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隨著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中國第一部老齡產業藍皮書,中國老齡產業面臨的窘況得以進入人們的視野。
很難想象,作為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國,中國既沒有全球性的老齡產品企業,又缺乏這一領域足夠的知識產權,更缺乏高端老齡科技發展后勁。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秘書組副組長黨俊武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對老齡產業四大板塊之一、最為基礎、又關聯實體經濟的老齡用品行業作了深入解析。
這位《中國老齡產業藍皮書》主編提出:雖然當前老齡用品市場面臨購買意愿和購買能力普遍低下等困難,但長遠來看、從實業界層面講,中國的企業家應當樹立戰略思維,充分認識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老齡產業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積極搶灘、培育和建設老齡產業市場,提前占據老齡產業市場博弈的制高點,贏得競爭的制空權和話語權;
而從政府層面講,相關部門應當充分認識人口老齡化給轉方式和調結構帶來的新機遇,不失時機地抓住老齡產業作為未來宏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積極效仿發達國家成功經驗,采取‘放水養魚的策略,采取強有力的配套產業扶持政策措施,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老齡產業市場。”他說,
老齡用品業是一項重大國際戰略
《瞭望東方周刊》:老齡產業到底是怎樣的概念?
黨俊武:老齡產業是面向全體公民老年期,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各相關產業部門組成的業態總稱,包括四大板塊,即老齡金融業、老齡用品業、老齡服務業和老齡房地產業。在四大板塊里,老齡用品業是最關系實體經濟的板塊。
自上個世紀下半葉以來,國際社會普遍高度關注發展老齡產業,有的國家甚至把發展老齡產業作為21世紀國際競爭的必爭之地,紛紛采取一系列重要舉措,大力扶持老齡產業發展。
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進入“高齡社會”,出臺《高齡社會對策大綱》和相關法律,其主旨是從稅收、政府購買和公共財政投入以及相關行業規范、標準等方面扶持老齡產業發展。在產業政策扶持下、在剛性有效需求日益旺盛的情況下,日本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老齡產業特別是老齡用品業國家。
美國是另一個代表。與日本政府把發展老齡用品業作為老齡社會的產業應對策略不同,美國把發展老齡產業作為一項重大國際戰略。他們在上世紀40年代進入老齡社會。半個多世紀以來,除了重點發展老齡金融促進經濟發展外,他們從國際戰略出發,著力開發高端老齡科技領域,比如生物技術、抗衰老的技術、保健和醫療醫藥技術。
目前,美國的老齡用品主要集中在高端老齡科技領域,高附加值的老齡用品及技術基本上掌握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企業的手里。。許多中國人去美國除了購買奢侈品外,大多數人還購買保健品和藥品,國內醫院的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美國產品占據較大份額,至于輝瑞等美國保健醫療品牌國人盡知。
可以說,美國已經占據老齡用品諸多高端科技的戰略制高點。日本則是最負盛名的老齡電子產品生產國家。
隨著2000年全球進入老齡社會,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轉方式、調結構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經濟轉型新趨勢。日美等發達國家都已經充分意識到老齡產業是未來老齡化經濟體的重要支柱產業,發展老齡產業不僅有利于轉方式和調結構,促進本國經濟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占領國際老齡產業市場,以便對沖本國的人口老齡化風險。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老齡產業市場,但發達國家在產業政策、金融支撐特別是高端老齡科技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球戰略布局。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瞭望東方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國老齡用品業的現狀?
黨俊武:總體上來講,中國的老齡用品業尚處于分散型、自發型、盲目型的發展狀態,缺乏整體布局和系統性規劃,技術自主創新乏力、行業標準缺失、行業監管缺位,老齡用品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
具體來看,除了保健、醫藥和醫療器械,其他大多數老齡用品處在起步階段。以日用品為例,我們的研發、生產都非常滯后,大多數實業界人士以及相關部門甚至還沒有對此形成概念。
例如老年洗滌用品,不僅可以幫助老人洗浴,還可以兼具防止老年性瘙癢和祛除老年性身體異味的功能,這類產品在日本發展得很好,但在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
更重要的是,現在各個方面還沒有認識到這個全球最大老齡用品業市場所寓含的剛需,以及其背后的戰略意義。相反,許多發達國家特別是日本的老齡用品企業紛紛來華考察,企圖落地中國掘金。老齡用品業目前的這種鮮明比照似曾相識,有點像改革開放初期。
總體上看,老齡用品市場的發展現狀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世界超級老人大國的國情很不相稱。隨著中國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齡、失能以及患慢性病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將會帶來康復輔具、護理產品、醫療器械、藥品以及保健品等各類老齡用品的海量需求。
同時,隨著老齡服務機構發展,對沐浴類日用品、康復護理器材等老齡用品需求旺盛,而且屬于集團購買。可以預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發展,僅僅這一集團購買力就可以支撐老齡用品行業邁過起步階段。
第一大老齡用品市場的戰略困局
《瞭望東方周刊》:你將老齡用品和中國的制造業大國地位聯系到一起,這不是有些過度擔憂了?
