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淺析中古文學突變的文學權力因素
◎張旭
中古時期是中國各文化門類不斷分化、發展、繁榮的時期,在此期間中國的文學得到巨大的發展和變化。在這些變化中,最有意義的是文學自覺性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本文主要從這一時期中古文學突變表現為文學場的三大變化和文學的表征功能表現的文學權力這兩個方面為切入點,對中古文學突變的文學權力因素進行闡述。
中古文學 文學權力 文學場 文化表征能力
中古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指的是魏晉到明中葉,也就是公元3世紀至16世紀。這個時期,特別是在中古初期,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文化場域各種力的復雜運動,使得其形成了相對自主的文學場,并且文學中所蘊含的文化權力日益顯著,從而促進了文學跳躍性的大發展和突變。
1.文學價值的顯著提升。在中古時期文學場中,文學既是“經國之大業”,又是“不朽之盛事”,并且文學逐漸成為一種具有很大價值的資源。文學之所以在中古時期逐漸成為一種具有很大價值的文化資源,這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政治運作的媒介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古時期文學價值的提升主要表現在帝王對文化權力的追求,主要有兩種表現,即提高自己的文化能力和提升自己所擅長文化門類。這兩種追求表現都體現了中古時期帝王對文學的重視,促使文人更加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2.對文學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中古時期,文學逐漸與其他文學門類分離,它的文化表征功能逐步提高。在中古文學領域,強調文學的政治倫理功能與強調文學的審美娛情功能是兩種不同的立場。若政治穩定,則“文”的創作就越豐富,帝王自身擁有的文化素養和文學能力越高,就更加看重文學場的獨立性;反之則突出“筆”的重要性,帝王會更加看重文學場在生活中的應用效果。中古文學中“文”與“筆”的區分,是文學認識不斷深化的一個最重要的表征形式。
3.中古文學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競爭邏輯。中古文學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文人都堅信文學具有超越性價值,不再需要其他場域的證明。中古文學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競爭邏輯,其中,“輸者為贏”的邏輯受到政治倫理場的影響,其具體體現為官名掩蓋文名的現象。文學場是依附于政治倫理場而存在的,在自主運作的文學場中,想要獲得文學聲望,無論是誰都必須順應文學場競爭的邏輯。
文學權力就是文化對權力的作用力,在我國古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掌握稀缺的知識與技能,掌握話語權,產生影響力與聲望以及確定為意識形態。文化與權力的關系非常緊密,一方面文化中蘊含著權力因素,客觀上具備一定的支配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權力的實現也離不開文化的支撐。
文化權力要通過文化表征功能表現出來,而文化表征功能又與選官密切相關。處在中古時期的中國,文化成為古代知識階層掌握權力的主要依據,且社會管理的權力是被士大夫階層所壟斷的。若一個人的文化能力越強,那么他就越具有掌握權力的機會。而評價一個人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水平,在古代時期一般是憑借寫作能力來表征其文化能力。并且很容易把一個人的文學水平當成是整個人文化水準高低的主要標志。
而各文化門類表征功能的強弱變化則影響著選官制度。漢代因為經學知識及修為是重要表征,因此漢代的統治者制定了以道德為主的選官制度,即察舉制。而魏晉時期,家世及玄學清談的風采是重要表征,統治者由此制定了以名望為主的選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漢代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制具體的做法是先派人考察當地人才的聲望,然后在采取鄉舉里選的辦法,將道德上、文化上比較有名望的人選拔出來。這種察舉制度主要是以道德取士,即經學知識及修為是重要表征。這說明漢代的經學文化表征功能強于文學,從而使得漢代在選官上主要看重士人的經學能力和道德形象。一方面,經學是漢代統治者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察舉制又為經學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制度保障。
綜上所述,中國中古時期的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在這些變化中最有意義的是文學的自覺性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它們引發了其他一系列的發展和變化。由于這一時期文學權力得到了顯著的滋長,導致文學場出現了新的變化和新特征。文學在這個時期已經成為表征個人水平和個人能力最重要的文化門類,其在選官制度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中古文學突變的文學權力因素進行研究,對于我們探索當代文學的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1]王欣.中古文學場域研究[D].蘇州大學,2011,09.
[2]王欣.中古文學突變的文學權力因素[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
[3]王欣.魏晉“文學自覺”與文學場域的形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