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志萍
京津冀,同處燕山之南、太行之東、海河之系,山同脈,水同源,文同根。三地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本為一體。地下水在區域內供與排的邏輯關系,決定了三地的水量和水質。
北京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7.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立方米,屬嚴重缺水地區。尤其是1999-2011年期間,北京遭遇13年持續干旱,年均降水量僅為480毫米,年均形成水資源量21億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的56%,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00立方米左右。
地下水是北京的“生態之水”。地下水因其獨特的自然屬性,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活、生產用水的重要水源,同時也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地下水位的變化會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北京地下水由于長期不合理開采和超采就引發了區域濕地退化、泉水斷流、土地荒漠化等。因此,北京地下水在發揮其“資源功能”同時,還需要兼顧其“生態環境功能”,在南水北調來水之后,需通過“壓采”與“回補”等手段涵養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恢復其生態環境功能。
地下水蘊藏在地表之下,我們看不到它,但可以根據監測地下水的水位、水質來判斷地下水狀況的優劣。地下水監測工作是一項水資源管理非常重要的日常性基礎工作,是直接獲取水位、水質、水量等動態變化的唯一方法。地下水監測不僅為制定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方案提供基礎資料,同時也是檢驗監督地下水資源開發是否合理、地質環境保護措施是否得當的直接手段。總之,地下水監測既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支撐條件,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沒有監測就沒有管理;沒有系統全面的監測,就沒有科學有效的管理。
北京市地下水監測始于1956年,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污染范圍由城市中心區向外圍擴展,為了適應這一變化,監測范圍不斷擴充,到1981年初步構建了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地下水質監測井數達300余眼,以“資源型”監測為主要目的,監測的層位主要為地下水生活開采層。監測頻率為每年枯水期(6月)和豐水期(9月)各1次,監測密度約為4-5個/100平方公里,監測指標僅包含常規無機指標20余項。
隨著監測工作的長期開展以及近年來專項調查成果顯示,地下水污染呈現出 “由城市到農村”、“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無機到有機”的發展趨勢。面對污染范圍擴大、污染深度增加、污染物種類增多、污染程度加劇的形勢,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于2007年立項開展了“北京平原區地下水環境監測與初步整治方案”項目,總投資8476萬元,對已有監測網進行整合、補充和優化,至2009年底,建成了包括區域地下水環境監測和重點污染源專項監測在內,共1182眼監測井的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實現了由原來傳統的以“資源型”為主的“平面監測”轉變為“資源與環境并重型”的“立體分層”監測。
為節約資金、避免重復建設,監測網充分吸納和利用全市原有監測井資源,整合了市域范圍內監測井685眼,補充建設了137眼監測井,建成了擁有822眼監測井,控制面積達6900平方公里,覆蓋平原區(含延慶盆地),監測層位包括淺、中、深層的區域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平面控制精度達1:5萬比例尺。同時完成全市重點污染源監測孔360眼,監控北京市平原區重點污染源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北京市平原區重點污染源監測網的形成,改變了單一監測地下水質量的現狀,實現了從源頭監控地下水污染的專項目標。這種全方位針對污染源的地下水監測設施在中國還是首創。
由1182眼監測井構成的區域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和重點污染源監測網,在全面監控平原區地下水環境質量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北京在地下水環境污染方面的監控能力,為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整治方案、加強水污染和水環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同時,長期以來地下水混層評價、分層質量狀況不明以及缺乏對重點污染源實施監測的狀況得以解決。
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和首都發展綠色轉型的需要,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地下水資源環境工作基礎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地下水監測設施急需在整合優化的基礎上,完善擴建,建設覆蓋全市乃至京津冀地下水監測系統,為建設京津冀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平臺和提高水資源精細化管理水平提供基礎支撐。
構建覆蓋全市的地下水資源環境監測系統,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能力預警機制的基礎支撐,是生態文明建設對水資源環境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開發利用地下水給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利益,然而隨之也產生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地下水位持續下降,資源虧損嚴重;淺層地下水水質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并呈惡化趨勢;深層地下水開采誘發產生的地面沉降范圍繼續擴展呈快速發展態勢;濕地退化,泉水干涸等等,嚴重影響著首都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地下水的超采和污染并存的現實窘況與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很大的差距,按照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要求,對地下水資源環境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整合完善我市現有的地下水監測資源,構建北京市地下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能力預警平臺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將為生態紅線的科學劃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機制建立提供基礎支撐,為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構建覆蓋全市的地下水資源環境監測系統,是新形勢下首都水資源優化配置、科學管理的需要。
地下水回灌與壓采工程措施的實施,必將帶來受水區和壓采區地下水資源環境的變化,這就需要適時掌握回灌區地下水資源儲備涵養情況,壓采區地下水位恢復情況及其可能產生的地質環境影響。為此,就必須根據南水北調水源進京后變化的水情和工程措施,對現有的地下水監測網絡進行完善,圍繞回灌區和壓采區開展重點監測,適時掌握上述區域地下水資源環境變化情況,科學評估回灌壓采措施實施后的資源環境效益和地表水與地下水優化調度建議。
水系連通工程的規劃實施,必將進一步擴大再生水的利用范圍,特別是在主要地下水水源地上游補給區,如密云、懷柔、門頭溝、房山等地,再生水進入與地下水聯系密切的河道,對當地地下水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都需要完善現有的地下水監測站網,加密監測,為我市再生水的科學利用和地下水的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構建覆蓋全市的地下水資源環境監測系統,是落實我市地下水保護和污染防控行動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強化水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基礎支撐工作。
山區作為北京的生態屏障,也是地下水重要補給區,而現有監測網僅限于平原區第四系地下水。為此,應重點在城市主要水源地補給區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工作,將監測網擴展至山區的重點地區,并逐步覆蓋全市域及河北相關地區,實現全面監控。同時,更新采樣和水質分析設備,提高監測效率和精度。
建設土壤、包氣帶環境專項監測網,逐步實現從污染源、污染途徑到地下含水層的全過程監測。在重點工業區、垃圾填埋場、高爾夫球場、再生水灌區、加油站及歷史遺留污染場地等重點污染源布設專項監測井,加強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監測。重點做好地下水水質超標地區飲用水水質監測工作。進一步完善地下水污染監測預警及應急處置機制。加大監測網絡建設和運行維護保障力度,強化監管。
構建京津冀的地下水資源環境監測系統,是建設京津冀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平臺基礎支撐,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
京津冀,同處燕山之南、太行之東、海河之系,山同脈,水同源,文同根。三地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本為一體。地下水在區域內供與排的邏輯關系,決定了三地的水量和水質。協同發展,水先行。地下水既是協同發展諸要素中的一個部分,又是整體協同發展的基石。而建設京津冀的地下水資源環境監測系統是構建京津冀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平臺的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