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望舒
作者 系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輝煌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在數量規模型“大發展大繁榮”之中,始終有著在世界文化貿易平臺上少“大師”、缺“經典”、無“品牌”的隱痛,不少項目陷入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式糾結。
回想半年來參與評審評議的百余個文化產業項目、人才培訓基地,如鯁在喉,有不吐不快的感覺。一是創新含量普遍不足;二是宗旨層面普遍偏低;三是發展方式普遍滯后。部分隊伍、產品、服務、項目建設不盡如人意,直指價值、價值取向、核心價值觀問題,如此關鍵若得不到足夠認知、廣泛認同、較多共識,那么文化產業前景堪憂──僅憑 “術”而收獲的發展績效不可高估。
對文化產業而言,其以滿足人們的思想精神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承擔著將傳統文化或當代文明的價值資源,變為現實社會經濟效益價值的重任,所以在其人、產品、服務、項目、機構的產業表達中,思想文化價值的有否、大小、優劣十分重要,堪稱文化經濟類提供物的市場成功的核心要素。
當代文化經濟成功案例,多可概言為瞄準社會文化消費目標市場,以思想文化和科技含量價值奪得驚人社會經濟價值的典范。無論是比爾·蓋茨創造“微軟帝國”,喬布斯讓“蘋果”光芒四射,還是曾以執導《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創造了單片世界電影市場票房巔峰的卡梅隆都是如此。卡梅隆經驗之談強調,他總要在自己電影中體現某種普世價值,他信奉:“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票房不是唯一標準,關鍵還是要看世界各國的觀眾是否都喜歡。如果不同種族的人都喜歡,那它就成功了,票房自然也不會低?!?/p>
中國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輝煌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在數量規模型“大發展大繁榮”之中,始終有著在世界文化貿易平臺上少“大師”、缺“經典”、無“品牌”的隱痛,不少項目陷入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式糾結。克服不體現價值、不傳播價值的弊端,已是中國文化產業升級版和第二季的首要任務,也是中國文化增強軟實力的主攻方向。
中國價值哲學學者李德順先生認為發展方式說到底是文化問題,“文化本質是價值體系。普遍主義……表明他們對于文化的理解,停留于知識性、技術性和工具性成果的表面意義,忽視了文化的主體性和目的性?!聦嵣希嬲幕妮^量,必將在另一個層次──思想內容的層次展開?!?/p>
優質價值觀往往具有先進民族文化、美好人類道德的魅力,契合各國各族人民思善向善求善行善的心理,滿足社會大眾祈福迎祥崇尚光明的愿望,因此一直是經典文化產品的主要標志,其良性載體一直是文化外貿與國際傳播的寵兒。
例如上世紀90年代末,韓國文化產業從亞洲金融危機的陰霾中異軍突起,其用相對簡單卻陽光美好的內容,溫暖感人的情愫,與時俱進的科技含量,通過一波波影視劇“韓流”,在中國、亞洲、世界上名利雙收,光彩奪目。其網游、動漫同樣表現不俗:前者連年高速增長,今年預測銷售總額仍將比2013年增長11.2%,輸出總額增長15.6%,將首次突破30億美元大關;后者的產量在亞洲僅次于日本,在全球市場僅排名日美之后,已是世界第三動漫產業大國。僅有5千萬人口、10萬平方公里國土、略遜于江蘇省的一個地方,2004年文化產品出口已占國際市場份額的3.5%,2008年至2011年進入出口飛躍期──以年均22.5%增速持續上漲,2012年更以同比增長34.9%、出口規模43.2億美元的績效,使文化產業在國內繼汽車后成為第二大創匯產業,在國際助韓國躋身世界文化產業強國之列。
韓國文化產品與產業的精彩肯定有其綜合原因,但本質與其價值觀、價值鏈、價值表現的成功密切相關。不靠低俗、詭異、厚黑、奇巧、繁復,而主要靠美好精神、美好故事、美好情感、美好形象,如此一種人見人愛的核心價值觀的時尚表達,為韓國文化騰飛插上了領先中國、走向世界的強勁翅膀。個中之魂之道,頗值國內業界深思。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更是社會變革和人民進步的思想引領。因此文化產品、服務、項目擁有優質核心價值觀,事關國風社風民風正能量的發揮輻射,亟須通過頂層設計式戰略安排,使之融入文化價值鏈建設的整體流程。
首先是著眼樹立“思想文化當頭為首”的產業核心觀念。促使任何文化產品、服務、項目、機構、團隊的運行在文化強國戰略宗旨使命的責任框架內發揮,用從業自覺、行內自律、輿論倡導、政策規范、法律威懾等組合拳,激勵社會市場與文化產業求善思善向善之氣,謀精神高位文化強勢之風,聚內容創新形式特色價值突出之力,通過對頭腦智慧型、質量效益型發展方式的真誠呵護,對肢體蠻力型、數量規模型粗放模式的壓縮限行,對經典品牌型、文化魅力型優秀范式的大力表彰,從而為實現“中國夢”的文化作為,提供全方位“良田沃土、風調雨順”般環境條件,讓貢獻卓越、創造杰出,在文化產業成為主流主體性意識氛圍。
其次,著手健全實施核心價值觀要義下體制機制系統?!奥浼殹⒙湫 ⒙鋵嵣舷鹿し颉敝肝幕a業的“神、魂、道”建設必須“說事”與“辦事”并重,通過體制支持、制度保障、機制鼓勵,在全領域造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果,為民族鑄就形神兼備的最大軟實力載體。因此要根據需求、問題、目標、績效、能力五導向真抓實干,要制定引領標準、核查體系、分類規劃,推出并壯大中國文化精彩吸引物與提供物清單,從而以實實在在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企業具象而先進的形象引領,完成在內外市場上的文化重塑任務。
還應著力塑造有文化自覺和能力的生產力主體團隊。明確干什么和怎樣干之后,須聚焦于誰來干。文化生產主體團隊的品質與能力,決定社會文化消費能否被滿足、社會文化市場能否有高質量產品。只有當文化從業者在文化認知、文化認同、文化共識達到文化共力后,文化強國目標所需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先進當代文明傳播體系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美文化提供物的支撐,精神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才有機會在國內外得到高績效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