黨俊武:市場前景很好,現實發展卻有很大落差。尤其應當警醒的是,在現有的保健、醫藥和醫療器械三個領域,我們還停留在低端,中高端都在賣別人的東西。
形成這個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關鍵問題是,我們包括實業界在內的社會各界都沒有像美日等國那樣,認識到老齡用品業是一個國家戰略、國際戰略和貿易戰略,是在未來國際博弈科技貿易競爭和經濟實力比拼中的重要籌碼。
第二個原因是市場預判短視。老年人口從增量上來講,會從2013年的2.02億增長到2053年的4.87億;但從市場開發上開,要看老年人口的流量。從2013年到2053年這4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總流量有10億上下。很多人沒有看到這個市場。endprint
有許多實業家認為,中國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說這個看法不對,但是用靜態眼光看問題。隨著2020年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50后”、“60后”一代又一代人進入老年,也進入中產階級行列,老齡產業市場將會有歷史性的巨變。
對此,我們的企業家不能抱有短期圈錢的錯誤理念,需要有膽識和長遠眼光來培育市場。發展老齡產業終極目的是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但開發和建設市場必須關口前移,從非老年人抓起。
第三個問題則是自主科技支撐乏力。嚴肅地講,這不僅僅是老齡用品業存在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實體經濟面臨的瓶頸性問題。
有兩點目前各界似乎已經有了共識,也是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深刻教訓:一是“用市場是換不來技術的”,另一個是“買技術是買不來技術的”。如果繼續走“換”和“買”的路子,我們將可能在下一次技術革命中陷入更加被動的困境。著眼長遠,我們必須另辟蹊徑,堅定地走中國自主創新發展的道路。
反映在老齡用品產業上是同樣的道理,中高端的老齡科技大多數被國外資本所控制。我們甚至生產不了助聽器的芯片。
無論如何,從長遠來說,老齡科技是老齡用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吸取“換技術”和“買技術”的教訓,全面深化改革,尋找新的發展路徑,避免世界第一大老齡用品市場因缺乏技術而受控制的被動戰略困局。
“轉方式、調結構”新的主攻方向
《瞭望東方周刊》:你剛才提到企業家培育市場的膽識,從政策層面應該如何促進這個問題的解決?
黨俊武:中國正在經歷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文化變遷,同時也正在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急劇轉變,由于人口年齡結構的劇烈變動,市場的需求結構將有重大變化,整個產業結構需要有相應的戰略性調整。
為了應對老齡社會的客觀要求,包括老齡用品業在內的老齡產業的整個發展將是我們“轉方式、調結構”新的主攻方向。我們過剩的產能、正在萎縮的制造業既可以面向新型城鎮化進行調整,也應當面向老齡產業轉型發展。
現在還需要著力出臺關聯實體經濟的老齡用品業的產業政策。比如,擴大稅收優惠范圍,解決轉型老齡產業的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總的來說,產業政策涉及廣泛,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是老齡用品業政府采購目錄。我們在《中國老齡產業藍皮書》做的是學術版的“老齡用品業目錄”,但期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出臺貨真價實的老齡用品政府采購目錄。事實上,我們要向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學習,在用品業發展初期,采取“放水養魚”的策略強力扶持老齡產業快速發展。
我認為,發展老齡產業,關鍵在企業家。
中國要開發老齡產業,關鍵戰略還是要培育本土企業家,從發展民族品牌的高度來實施培育計劃,如引導傳統行業發展一批、從現有萎縮企業轉型一批、從現有老齡企業扶持一批、引導現有盲目資本發展一批,采取新型中外合作策略發展一批等。
總之,我們要緊緊抓住自主創新這一國家戰略,把發展老齡產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新的主攻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科技體制機制,打造老齡用品世界工廠。
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老齡用品市場。著力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高度從消費理念上引導消費行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落后,關鍵在于他們在消費行為上把著眼點放在“看病”上,結果越看越病,造成經濟社會發展成本居高不下。
發展老齡用品業,日美走的是高科技、高成本、高投入的三高路線,中國的國情不允許我們走這樣的發展道路,我們只能走高科技、低成本和適度投入的路線。我們有全球最大的老齡產業市場、有雄厚的后發優勢、還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以及優良的文化傳承優勢和深厚的民族醫藥積淀優勢。如果把這些優勢結合起來,我們完全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老齡產業反擊突圍,贏得最終勝局。
總之,開發老齡產業是未來國際競爭、貿易博弈和分散本國老齡化風險的必爭之地。對中國而言,更是今后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適應老齡社會的全球性轉方式、調結構的新的主攻方向。一句話,發展好老齡產業,不僅有利于在老齡社會條件下保持經濟繁榮,也能把全體人民老年期幸福生活的“中國夢”落到實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