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國權
近十年來,報業多元化經營中,最成功的就是報業地產;但是對于有些報社來說,最失敗的項目也是房地產;在一些報業集團,報業地產已經成為收入與利潤的支柱項目,但是也有很多報業集團在房產項目正風生水起時又激流勇退,這讓人有些好奇;很多報人認為報業地產是報業轉型的很好路徑,但也有很多報人則認為報業不是房地產公司,不能舍棄主業而做其他……
但無論如何,報業地產,一個承載著報業很多希望與尷尬的產業,正成為報業轉型的主路徑之一。據統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收入中報刊發行廣告收入所占比重,已經從“十一五”初期時的90%以上下調至目前的50%以下,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報業地產的因素。浙江金華日報報業傳媒集團以房產為核心拓展多元經營,收入遠超報紙主業,2011年其收入是主營業務的兩倍。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一年有10億的收入來自于房地產,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有一年從房地產中賺了10億元。
但是,也有一些報社在房地產項目風生水起之時又退出了。比如浙江日報報業集團。2005年8月,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和浙江省較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綠城集團進行資本合作,共同組建了浙江報業綠城投資有限公司,資本金為8000萬元,雙方各占50%。公司借助浙報集團和綠城集團的資金、品牌和團隊優勢,進軍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在浙江寧波、山東聊城、福建寧德等地都投資了一些大項目,運營很好,收益頗豐。
但是就在房地產項目利潤穩步增長,效益見增的時候,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卻開始逐步收縮房地產投資,先是將省外的房地產項目逐步出讓,2008年7月拍賣出讓福建九龍房地產公司75%股權,實現贏利1.84億元。后在浙江本省的項目收尾后沒有繼續增加投資。到現在,已經基本退出房地產業。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高海浩談到浙報集團為什么退出房地產的原因很簡單:“傳媒集團不是投資公司,更不是房地產公司,傳媒集團是輿論陣地,傳播的是信息,依靠的是公信力,營造的是影響力;對于國家來說,并不需要我們報業集團賺多少錢,我們需要集中力量進行內部轉型,把輿論平臺打造好。而房地產與我們的這個主業沒有多大關系,所以主動退出。”
華商傳媒集團也曾經進入過房地產業務,但也很快退出。根據華商傳媒的控股方華聞傳媒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半年度報告顯示,陜西華商豪盛置業有限公司于2011年4月20日成立,注冊資本1億元,由華商數碼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及西安豪盛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出資8500萬元及1500萬元,持股比例分別為85%及15%。
2012年,華商豪盛借用華商傳媒的影響力,以建設華商文化產業園項目的名義,以掛牌底價競得西安曲江新區三宗土地,三宗地面積合計18.5萬平米,總價款7.3億元。根據2012年11月28日華聞傳媒的公告,為幫助華商豪盛拿地,華商數碼對其提供財務資助6.7億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宗地都以掛牌底價成交,樓面地價顯著低于同區段近期出讓的土地。而這主要是華商傳媒以建設文化產業園的名義爭取的底價成交。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根據2012年11月28日華聞傳媒公告,控股子公司華商數碼擬出讓所持有的陜西華商豪盛置業有限公司84%股權。西安豪盛集團是主要受讓人。也就是說,短短一年間,華商傳媒集團在拿到低價地之后就退出了房地產市場。這甚至讓分析師們起了疑心。
華聞傳媒集團副總裁齊東在接受《中國記者》雜志采訪時曾說到華商傳媒集團退出房地產,出讓華商豪盛的股權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要求,不允許子公司涉及房地產。他自己也認為,報業轉型應該考慮員工的因素,如果報社全都轉型為房地產公司或者投資公司,這些公司都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員,那么原有的員工怎么安置?
房地產與報紙主業不相關,不希望報社轉型為房地產公司。這一觀點并非上面列舉的獨有,這也是很多報人的看法。蘇州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劉文洪說:“一個冰箱廠,就應該力求在冰箱市場占主導地位,如果賣冰箱的收入只占總收入的10%,開百貨商場反而賺了80%以上,那這是一個失敗的冰箱廠,還不如改成一個百貨商場?!眲⑽暮檎J為,有的報業集團搞房地產公司,偶爾賺一把、挖一桶金有可能,但從長遠來看,不是報業的發展方向。
當然,有更多的報業集團還在房地產業拼殺獲益。特別是當前的報紙“暴利”已成過去時,收成越趨微利化,甚至虧損的情況下;報業地產的高收益被認為值得報業集團、報社冒高風險。
報業運作房地產是完全可行,也是完全需要的。
考慮到報紙這種媒介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以及報業作為國家輿論主陣地的職能,各種能為報業帶來現金流的產業都可以考慮。從2012年以來,報業廣告呈現出跳水式的下降局面,2013年報業廣告下滑將超過兩位數,都市報中的房地產、汽車、奢侈品等報業原來的核心廣告類型迅速流失。報業整體收入、利潤水平面臨較大的挑戰。未來,來自報紙本身的營收將呈逐年下降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報業必須尋找新的營收來源。
房地產業作為報業近些年來多元化經營的一個重要方式,加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如火如荼,自然成為報業增加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很多報社所引以為傲的總體收入利潤水平中,房地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金華日報社、泉州晚報社、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等。甚至可以說,多年來,報業最成功的多元經營就是房地產。
報業運作房地產所獲取的巨大的經濟效益,能為整個報業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也為報業轉型提供經濟基礎。
做大做強經濟實力,也是更好地鞏固輿論陣地的基礎,報業也需要做大做強。只有做大做強經濟實力,報業集團才能夠更好地實現發展,員工的利益才能夠得到保證,才能提高報業集團影響力,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鞏固輿論陣地這個最終訴求。否則,經濟實力不強,就做不出影響力;報紙、節目沒人看,微博沒有粉絲,鞏固輿論陣地也就無從談起。占領市場才能占領陣地,也只有提高了整個傳媒集團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才能鞏固輿論陣地。
傳媒市場化是傳媒在基本保持原有的所有制、政治立場、編輯方針的前提下以市場經營的方式取得經濟自立的過程。傳媒市場化將使傳媒減少或擺脫在經濟上對政府或組織資助的依賴,取得經濟上的獨立地位。那么現在,僅僅依靠報業本身的市場化已經不能滿足報業的發展需求,需要報業面向其他方面“找錢”。與其他方式一起衡量,房地產業就是相對方便也更容易見效的增加經濟收益的方式。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報社每年沒有財政投入,有些報社能夠獲得一些項目上的扶持。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主管部門就應該為輿論事業創造條件開源增收。因此,報業“找錢”之路,只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之內,都是應該被首肯的,也應該被相關主管部門支持。
從這些角度看,報業運作房地產無可厚非。