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能忍不能忍
國家統計局前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11月20日表示,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限是7%。他還表示,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是可以容忍的,但不能造成“青黃不接”,否則將嚴重影響就業。他引述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說,中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解決新增就業人口130萬至150萬,也就是說,2014年中國GDP增速必須達到7%以上,才能保證2013年年底新增1000萬人就業的目標。
中國經濟要順利完成增長驅動力的轉換
馬光遠(經濟學者、北京市政協委員)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已告別高速增長進入“新常態增長”階段,經濟增速將會在7%~8%之間運行。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防范的風險有四個方面:一是刺激依賴癥的風險,即對增速下滑表現出“零容忍”,無法走出一下滑就刺激,一刺激就見效,刺激完了又下滑的“周期律”;
二是不改革的風險。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宏大的改革計劃,但目前投資不力,一些民營企業家徘徊猶豫,改革尚未完全達到強有力的推進,這是經濟增速下滑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是以往刺激政策沉積的產能過剩和企業債務的風險;
四是房地產全面調整帶來的風險。
判斷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否合理,一個關鍵是這種速度是否導致大規模的失業。長期來看,就業水平一方面取決于一定的經濟增速,另一方面與產業結構不無關系。美國經濟只需3%左右的增長即可確保良好的就業,關鍵在于就業潛力最大的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比重最大。
就中國而言,依靠制造業去解決新增就業問題的空間已經有限,必須依靠大力發展服務業來解決就業問題。其實,如果中國經濟順利完成增長驅動力的轉換,增速雖然下滑,但經濟含金量會高于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期。
GDP結構是影響就業的關鍵
姜超(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
GDP增速主要兼顧發展和就業兩大目標。從發展來看,未來幾年即便每年GDP增速保持在6.7%,也足以完成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另一方面,就業并非是決定增速的唯一要素。
以單位GDP增速吸納150萬就業的保守假設來看,7%的GDP增速將會創造1050萬個崗位。而如果偏中性假設,結合從2010年以來單位 GDP 增速吸納人數不斷上升,2013年達到170萬的現實情況來看,單位GDP增速對應的就業人口接近200萬,這意味著5%以上的GDP增速就足以完成每年1000萬的就業目標。事實上,2014年前三季度以7.4%的GDP增速就完成了1082萬人的新增就業。
中國就業不易失速的另一大原因是勞動力供給中長期偏緊。
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結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為9.37億,據中國社科院教授蔡昉2013年的估算,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降至9.1億。另一方面,隨著老齡化的到來,以及教育和收入水平提升等因素,勞動參與率會呈下行趨勢。
日韓經驗預示中國就業基本無憂。日韓轉型期經濟下臺階,單位GDP增速吸納的就業人數趨于上行,服務業就業占比逐步上升,在勞動力供給較充裕的條件下失業率僅略有抬升。中國勞動力供給較日韓轉型期緊張,除非經濟斷崖下跌,否則就業就不太值得擔憂。
增速指標不再是重點
易憲容(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經濟增速到底在哪個水平合適?是7.5%還是7%?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是以往的“房地產化”經濟繼續,還是靠提振內需,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
其實,GDP的增長指標早已不重要。GDP指標不僅有數量大小,更有內容或質量的好壞。比如,主要依靠房地產的GDP增長再高,也不能與主要依靠高科技的GDP增長相比。
中國2011年之前30多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10%以上,但歐美發達國家GDP增長基本在1%至2%左右上落。可是,我國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仍有一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所以,對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并非要設計一個絕對的具體數字指標,并將此作為政府業績考核標準,而要看經濟增長內容是什么,是不是有效率,是不是提高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福利水平,是不是能讓全體國民分享到經濟增長成果。
當前國內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最為重要的問題一是經濟體制改革滯后,嚴重制約著市場中的各種內在潛能的激發,特別是政府對市場干預和參與過多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另一個是中國應盡早退出“房地產化”經濟,因為這種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只有重新起步、重新定位、回到市場法則上來,才能成為未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動力。
只要有質量,增速更低也可容忍
余豐慧(財經評論員)
中國將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意味著容忍更低的經濟增速在決策層已達成共識。
那么,能夠容忍的程度是多少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事實上,只要是有效益、有質量、能夠帶動就業的增長,6%已經不低了。我認為,6%應該是中國經濟可以接受的底線。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和提質增效,6%的經濟增速不會對就業造成多大影響。
201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這兩大特征充分說明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但還遠遠不夠,經濟結構調整仍需加力。中國不到50%的最終消費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逾80%的消費率仍有很大差距。中國經濟要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以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要注意的是,應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大力度降息不如大幅度降稅。繼續放水貨幣信貸極有可能跌入流動性陷阱。
唯一有效的宏觀政策工具應是財政政策,特別是大幅度減稅降費。應該盡快從營改增的結構性減稅,轉變到面對中產階層以下以及實體企業的全面性降稅,重點是降低間接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