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焦作廣播電視臺的實踐說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王榮科
最近,兩家地方衛視因商業廣告播出超時,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分別給予停播商業廣告7天和15天的處罰。之前,幾家報刊也因刊登虛假低俗內容而被處理,其中就包括兩家報紙在報道李某某案件時使用的標題。主管部門對這兩起事件重拳處罰體現一種導向,也讓媒體倫理問題再次引發關注和討論。
在韓國,2013年7月韓國KBS電視臺記者拍攝了一名韓國男子企圖自殺、縱身躍下大橋的全過程。節目播出后,對KBS電視臺記者的批評之聲立刻在韓國出現。許多民眾認為,記者為搶拍現場不顧當事人安全,有悖倫理道德。拋開現場記者的主觀意愿,從事件的客觀影響及其對社會心理造成的沖擊來看,當事記者與電視臺確實有必要做出反思。
報道還是不報道,如何進行報道,都體現媒體的價值判斷。無論主觀意愿如何,價值觀的傳遞、社會關系的調解以及社會心理的塑造,都是新聞報道的“伴生”功能,受眾的評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對社會功能的考慮。
前些年,在深圳聯防隊員涉嫌強奸事件中,一些記者將受害人團團圍住,反復追問各種難堪的問題,甚至不顧受害人雙手捂臉、家屬下跪哀求。這種無視他人尊嚴與隱私的越線采訪,不僅給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也讓一些媒體飽受批評質疑,甚至成為新聞事件中的另一個不光彩角色。
類似事情雖難說普遍,卻也并不鮮見。從當初的“楊麗娟追星事件”到“福建南平校園慘案”,一些記者對案件現場的“細致刻畫”,就曾引發“誰害死了追星女之父”的追問以及對媒體倫理的反思。在這個意義上,媒體報道公共事件,自身也被公眾打量。這就提醒記者和媒體,在追求事件真相的同時,也要時刻“自我觀照”——是否保持了“莊嚴的距離”?是否遵守了基本的道德底線?是否恪守了起碼的新聞倫理?
對媒體人而言,社會責任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媒體不同于企業,它的產品不能只關注商品屬性,而更要關注它的社會屬性。不顛倒是非、不惡意傷人、不見利忘義,這些不僅是媒體和媒體人應該恪守的基本準則,也是每個人應該堅守的道德底線。
記者角色的“錯位”“越位”,反襯出媒體管理制度的滯后和乏力。
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為加強新聞隊伍建設,近年來,焦作廣播電視臺在宣傳管理工作中大膽探索,不斷創新:
一是制定“首席記者(編輯)評選辦法”,實行職稱評聘分開、動態管理;
二是成立“播音員主持人專業委員會”,規范業務和外出行為;
三是優化采編播流程,從接到熱線、上報選題、出去采訪到寫作稿子、制作片子、播出效果等,每個環節都提出明確要求。并且還從實際出發,編輯印制了易操作、易考核的《記者應知100問》小冊子,人手一本,爛熟于心。
當前媒體的倫理失范雖屬少數,但也值得警覺。從“紙餡包子”到“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顧新聞真實性,這是“信息虛假化”;從“前任張太聲明”到標題使用臟字,迎合獵奇心理和感官刺激,這是“取向低俗化”;從消息讓位軟文到新聞被廣告綁架,這是“商業過度化”;從各種惡搞戲說到專報明星緋聞,這是“娛樂泛濫化”。凡此種種,短期或許能得點好處,但長期來看,不僅會對社會文化產生負面影響,更會因為沒有品質、蒼白無聊而被市場所拋棄。試想一下,誰會浪費時間去看只有廣告的頻道,誰又會花冤枉錢去買污言穢語的報紙?
上述事件提醒我們:工作越是重要,越要有一定之規、一定之約,要放在社會的大系統中加以考量。對記者和媒體來說,同樣不能打著知情權的旗號去侵犯隱私權,甚至以“唯我獨尊”的態度使一切讓路。相反應該看到,離開了對弱者的尊重,再多的關注也無法形成關懷;熱衷于對觀眾眼球的博取,采訪本身就可能變成傷害;缺少了對自我的省察觀照,再良好的初衷也可能事與愿違。
維持媒體生態健康,自律固然重要,有效監督也必不可少。事實上,受眾是對媒體進行監督的主體。KBS電視臺“拍攝跳江”事件發生后,韓國社會輿論的譴責就是一種負面反饋,一種間接的監督。
因此,糾正倫理失范,修復媒體文明,正可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通過國家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行政規章的嚴格執行等,從外部來加以約束,增強他律;另一方面,媒體也要倡導正確的倫理文化,切實提高從業者素養。而作為管理部門,除了重拳打擊之外,是否也應思考:如何為改善媒體生存環境盡一份力?促進媒體合作、避免惡性競爭,樹立善待善用善管的理念,都是在新形勢下做好媒體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焦作廣播電視臺在建立健全新聞宣傳和管理各項規章制度的同時,還不斷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度。
一是在內部進行日評、月評、季評好新聞和“全臺欄目大家評”活動,獎優罰劣,鼓勵創新;挑選身邊的“土專家”現身說法,講業務、說做人,在采編人員中開展“怎樣當一名合格記者”和“我與中國夢——做新聞建設者”大討論。
二是邀請高校和省內著名的學者專家,圍繞“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感”“記者應當怎樣承擔社會責任”等內容授課,引導記者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承擔社會責任,切實履行新聞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同時,聘請30名社會監督員定期、不定期對新聞宣傳和隊伍建設提意見和建議,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于詐,百補而千穴敗。”一時的注意力不如恒久的信任度。媒體只有用心于正,以真實信息、負責言論,取信于受眾、取信于社會,才不負“社會良心”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