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博
自在的丁丁張,職業作家,微博“段子手”;痛苦的張航,光線傳媒電視事業部總裁。這是一個人的兩重身份。
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正面的張航要在商業叢林中殘酷搏殺,“面對各種各樣的客戶”;反面的丁丁張則可以在微博上耍個性,直言“人生需要揭穿”。
最近,張航有些煩悶。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確實受到一些困擾,主要來自客戶。”
先烈
《中國正在聽》是由光線傳媒有限公司和中央電視臺合作的一檔全媒體互動音樂真人秀。目前已經進行了四期,0.88的收視率排名第三,這大大低于光線傳媒的預期,“預期(收視率)是1.5,但現在前面總是一年級與跑男。”張航說。
第一期播出之后,光線傳媒已開始對《中國正在聽》調整預期,“從收視率上講,它確實沒有那么好。”張航說,“但還可以從其他維度上來考慮。”
整個節目最吸引人的便是互動。張航介紹,第三期用微信參與互動的人群超過400萬,第二期就已經超過了好聲音總決賽,“這個互動量,在電視史上是沒有的。”
另一個變化來自央視觀眾,據后臺統計,收看央視三套24~34歲的年輕人增長了76%,“原來不看央視的年輕人被拉回到電視機前,等于給央視的觀眾換了血。”
在指向單一的收視率法則下,任何維度的解釋都是蒼白的。張航明白這一點,他對本刊記者說,“這個節目能播就很好了。”
《中國正在聽》原版節目為以色列的《Rising Star》,其最大的亮點便是現場直播與場外互動投票,但由于相關政策規定,中國版節目最終改為錄播與場內投票。
天娛傳媒制作團隊負責人馬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Rising Star》最早找過天娛,但天娛認為直播與投票無法突破,便沒有接手。張航并不認為是天娛主動放手,“其實是一個搶的過程,不是他們不要,是我們勝利了。”
張航坦言,光線是希望可以實現直播與互動的,“我不知道外界是不是把我們定義為先烈還是什么,但我們不后悔這個決定。”
《中國正在聽》被張航認為是光線電視的新媒體試水之作,“一定要在最高平臺上用最好的模式試水,這是戰略性決定。”
慘淡
2013年全年,光線電視的業務收入下滑約15%,2014年一季度,下滑的趨勢進一步擴大,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約60%。
現在,對于光線電視來說處境尷尬。“你要說它差,它一點都不差,可是有什么代表節目?還是《中國娛樂報道》。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找到一個可以替代《中國娛樂報道》的節目,突破它。”
越來越多的娛樂節目開始加大投資與制作,播出平臺也多是一線衛視,光線以往的合作伙伴——地面頻道——越來越邊緣化。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光線從2011年開始與更高平臺進行合作,相繼在遼寧衛視推出《激情唱響》,與央視合作《夢想合唱團》《夢想星搭檔》《超級減肥王》等節目,但效果并不理想。
與央視的合作在張航看來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不是富商愛女明星,女明星也愛富商。”
央視平臺自身的調性與受眾對于節目的接受程度也是光線需要面對的問題,張航認為,現在整個渠道都在下沉,一線城市觀眾選擇多樣,但是三四線城市會更看重央視。“選擇與央視合作更看重未來,我們相信,跟誰結婚就要跟誰在一起,就得多看對方優點。”
除了節目改進之外,電視部門本身的行政結構也進行了調整。光線傳媒電視事業部更名為電視視頻部,部門拆分成四個工作室以及一個音樂中心,開始以項目團隊分類,各個工作室自己來決定薪資結構。相比較天娛與燦星,張航承認,“是晚了些,但是只要改得好,就不算晚。”
由于現在正處于磨合期,張航每天還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
改革也勢必會有波動與陣痛,在問答網站知乎上,本刊記者發現一位供職于光線傳媒的匿名用戶在一個關于《中國正在聽》前景如何的問題下作了回答。
他寫道:2014年,上半年是光線電視部門業務最為蕭條的半年。六個月的時間,整個電視部門沒有任何項目上馬。與之連帶的是廣告、銷售、發行諸多部門均受到牽連。截止到六月份,公司電視制作部門離職人員眾多。
張航也發現了這個回答,他并沒有正面回應,只對本刊記者說:“他確實了解到很多細節。”關于離職,張航并沒有覺得是多大問題,“光線的離職率一直都挺高。”
賭博
“你只要站在被人看到的地方,就永遠有人說風涼話,看著你樓塌了。”張航拿他出過的書打比方,“只要出書,就會有人說你紙用得不好,寫得爛。”
本刊記者試圖向張航闡明,這位匿名用戶更多的是在為光線考慮。他在最后寫道:光線電視不會因為一個項目而被拯救,能拯救光線的不是項目,而是做項目的人。光線的電視人很年輕,年輕意味著需要成長。
張航只是帶著些無奈的口氣“嗨”了一下,“這是個全民都會做電視的時代,但是知易行難。如何讓大船掉頭,披荊斬棘迎風破浪是需要耐力和毅力的事情,不是有一個明確的意識就能辦到。”
一個節目的成功包含有太多的細節,重新復盤一遍對于播出的節目已沒有多少意義。“所有的節目都是賭博,常年在賭,只是賭注大小不一。”張航說,“就像是光線電影,前幾年也不夠好啊。”
“如果節目成功了,別人就可能會說是你請了最好的舞美,最好的樂隊與評委,”張航對本刊記者說,“但是現在節目收視率不好,別人可能就會問,為什么這些最好的結合起來,就不是最優組合呢?”
同樣在央視平臺播出,燦星制作的《中國好歌曲》的影響力顯然要超過《中國正在聽》。但張航強調兩個節目價值是不一樣的,他認為《中國正在聽》的價值在于發現真唱之王。
我們打破了觀眾看電視的習慣與看法,“看慣了美圖秀秀之后,發現真實面目總會有點惡心。”張航評價另一個節目是為了說而說,是經過設計與編寫的,觀眾也看了三年之后自然會有一個慣性的認識。
雖然張航沒有點名,但無疑,他說的就是《中國好聲音》。“它更像是音樂電視劇,我的則是音樂現場秀。”張航希望能堅定地做直播,讓這種粗野的原生態節目成為一個新的可能。
賠錢也做
2014年6月,由于有三套節目開始制作,光線電視召開了一次動員大會,張航在那次大會上講了一件事。
他有一次發了一個參加售書活動的微博,有同事在他的微博下面留言:看看湖南衛視的洪濤導演在做什么,我們的領導在做什么。后來,他再也沒有參加過售書活動。
他告訴本刊記者,這是今年微博評論里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這讓他覺得委屈,因為他“從來沒有因為簽售耽誤過任何工作上的事情”。張航一直認為微博上的是“丁丁張”,一個可以耍個性,寫段子與俏皮話的暢銷書作家。但現在顯然不行,他需要把一些“面上的事情做出來”,需要收起自己的個性。
在外界看來,光線傳媒的三位創始人逐漸從電視業務脫離,精力更多地投向電影業務。張航表示,老板把更多精力放在電影上,但公司并沒有對電視業務不管不顧。
節目籌備期間花費了將近兩億元,但是當時的冠名費用卻只有1.5億元,“明顯是要賠錢的,但老板還是支持。”張航告訴本刊記者,《中國正在聽》的版權費用達到一千萬元,整個制作成本超過兩億元,廣告冠名費用超過三億元,騰訊購買視頻版權費用也達到一億元。
當本刊記者問寫過《人生需要揭穿》的張航如何“揭穿”光線電視時,他回答:“對光線電視來說,今年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交給時間來證明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