喜歡古典詩詞,從而為黃自創作藝術歌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黃自為古詩詞譜曲的歌曲主要有《南鄉子》《點絳唇·賦登樓》等。在這些作品中,他對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和典雅特別講究,所以他做到了詩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創作出了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音樂。
通過對黃自藝術歌曲的學習和演唱,讓我們深深地領會到詞曲結合所營造的優美意境,藝術的價值在于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正如黃自所說的:“我們要發展中國自己的音樂,中國的新音樂絕不是抄襲外國作品或如西洋人用五聲音階作旋律的骨干便可以做成的,它必須由具有中華民族的血統與靈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術修養的作者創作出來”。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