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宇
每逢歲末年初,幾乎都會上演一場理財熱潮。回顧2013年年末,各家銀行紛紛開啟理財產品高收益模式,通過發放高息產品吸收存款,5%成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起步價”,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產品更是比比皆是。那么2014年年末的銀行理財收益是否會延續這一“慣性”呢?投資人又該如何做好最后的沖刺?
歲末有驚無喜
在一家國有銀行的理財柜臺前,《經濟》記者遇到了前來咨詢理財產品的李女士,她有一份65天的理財產品剛剛到期,年化收益率為4.6%,希望能在年末找到一些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但接連幾天的打聽和詢問,讓她有些失望,“收益都不太高,多數還都是浮動性收益或者非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李女士對《經濟》記者說,保本保息的產品不僅很少見,收益更是低得不能再低。
對于李女士說的這種情況,記者在走訪過程中也有所察覺。往年幾乎從“雙十一”開始,很多銀行就已經開始為年末攬儲摩拳擦掌,推出一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而今年,本該火熱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卻難覓高息芳蹤。
在走訪中,記者針對投資者比較喜歡的中短期、低門檻的理財產品進行了一番了解。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較低,例如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幾乎都在4.6%左右。股份制銀行類似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略高于國有銀行,如廣發銀行、交通銀行保本保息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4.7%-5.0%左右,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4.9%-5.4%左右。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收益要更高一些,例如北京銀行非保本保息產品的年化收益率能達到5.4%,還有一些銀行能達到6%以上。
這些數字不免讓投資者對年末理財收益率表示擔憂。
對此,銀河證券分析師黃斌輝分析稱,“四季度應該不會給投資者帶來太大驚喜了,不可能像去年那樣了。”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同9月份央行銀監會和財政部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不無關系,該《通知》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約束月末存款沖時點。
對此,國金證券分析師陳亞林向《經濟》記者介紹說,“自2013年12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達到高峰后,今年年初到三季度末,收益率一直是下行的趨勢。”在她看來,這主要是跟宏觀貨幣環境有關,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整個市場利率水平的下行。政府倡導降低實體部門的融資成本,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導利率向下走,在這個背景下,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也隨之下行。
中信證券分析師曹琴向《經濟》記者表示,雖然四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會給投資人帶來太多驚喜,“但在年末資金緊張之際可能會略有上揚。”
按需擇優?以穩為主
盡管年末收益率可能沒有往年那么高,但是對于投資者來說,仍有一些獲利機會,黃斌輝認為:“銀行未來理財產品的發行節奏會更加平穩,高收益產品或許不會再集中在月末、年末發行而是會在平時推出。”這樣,投資者就不用簇擁在固定節點去購買理財產品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業銀行在每周四、交通銀行在每周五都會推出收益率較高的產品供投資者選擇。
由于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正在快速增加,投資者也要關注其中的風險。與固定收益類產品不同,結構性產品的收益率并非是“預期收益率”,而是“收益率區間”,最終的到期收益率,則由收益結構和掛鉤標的走勢決定。
陳亞林提醒投資者,需要謹慎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屬于傳統型理財方式,追求的是安全性,對收益率要求不是特別嚴格,如果真的愿意承擔風險追求高收益率,可以去投資一些如基金、證券類產品。所以在選擇結構性理財時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定,不要只看收益不看風險等級,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曹琴對此也表示認同,她認為,對于偏好風險較低的銀行理財投資人而言,固定收益類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是較好的選擇。“一方面,相比非固定收益或外幣產品,此類產品的收益率穩定,風險較低。另一方面,受市場波動影響,結構性產品很多情況下無法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據數據監測,實際收益率普遍偏低,常常低于固定收益類產品。”
從發行銀行看,曹琴建議投資者盡量選擇理財及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全國股份制銀行。“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整體風險可控,監管收緊也有利于規避系統性風險。然而,在利率市場化和銀行生存壓力提升的情況下,預計銀行間分化將加大。大型銀行特別是國有控股銀行產品收益率普遍偏低,而中小銀行受到的利率市場化壓力相對較大,特別是小型銀行水平參差不齊,理財能力及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
除了收益和風險以外,投資者也要考慮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從產品期限看,曹琴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中期限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曲線的中長端較為平坦,除短期產品外,不同期限產品收益率其實差別不大,中期限產品可以兼顧收益與流動性,同時也可以鎖定當前相對較高的利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